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竹映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竹映畫株式會社

來自 澎湃 的圖片

松竹映畫松竹映畫株式會社,亦譯「松竹影片公司」。日本電影企業。1920年由大谷竹次郎創建於東京蒲田。遷址於神奈川縣大船,多拍攝市民生活題材的喜劇類電影。拍攝的著名影片有《晚春》、《二十四隻眼睛》、《寅次郎的故事》、《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等。 [1]

松竹映畫100年,多少日本影史第一從這裡誕生

2021-05-14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895年12月,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Boulevard des Capucine)大街十四號的地下咖啡館裡舉辦了一場放映活動。兄弟兩人為到場的人們展示了用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和《火車進站》。電影,在這裡擁有了它的第一批觀眾。

1895年12月,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京都,大谷松次郎,白井松次郎兩兄弟成為歌舞伎劇場「新京極阪井座」的經營者,縱跨日本影史一個世紀「松竹電影帝國」,其歷史序幕就此拉開。

「松竹」的誕生 從「歌舞伎」到「電影」歌舞伎座

大谷松次郎、白井松次郎兩人開展歌舞伎演出事業的關西地區,恰恰是日本最早接觸「活動寫真」(電影剛進入日本時的名稱)的地方。在貿易往來頻繁的關西口岸,商人們對舶來的新品有着敏銳的商業嗅覺。1896年,在貿易港口神戶的一家旅館,商人高橋信治組織了日本首次電影放映活動。

在技術革新暗流涌動的世紀更迭時期,松竹公司在松次郎兄弟的經營下,從京都到大阪,再到東京的淺草,野心勃勃地拓展着戲劇演出事業的版圖,迅速成為戲劇演出界屈指可數的企業。與此同時,松次郎兄弟兩人將目光轉向了20世紀末最重要的發明——電影。

1919年,以歸山教正為中心的先進知識人士在日本掀起了「純映畫運動」,他們希望能夠改變社會將電影視為低俗娛樂的看法,謀求建立電影作為藝術表達的新的評價體系。在這之前,初來乍到的日本電影不論在創作還是在意識形態上,都無法擺脫傳統戲劇的強大影響力。電影,是舞台在攝影機上的衍生品,是「戲劇的附屬物」。(四方田犬彥)松竹映畫合名社(松竹キネマ合名社) 因此,在大谷松次郎和白井松次郎兄弟決定成立「松竹映畫合名社」之前,他們知道,電影要實現獨當一面,需要不同於過去的產業結構,需要一群熱衷探索的創作者來建立新的藝術表達。於是同年,松竹派出團隊遠赴美國,去到洛杉磯考察當時好萊塢的電影體系。

翌年的1920年,「松竹映畫合名社(松竹キネマ合名社)」正式成立,這家公司就是今天松竹映畫的前身。

「夢之都,電影之都,我們的蒲田」

1920年成立之初,松竹不僅從美國引進大量拍攝器材以及電影人才,還效仿好萊塢,於同年4月成立了「松竹演員學校」,同年6月,松竹曾經東京郊外的蒲田村(如今為大田區蒲田地區),松竹建立了第一所專屬片場「蒲田攝影所」。

擔任「松竹演員學校」校長的,是當時在日本國內大力推廣戲劇改革,日本現代劇的奠基人小山田薰。在小山田的主導下,1921年導演村田實在蒲田攝影所拍攝了現存的最早的松竹電影《路上的靈魂》。松竹第一作《路上的靈魂》(1921)

影片的舞台設定在外國人帶領開發的別墅區「輕井澤」。作品中借鑑西方文學的電影台詞,大膽的影像剪輯和鏡頭表現手法,這些前所未聞的表達不僅昭示着松竹在電影事業上的野心,也是「純映畫運動」影響之下,日本創作者追求電影藝術的見證。

1928年末,小山田薰不幸因病逝世。但是他追求電影藝術性的精神和實踐,為之後的松竹電影創作注入了新的創作血液。他率領的 「松竹演員培訓學校」雖然只存在了短短六個月,從中卻走出了日本電影早期最優秀的一批影人:日本時代劇之父「伊藤大輔」以及松竹現代市民電影的先驅「牛原虛彥」。

1929年,導演五所平之助在蒲田拍攝了電影《父親與兒子》(父親とその子)。片中的主題曲《蒲田行進曲》隨後成為蒲田攝影所的所歌。歡快的歌聲唱着:「春之蒲田,花之蒲田,電影之都」。

2年後,五所導演了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夫人與老婆》,日本電影迎來了有聲時代。周邊工廠聚集的蒲田地區,因為噪音問題不再適應電影拍攝的條件。1936年,松竹關閉了蒲田攝影所,將片場搬遷至東京南邊神奈川縣的鎌倉市市大船區。

蒲田攝影所存在的16年間,為松竹今後的電影帝國打下了地基:松竹電影在這裡開創了以都市新生活為題材的,獨樹一幟的 「蒲田調「電影;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在這裡誕生;牛原虛彥、清水宏在這裡留下了大師之作,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等日本電影大師從此踏上逐夢之路,一代風華的時代女星田中絹代在這裡出演了一部又一部佳作……

