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柱莖風毛菊(風毛菊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 柱莖風毛菊
柱茎风毛菊为菊科、风毛菊属、风毛菊亚属的一种多年生丛生草本。瘦果圆锥状,长3毫米,深褐色,无毛。冠毛2层,外层短,糙毛状,白色,长4毫米,内层长,羽毛状,淡褐色,长1厘米。花果期8-10月。

分布於雲南(麗江、中甸、德欽、維西)、四川(鄉城、巴塘)、西藏(察隅)。生長於高山草甸、多石山坡,海拔3200-4670米。

  • 中文名柱莖風毛菊
  • 拉丁學名Saussurea columnaris
  •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菜薊族
  • 亞 族飛廉亞族
  • 屬風毛菊屬
  • 亞 屬風毛菊亞屬
  • 組無莖組
  • 分布區域雲南、四川、西藏,生於高山草甸、多石山坡,海拔3200-4670米。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壯,分枝或不分枝,生褐色鬚根,上部被褐色葉鞘殘跡,頂端生不孕枝和花莖。莖短,高4—10厘米或幾不發育。

葉片特徵

葉密集簇生於根狀莖頂端或粗短的分枝頂端成蓮座狀,線形,無柄,長2---7厘米,寬1--2毫米,頂端急尖,基部鞘狀擴大,邊緣全緣,反卷,兩面異色,上面干時深褐色,無毛,下面白色,密被白色長棉毛。

花序特徵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根狀莖頂端。總苞鍾狀,直徑2-2.5厘米;總苞片5層,幾等長,外層卵狀披針形,長1厘米,寬3毫米,上部紫色,下部黃色,中層狹線形,長1.1厘米,寬2毫米,上部紫紅色,下部禾稈色,內層狹線形,長1.1厘米,寬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外面被長柔毛,上部及頂端的毛稠密。小花紫紅色,長1.5厘米,細管部長8毫米,檐部長7毫米。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200--4670米的高山草甸、多石山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麗江、中甸、德欽、維西)、四川(鄉城、巴塘)、西藏(察隅)等地。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玉龍山.

繁殖

通過光照和營養處理對花序數目沒有顯著影響,但對花的大小,以及種子大小和數量均有影響比較明顯。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同樣會受到處理條件的影響:在對照和低營養處理下,花序、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而在低光照處理和低光照低營養處理下,花序、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變為顯著負相關,即出現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環境脅迫(比如有限的土壤養分和光資源的抑制)加劇了花序、種子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風毛菊花序和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關係的環境依賴性,使其能夠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響應,這種繁殖對策能提高其適合度[1]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苦、辛,溫[2]

功能主治:用於治牙齦炎,祛風活血,散瘀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麻風感冒頭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藥材鑑別

乾燥全草莖為類圓形,粗壯,長60-100厘米,粗者徑約9毫米,棕色,有明顯縱棱,莖上葉痕明顯;質堅而輕,折斷面髓部白色,中空。葉多脫落,完整葉片暗綠色或棕色,長橢圓形或狹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具長柄。全體被細毛。氣弱,味苦。以身干、質嫩、枝葉較完整者為佳。

採收加工

於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