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桂芳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芳橋,又名茆橋,是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臨平街道境內的一座石拱橋。橋樑位於上塘河上,呈南北向,為單孔石橋,橋因紀念里人徐宣與其弟徐寅、徐垓作為太學生參劾賈似道,此後同中進士而得名,拱券有元、明、清三條紀年石刻。北堍橋墩原先曾建在一座東西向小橋上,因而也有「橋里橋」之稱。南北橋堍已因擴建東大街和河南埭路而拆除,僅存橋身。1991年,橋樑得到修葺,並在其上復建攢尖頂橋亭一座,亭中立同治十一年《疏浚臨平長安河道碑記[1]》及道光十九年《臨平重建桂芳橋碑記》各一座。2013年成為大運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項。

基本內容

桂芳橋社區位於餘杭區東湖街道西南側,占地面積21.9萬平方米,住戶1900多戶,居民小組68個,人口4700多人,黨員55人。社區現設黨支部、居民代表會、議事協商會、居民委員會四個主要組織機構和警務室、衛生計生服務站、勞動保障服務站、市民學校、老年活動室、青少年活動室等服務機構。此外,社區內有街心公園、利群購物中心、餘二高、浙江移動公司、中都廣場等居民休息、購物服務場所。近年來,在市(區)、鎮(街道)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各項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先後獲得了餘杭市(區)「先進黨組織」、「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創省級衛生城市先進單位」、「人民調解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建築歷史

桂芳橋始建年代無考,但推測為唐宋年間就有此橋,歷代多有毀建,清代就有康熙四十二年、道光十八年修建過,現存古橋為清咸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重建。為單孔石拱橋。原是杭州至安徽的古道必經之路。200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有一處民宅曰「天台寄廬」四字是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原西泠印社秘書長呂國璋及臨安市書法協會主席方志恩等三位大師分別為此宅題名。呂國璋手書「天台寄廬」屋匾取自600多年樹齡紅楓古樹用一整塊(長2.6米、寬1.06米、厚0.1米)原木板打造,由著名雕刻家杜鎮華刻,堪稱桂芳一寶.其中另外一處民宅「積厚居」後院的「知青梅」由原杭州下放知識青年宓素娟女士種,而且原臨安市政協秘書長、《臨安市志》主編、臨安市書協副主席王建華先生聽說此事,親自為此梅題名並立碑一塊。本村更是詩人蘇東坡作《於潛女》的原創地。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春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巡行屬縣富陽、新城再到於潛觀政(視察),回杭途中經過桂芳橋地段時口渴曾喝過路旁的緒香井水並巧遇一採桑女即興而作[2]

視頻

桂芳橋 相關視頻

我為家鄉點個讚:桂芳橋 現代版小橋流水人家
033、古老的橋上橋——桂芳橋 名人館 陳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