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渚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渚城
圖片來自互動百科

桃渚城,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南41公里東海之濱的桃渚鎮城裡村,東南距海僅10餘公里。正統八年(1443年)建。桃渚城是明代專門為抗而設置的千戶所所城,周長1366米,城高4.5米,現除垛口外,城牆主體及三個城門(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別是城內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風貌,城內民居絕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尤以郎家裡、郎德豐、吳宅、柳宅、宗祠、關帝廟等最具代表性。桃渚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2001年桃渚城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桃渚千戶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7年)時設置於桃渚城的千戶所洪武三十一年(1397年)置,治所在今浙江省臨海市東桃渚。隸海門衛。城周四里余。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全殲倭寇於此。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裁。

古城歷史

明正統八年(1443年)建。桃渚城是明代專門為抗倭而設置的千戶,桃渚城,周長1366米,城高4.5米,現除垛口外,城牆主體及三個城門(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別是城內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風貌,城內民居絕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尤以郎家裡、郎德豐、吳宅、柳宅、宗祠、關帝廟等最具代表性。

此前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福建祥芝的蚶江,開始對東南沿海地區進行騷擾。 由於倭寇的不斷侵入,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侵害,明太祖朱元璋遂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明史》卷九十一)。湯和就此事就教於熟悉海上事務的方國珍從子方鳴謙,方鳴謙認為:「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 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水具戰艦,則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可無煩客兵也」(《明史》卷一二六)。

建築格局

桃渚城的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城池前有護城河,西南二面為一片曠野。根據《台州府志》和《臨海縣誌》的記載,「城高二丈一尺,周圍二里七十步」。今實測,城周長1366米;其中東城牆431米,南城牆350米,西城牆285米,北城牆300米。城的平均高度一般在4.6米左右,平均寬度5米左右,城基寬10米。 城上原建有敵台十四個,敵台的城牆外壁均做成「馬面」。現尚存十二個,具體分布為東面城牆三個、南面城牆二個、西面城牆二個、北面城牆一個,以及四角各一個。桃渚城有城門三道,東、南、西各一。東城門偏南而設,距南城牆98米,北城牆331米。

桃渚城,門呈拱券形,高2.3米、寬2.15米、深3.15米。南城門偏東而設,距東城牆127米,西城牆221米。城門也是拱券形,高2.4米、寬2.8米、深3.2米。西城門與東城門相似,亦偏南而設,距南城牆93米,北城牆190米。城門還是拱券形,高2.42米、寬2.75米、深3.6米。

三道城門外都有一道重門,以半圓形的圍合空間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即謂之「瓮城」。東瓮城的重門為豎長形,南向,高2.44米、寬1.75米。瓮城空間東西14.2米,南北21.8米。南瓮城重門的結構同東瓮城重門,東向,高2.6米、寬2米。瓮城空間東西23米,南北11.6米。西瓮城的重門結構和朝向均同東瓮城,高2.6米、寬2.27米。瓮城空間東西13.15米,南北21.4米。可惜的是【【西瓮城】】在五十年代大躍進時,為方便交通而被拆開了一道寬3.6米的口子。

相關典故

湯和至浙江後,「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明史》卷一二六)。洪武二十年(1387年),「湯和還,凡築寧海、臨山等五十九城」(《明史》卷三)。桃渚城就是此時所築成的五十九城中的一城,隸屬於臨海海門衛。 《明史》卷四十四說:「……桃渚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明實錄》亦謂:「洪武二十年……九月,築台州健跳、桃渚土城,各置千戶所以防倭」。但當時的桃渚城並不是現今的桃渚城,當時所築的桃渚城坐落在距今桃渚城東南方向10·56公里的上盤鎮新城村舊城山,距海岸僅1公里許。該城「三面濱海,東臨聖塘門,接輕盈山,南襟海塗,北扼桃渚港」(民國《臨海縣誌》),百姓稱之為「下舊城」。

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浙江衛所五,颶風驟雨,壞城漂流房舍」(《明史》卷二十九)。從地形上看,這裡所說的「浙江衛所五」,桃渚城當是其中之一。因過於近海,既不利於防守,又瀕遭颱風海潮的襲擊。桃渚城隨後進行了遷移,內遷至今桃渚鎮中城村,即所謂的「中舊城」。桃渚城的這次遷移,具體時間不詳,估計是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朝廷「詔天下都司衛所修治城池」(《明史》卷八),此時應當是桃渚城內遷的最好時機。內遷後的桃渚城,雖然離海岸遠了許多,但由於每逢漲潮,城之四周仍為海水所圍,安全還是得不到保證。正統四年(1439年)五月,大股倭寇進犯桃渚,初為浙江僉事陶成所敗。陶成「密布釘板海沙中。倭至,艤舟躍上,釘洞足背。倭畏之,遠去」(《明史》卷一六五)。但倭寇畢竟人多勢眾,桃渚城最終還是被攻陷。致使「官庾民舍,焚劫一空」(明·佚名《嘉靖東南平倭通錄》附錄《國朝典匯》),造成「城野蕭條,過者隕涕」(明·佚名《嘉靖東南平倭通錄》附錄《國朝典匯》)的悲慘局面。正統七年(1442年),朝廷遣戶部侍郎焦宏、監察御史高峻備倭浙江。

他們認為桃渚城「在臨邑海崖之巔,勢甚孤危,適足以餌寇,且潮汐衝激,弗克寧居」(明·黃淮《介庵集》卷九《桃渚千戶所遷城記》)。因而主張再次遷城,「乃集藩憲及都司臣僚,僉議內徙十里許,地曰芙蓉,規劃既定,召匠掄材,乃築乃構,聿底於成」(明·黃淮《介庵集》卷九《桃渚千戶所遷城記》)。 這次的遷建至第二年結束,也是桃渚城的最後一次內遷,成為了初具此時規模的桃渚城的雛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倭寇進犯「寧、台二郡,大肆殺掠」,致「二郡將吏並獲罪」(《明史》卷三二二),而桃渚城則經受住了考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譚綸出任台州知府。同年七月,戚繼光調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僉書,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幹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並在譚綸的節制下,屢次領兵救援台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再次入侵,桃渚「被圍七晝夜,城幾岌岌,時千戶翟銓膺是城守,羽書告急」(明·何寵《桃渚新建敵台碑記》)。

參考文獻

  1. 桃渚城. [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