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石城(1922―2005年)男,漢族,江蘇省南匯(今屬上海市)人,琵琶演奏家。一個中醫世家,同時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樂世家。6歲時他開始跟父親學習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簫等樂器,12歲時已對江南絲竹著名的傳統八人曲熟於心、吟於口,能與人合奏《歡樂歌》、《慢三六》等樂曲。
幼年隨父學民族樂器。師承《養正軒琵琶譜》,繼承了浦東派琵琶演奏技巧。1941年畢業於中國醫學院,後在上海行醫。1956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有《琵琶演奏法》,編有《琵琶曲譜》、《琵琶教學法》等。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傑出的民族音樂教育家、理論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編曲作曲家,中國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中央音樂學院資深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琵琶研究會會長
名醫轉音樂
1941年,林石城先生在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後,琵琶「浦東派」第五代宗師沈浩初先生收他作惟一的入室弟子[1],他也成為浦東派第六代正宗嫡派傳人,盡得浦東派精華。同時在沈師的鼓勵下,先後向「平湖派」吳夢飛先生,「崇明派」樊少雲先生,「汪派」汪昱庭先生學習,與楊少彝、孫裕德等先生有着良好的琴誼,博採眾長,卓然成家。 40年代,林石城先生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國樂社」、「上海國樂研究會」、上海第一醫學院國樂隊等社團的顧問或音樂指導,每周末都在廣播電台作現場演奏。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總工會成立大會上演出了由他創作的《學生操》,一時轟動。1948年,他改編了《婆媳相爭》、《秋思》,開始琵琶音樂創作,許多青年學子登門求藝,葉緒然、劉德海、李國魂等人是最早的一批學生。
當時,林石城先生已是滬上名醫,對中醫、西醫融會貫通,善治許多疑難雜症,尤擅婦科不孕症的治療。傅雷、劉海粟等社會名流都長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頗豐,家道殷實。但林石城先生說,「好大夫千千萬萬,沈師的傳人只有我一個,不能讓浦東派從我手上斷絕」,早就立下了「棄醫從樂」的志向。
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聘請他北上任教[2],他毅然關閉了自家診所,從此將整個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琵琶,奉獻給了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事業。 到中央音樂學院後,林石城先生是當時僅有的4位民樂教師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師,獨自承擔起學院大學、中學、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學工作,編制了《工尺譜常識》、《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譜》等各類教材。為了豐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學習各地民間音樂,並把它們改編成琵琶演奏譜,曾先後收集和編訂了《滴水擺蓮花》、《漁家樂》、《出水蓮》等近百首民間樂曲,是有史以來系統編撰琵琶教學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貢獻
林石城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浦東派琵琶大師,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傑出的民族音樂教育家、理論家、琵琶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琵琶研究會會長。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整理和總結中國傳統琵琶藝術,開創中國專業琵琶教學,總結和發展琵琶演奏技術,建立系統完整的專業琵琶教學體系,提倡尊重傳統的學術態度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倡導尊師重德教書育人的學風,培養出一批傑出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整理記寫了《養正軒琵琶譜》、《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對《怡怡室琵琶譜》中的某些樂曲,也作了整理記譜工作。還編寫了《琵琶三十課》、《琵琶練習曲選》、《林石城琵琶曲選》等大量琵琶教材和其他有關中國音樂的書稿,為中國音樂的理論事業,填補了一些空白。[3]。
參考資料
- ↑ 姜燮富; 姚秉楠. 浦東今古大觀: 上海浦東開發區.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
- ↑ 顏維琦; 李嬌. 浦東派琵琶今安在. news.gmw.cn. 2017-11-25 [2019-03-31].
- ↑ 紀念林石城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culture.people.com.cn. 2012-11-23 [201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