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柳州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位於柳州市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廣西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 東門城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高約17米,面寬20米,進深11米,由城門和譙樓兩部分組成。

城門以大塊石料作基,明磚砌牆。城門上為兩層譙樓。樓內圓柱無斗拱,直接承支屋頂,巧妙異常。樓外脊上龍吻獸飾、屋角飛檐凌空、氣勢宏偉。

中文名:柳州東門城樓

位置:柳州市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

占地面積:500平方米

始建: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建築方位:坐北朝南

目錄

簡介

城樓採用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穿斗式木構體系,屋頂平緩、有舉無折。

此樓風格高古,端莊大方,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營造技術和獨具匠心的設計技巧。東樓初建時,為護城防衛之用,歷代屢有修葺。

樓內新增有柳州古城陳列、明城沙盤模型和古炮台。

因其氣勢宏偉、古樸大方,又濱臨柳江,遙對燈台山,可索仙弈、駕鶴之勝,是訪古旅遊和觀賞柳州風光的好去處。城樓常年對遊客開放。

登上城樓,可以看到柳江如帶,碧波蕩漾,群山倒立,橋影綽綽,令人心曠神怡。

詳細介紹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會產移交給龍城中學

解放後政府曾5次拔款進行維修和修復,使其成為遊覽和觀賞風光的好去處。

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東門城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維修,基本上恢復了明代柳州「粵西聲名文物之盛郡」的府城氣象,並新增柳州古城陳列。

東門城樓氣勢宏偉、古樸大方,它濱臨柳江,遙對燈台山,可觀仙弈、駕鶴之勝,向來是仿古遊覽和觀賞柳州風光的好去處[1]

明代柳州始築磚城時,原城呈一橢圓形,既不同於北方築城常見的方形,亦不同於江南的帶狀或塊狀平面布城形式,東樓正處於此橢圓城的軌跡上。

東門城現存磚砌牆體120餘米,城牆通高7米,厚6米左右[2]

現今城牆、—垛口及女牆多為90年代維修時恢復的。

東門城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高約17米,面寬20米,進深11米,由城門和譙樓兩部分組成。城門以大塊石料作基,明磚砌牆。

門洞上方現存明代大書匾「東門」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

城門洞為磚券門,城牆南面檐牆城外一側門洞高3.43米,寬3.36米,背面檐城內一側門洞口高4.62米,寬4.02米,兩洞口相連為通道,形成一圓洞,夏日涼風習習,附近居民皆喜來此乘涼,叫賣之小販亦集中於此,頗為熱鬧。

城門為木棚厚板,上釘鐵板,可防槍炮,有鐵鏈關鎖,民國十年以前,入夜後關城。

南方古建築

城門上為兩層譙樓。樓內園柱無斗拱,直接支承層頂。

梁架結構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構架,大梁為「九架梁」,出檐柱承托挑檐檁,無脊瓜柱,乃以花板承重傳予「三架梁」,梁架上均有花蟲鳥獸作裝飾,古色古香。

頂樓以懸臂樑柱作平衡支架,結構巧妙異常。樓外脊上龍吻獸飾,屋角飛檐凌,、氣勢雄偉。

主樓的重樓檐下原懸掛有光緒六年邑貢生秦繩祖(字其武)所書的「出乎震」青底黑字橫匾(文革時毀),與西門的「麗澤兌」匾額用典同出於《易經》,全樓俱油漆青色,寓東方屬青之意。

正殿當中塑關雲長像,神龕兩旁塑關平捧印,周倉持刀之立像,龕上懸底金字匾額一塊,書「刀侔筆」。關公神龕兩旁塑有佛像二尊。頂樓有二十八宿木雕神像,光緒三十年,樓上為電報局所用,雕像移至樓下頭門,頭門為勒馬式門樓,香案旁泥塑人牽馬頗為神駿。

完整的明代城門樓

廣西柳州市東門城樓俗稱「東樓」、「東門樓」,位於城中區曙光東路中段,北接羅池路東一巷,南臨柳江,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東樓作為目前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歷代屢有修葺。初建時,為護城之用,清咸豐年間曾遭火災,光緒元年(1875年)由柳州一姓郭的名建築師 (佚其名)重建。

民間得其作為奉祀關帝的地方,稱「武帝閣」,有神像,亦有廟祝焚香灑掃,每逢年節,東門內外住戶去樓上進香。

光緒年間,東門街喜做善事的謝有福,邀集鄉紳商民聚資成立單刀會,定五月十三為會期,舉行廟會,演戲飲酒,併購置幾處房地產,收租作歷年廟會之用。至日抗戰爭後,單刀會停辦。

城下有戲台,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拆掉改建電話局機房大樓。民國36年,中共廣西地下黨將其作為編輯和印刷《廣西日報》柳州版的地點。

柳州東門城樓

由於東門城樓採用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穿斗式木構體系,飛檐翹角,其翹角塑造之斑爪,精緻厚重,故具有出檐淺、簡單實用、古樸大方的特點和明清建築穩重、嚴謹的風格,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營造技術和獨具匠心的設計技巧。

此樓風格高古,莊重大方,為五個城樓之冠,富於南方古建築的特點。1991年新增明城沙盤模型和古炮台。

視頻

柳州東門城樓雖有600多年歷史至今卻依然保存完好,這十分難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