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CPI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核心CPI是中國的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所謂核心CPI即核心消費價格指數,,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經濟學家們使用核心CPI,主要是在兩種意義上來使用。一種含義是指消費價格的上升趨勢或者說是指消費價格中變化較為穩定的成分。另一種含義是指受需求拉動而發生的消費價格上漲的幅度,其核心思想是認為那些受供給原因暫時上漲的商品價格,不影響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為了準確判斷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應該將其影響扣除。由於在消費價格的構成成分中,食品和能源部分的變動幅度遠遠高於其他部分的變動幅度,因此,目前計算核心CPI的常用方法是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來衡量。
由於食品和能源價格會受到一些異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大幅波動,並模糊消費價格的真實變動趨勢,因此,一般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費價格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ore CPI),並被認為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最佳指標。
目前,我國對核心CPI尚未明確界定,美國是將燃料和儀器價格剔後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核心CPI。一般認為,核心CPI能更真實地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核心CPI的由來
依靠核心CPI來判斷價格形勢這種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J.Gordon)於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國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而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而當時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當時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發生的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主要是受供給因素的影響,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小,因 此提出了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來衡量價格水平變化的方法。從1978年起,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公布從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PPI) 中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的上漲率。
此後,核心CPI逐漸成為美國宏觀經濟分析中較為常用的術語,1981年就出現了以核心CPI為書名的專著。但是,就是在美國經濟學界,關於是否應該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來判斷價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爭論,反對者大有人在。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