1924年,正值30歲的年輕製片人「城戶四郎」出任蒲田攝影所所長。他就任後,在電影製作和人員結構方面對松竹進行了全面改革。

一方面,城戶上任後,摒棄了當時松竹主打明星陣容的電影路線,而是將導演放在電影製作中最重要的位置,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片場制度。片場制度從明星到導演的轉變,基於城戶對電影的認知:電影在成為商品之前,首先必須是一件作品。

在蒲田攝影所,以導演為領頭、劇本、攝影、美術、道具等製作人員形成一組,片場會給每位導演安排專門的房間,只有該組的成員才享有資格進入。於是有了:清水宏導演=「清水組」 牛原虛彥導演=「牛原組」,小津安二郎導演=「小津組」。

每個組成員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攝影所內還另外備有群眾演員專屬的房間,以及孩童演員的房間,以供各組攝製使用。這種自上而下,各個成員工作高度集中的製作體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導演的創作自由,以及最後電影的產出質量。

創作者們對藝術無止盡的鑽研精神,在松竹找到了最適合的土壤:設備先進的片場,專業的演員供給,以及松竹最引以為傲的,以導演為中心的「導演制度」。

城戶四郎擔任所長期間還制定了松竹電影基本調性——「小市民電影」路線。

他希望導演創作故事簡單,清新明快的,表現日常粗茶淡飯,呼應昭和現代風貌的小市民電影電影 ——「蒲田調」電影。這便是貫穿松竹蒲田時代,以及之後大船時代的松竹電影主色調。

於是在1923年,松竹推出了小市民題材的電影作品《父親》(島津保次郎),奠定了之後蒲田調作品的基色。當時在片場為這部影片擔任攝影助手的是,剛剛入社的小津安二郎。

1923年,小津進入松竹映畫的攝影部,擔任攝影助手。在這個時期,小津進過的「島津組」牛原虛彥導演的「牛原組」,抑或是同期好友清水宏。他們均是蒲田調現代電影的代表作者。

時值城戶四郎將松竹電影轉移至描寫大眾生活的小市民路線,以及推崇導演中心的片場體制改革時期。

進入192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近代都市的快速發展,市民階級不斷擴大。1923年日本遭遇了關東大地震,東京幾乎全城覆滅。自然災害的破壞愈發加深了當下社會和過去的斷裂,大眾希望擺脫災難造成的陰霾,渴望着全新的,現代的生活方式。

關東大地震後,先於松竹成立的電影公司「日活株式會社」決定將攝影所搬遷至京都。蒲田成為當時東京唯一一所仍在投入使用的片場。城戶敏銳地抓住社會大眾的心理訴求,並利用蒲田地理位置的優勢,倡導用電影捕捉市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變化。

小津在松竹做了4年的攝影助手之後,在1927年執導了自己的首部長篇,時代劇《懺悔之刃》。緊隨其後的第二部作品則變成了現代生活題材的市民電影。 之後,在1930年小津在蒲田攝影所一舉拍攝了《結婚學入門》《我落第了,但……》《大小姐》等以大都市東京為舞台的7部電影。當時的小津作品深受卓別林,劉別謙等好萊塢喜劇類型的影響,瞄準新生活方式下普通人的生活,以傲人的創作成績,成為松竹電影新風尚的引領者。

二戰前後的松竹 日本動畫的開創者《蜘蛛與鬱金香》

1936年,松竹片場從蒲田遷移到大船。進入有聲時代,松竹電影依然堅持着現代都市「市民電影」的路線。1939年日本全面進入戰時時代,直到1951年美軍占領時期結束,電影人的創作被意識形態的控制攥住了喉嚨。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時的1941年至1945年期間,松竹在東京成立了「松竹動畫研究所」。在戰時特殊時期,研究所在日本軍國政府海軍部的命令之下開始了國策動畫製作。擔任動畫研究所所長的政岡憲三,成為開創日本的動畫之父。

雖然戰時的電影製作面臨着資金短缺和物資匱乏的嚴峻現實,但松竹動畫研究所得益於軍部豐厚的預算投入,大膽實踐動畫製作的創新。1943年,政岡憲三在松竹動畫研究所創作的《蜘蛛與鬱金香》,是日本第一部使用賽璐珞製作完成的動畫作品。它有着抒情的童話故事和音樂劇的獨特表現形式,其製作方法深遠地影響了後世的動畫製作,是日本動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1945年,松竹動畫研究所製作了其最後一部動畫《桃太郎 海之神兵》,該部作品是日本首部動畫長片。《桃太郎 海之神兵》之後在大阪的劇場「松竹座」上映,上映首日坐在觀眾席上的一位年輕人,便是被譽為戰後日本動畫巨匠的「手塚治虫」。

