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樹袋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樹袋熊,新加坡和台灣叫無尾熊,香港叫樹熊;zh-hk:中國大陸叫樹袋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叫無尾熊;zh-sg:音譯考拉(Koala),是澳洲特有種有袋類動物[1],全世界僅分布在澳洲的東部昆士蘭州新南韋爾斯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地區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樹林中。

名稱

是源自澳洲原住民的方言和的,意指「不喝水」。中文音譯成「考拉」或「夸剌」。

1798年一位探險家約翰•杭特 (英國海軍軍官)在澳洲藍山首次發現,在19世紀初無尾熊遭到捕殺出口,數量由百萬隻銳減至一千多隻,於是澳洲政府立法保護。

澳洲的無尾熊保護區有公立也有私立。私立的龍柏無尾熊動物園Lone Pine Koala Sanctuary,在1970年代曾飼養過白無尾熊。

無尾熊身體長約70至80厘米左右,成年體重8至15公斤,性情溫馴,體態憨厚,長相很像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白色,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無尾熊有尾巴,但屬尾椎殘餘,只有約3.5公分長 ,這是因為它順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地坐在樹上。它四肢粗壯,利爪長而彎曲,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善於攀樹,且多數時間待在高高的樹上,就連睡覺也不下來。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因為無尾熊從桉樹葉中得到了足夠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飲水,所以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2]。這和它的生活環境有關,它的棲息地土所居住的澳大利亞森林大多是桉樹所組成的,使得無尾熊可取得的食物僅限於桉樹樹葉。由於,桉樹樹葉十分的粗糙,纖維相當堅硬,營養極少,因此,無尾熊每天都必須不停食用並咀嚼上百萬次才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成年無尾熊平均每天要吃400g樹葉,其體脂很低,需要不斷進食。

因為每天不停的咀嚼,使得無尾熊到了晚年會因為牙齒的磨損導致無法進食而餓死。為消化桉樹樹葉中的毒素,無尾熊的消化道達6.5英寸,占整個消化系統的20%,也因為桉樹樹葉有毒,使無尾熊沒有爭食上的對手,剛出生的無尾熊因為沒有牙齒無法咀嚼桉樹樹葉,因此會吞食母親糞便直到牙齒長出來為止。

台灣使用「无尾熊」做為其中文標準名,並非生物學之學名命名方式,造成部份誤解。首先,「无尾熊」並不是真的沒有尾巴,更不是「食肉目」下的「熊科」動物,這樣的命名會使一般人產生誤解;再者,在「雙門齒目」中,存在着與其親緣相近的「袋熊科」動物,若進一步以棲息地加以區分,應將「无尾熊」稱呼為「樹袋熊」:一則彰顯其「有袋類」動物的特徵,二來表示其與「袋熊」的親緣較相近,三可傳達其「樹棲」生活習性。

習性

無尾熊屬於夜行動物,身體新陳代謝較慢,每日需睡眠17-20小時。清醒的時候大部分時間用來進食。非群居動物,個體之間的社交行為極少,平均每天只有15分鐘。

繁衍

雌性一胎通常只有一隻幼崽,幼崽出生時僅重0.5g,會住在母親的育幼袋中,靠母親分泌的乳汁為生。雌性的乳汁分泌很少,哺乳可長達一年。但一般在六個月的時候幼體會開始向吃樹葉過渡。在過渡期幼體需要食用母熊半消化的糞便。

疾病

無尾熊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臟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衣原體細菌常被認為是導致無尾熊生病的主要原因,專家們正持續地在研究它和無尾熊族群們的關係。而可以發現的是無尾熊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

天敵

無尾熊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洲犬(dingoes),當無尾熊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無尾熊,都有可能受到澳洲犬的傷害;而小無尾熊有時則會受到楔尾鵰(wedge-tailed 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以及狐狸,也都是無尾熊的天敵之一。但現在無尾熊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使得棲息地的減少,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敵人。

近親

無尾熊跟袋熊具有許多類似的特徵,因此牠們可能為近親,但仍需進一步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視頻

樹袋熊 相關視頻

樹袋熊
樹袋熊超可愛,可是它是「熊」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