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卡門歸鄉》

1950年代,日本進入電影全盛時期,主流電影公司確立了從製作到發行再到放映的完成產業鏈。松竹電影則回歸了戰前的小市民電影路線,同時以《你的名字》(1953~1954)和《愛染かつら》(1962)為代表的情感題材作品收穫了大批女性觀眾。《愛染かつら》(1962)

在美軍占領結束的1951年,松竹率先和富士公司合作,製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由木下惠介導演,高峰秀子主演的《卡門歸鄉》。

影片講述了高峰秀子飾演的農村女孩前往東京闖蕩,成為了脫衣舞女郎後衣錦還鄉的故事。作品中延續了「蒲田調」電影中的明快色彩和幽默情趣,詼諧中不失人文關懷,刻畫了戰後日本農村和都市之間的價值衝突。

在松竹製片廠剛搬遷到大船時期,當時才剛入社沒多久的木下惠介獲得島津保次郎導演的賞識,被提拔為島村組的副導演,也在之後的創作中繼承了後者堅實、深沉、溫情的創作風格。木下惠介 之後,木下惠介導演創作了《日本的悲劇》《二十四隻眼睛》《楢山節考》等傑作,逐步確立了情感、喜劇和社會議題的三大主題,和東寶的黑澤明一併成為50年代日本影壇最受矚目的導演。

松竹新浪潮 不破不立的電影新勢力1954年,日本最大元老的電影公司,日活宣布再度回歸,聲勢浩蕩地四處網羅優秀的電影人才。日活的強勢復活動搖了當時的日本電影版圖。日活、松竹、東寶、新東寶、東映、大映,日本六大電影公司展開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1960年代,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由運動此起彼伏,松竹的小市民電影屆時已無法在精神層面上引起新一代的共鳴。面對日活煥然一新的強勁實力,以及公司原有創造力的衰退,松竹的製片人城戶四郎大膽決定採用新人導演。

1959年,大島渚在進入松竹五年後,拍攝了長篇處女作《愛與希望之街》,為松竹電影帶來有史以來的一抹異彩。緊接着翌年,大島創作了聚焦戰後年輕人精神狀態的《青春殘酷物語》《太陽的墓場》以及引發巨大爭議的《日本的夜與霧》。日本影評界將大島和同時期的松竹導演筱田正浩、吉田喜重並稱為「松竹新浪潮」。

雖然筱田正浩和吉田喜重在松竹只待了短暫的時間,之後便加入日本藝術電影獨立製作公司ATG。但不論是筱田深受日本傳統戲劇美學表達影響的《心中天網島》還是吉田喜重在《秋津溫泉》里對傳統愛情電影的另類探索,兩人的美學表達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松竹這片豐沃的藝術土壤。

製片廠時代的終結和《寅次郎故事》《寅次郎故事》系列 在1960年代,松竹在嘗試推崇新人導演的「浪潮」反面,繼續堅持着對小市民電影的推崇。

1961年以電影《二樓的陌生人》步入影壇的山田洋次導演便是大船調的最大繼承者。1969年,山田導演創作了電影《寅次郎故事》系列,為1920年代蒲田時代開創的松竹日常喜劇帶來了煥然新風。山田洋次 該系列故事的主人公是寅次郎是一位成日裡到處流浪的小攤販,每一部的故事圍繞着他行走江湖,在日本各地遇見的人情冷暖,以及回鄉歷程中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展開,每一部之中還必定會出現寅次郎沒有結果的求愛插曲。

然而,在學生運動聲勢高漲的60年代,在權力對抗,呼籲社會改革的熱血激情之下,山田洋次的作品看起來平淡無奇,無關痛癢。它們似乎是松竹這個曾經的電影巨頭在時代變革的洶湧波濤拍打過來之際,在慌忙之中搭建起的擺渡船。

1995年,《寅次郎故事》因為主演渥美清的去世被迫終止。2000年,松竹關閉了大船攝影所。大船攝影所的消失,在某種意義上仿佛按下了一個時代的休止符。《寅次郎故事》系列電影近乎30年的生命,成為日本電影製片廠曾經輝煌時代的最後記錄。

從1920年創立之初,日本社會經歷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帶來毀滅性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再到世紀更迭,松竹電影創作從未有過間斷。《蒲田進行曲》(1982) 1982年,深作欣二導演拍攝了以蒲田製片廠為舞台的影片《蒲田進行曲》,為曾經那些日以作夜的造夢歲月獻上了一首悲情而激昂的讚歌。電影人們不眠不休,日復一日地在這裡揮灑汗水。一代又一代的影人在這片土壤成長起來。電影之光,經由他們走出工廠的大門,繼續點亮外面的世界。

參考文獻: 松竹の映畫製作の歴史: https://www.shochiku.co.jp/cinema/history/archive/shochiku-history1/ 濱田尚孝, 2020 「松竹第一主義― 松竹映畫の100年」 田中真澄, 2003 「小津安二郎と清水宏の蒲田時代」 四方田犬彥, 2014 「日本映畫110年」 高峰秀子, 1994 「私の渡世日記」

參考來源

  1. 松竹映畫株式會社,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