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峰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峰山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風景區。

位於阿城市松峰山鎮東南3公里,南距平山鎮約15公里。松峰山是張廣才嶺余脈中一個獨立山峰,海拔約627米,面積約80平方公里,在地貌上屬於假喀斯特地形。因其峰形似雙乳,又臨阿什河上游的支流,金代稱為金源乳峰。[1]

景區介紹

松峰山以山上各峰古松蒼翠而得名,除煙筒峰外,主要的山峰有乳頭峰、獅張嘴峰、棋盤峰、石景峰、天井峰、北峰等。 山嶺峰巒疊障,松林遍生,環境寧謐恬靜,是金代和清代著名的道教聖地。現存有太虛洞、曹道士碑、海雲觀、圍棋盤、拜斗台、天井、石室、黃經壇、道士墓等金、清兩代道教活動遺蹟。

松峰山 史稱"雙乳峰"、"金源乳峰"是東北最早的道教勝地。 松峰山山險石奇、洞幽水妙,有着天降仙境之美譽。這裡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厚重的道教歷史文化,淳樸的鄉村特色。非常適合周末家人自駕車旅遊或度假游。松峰山是金代皇室避暑、狩獵的園林,至今仍有曹道士碑刻、拜斗台、石刻圍棋盤、金源太虛古洞等遺存。清代以來被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一奇觀。

景點特色

松峰山由主峰煙筒峰和形態各異的乳頭峰、獅吼峰、棋盤峰、石景峰等群峰組成,占地面積14.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27米,平均坡度60,陡峭險峻。在石景蜂下尚存兩座清代道教廟宇——海雲觀和藏經樓, 建於嘉慶年間。海雲觀依山而建,背靠着陡崖,右邊石階通往拜斗台,相傳是道士參星拜斗的地方。 煙囪峰海拔高度627米,因其峰高,頂端狀若石孔,因而得名。其峰險峻挺拔,氣勢巍峨,登臨下望,有一覽群山收足下之感。 獅吼峰在主峰南側。勢如兇猛怒吼的雄獅向山間撲去。

棋盤峰與獅吼峰相距百餘米,是當年道士們下棋閒遊之地,山頂峰原有的石桌、石凳和古棋盤保存完好。 棋盤峰西側的石井修,是松峰山著名的一景,高山之上有一小石井,井水不絕。主峰南坡,半山腰有一石洞,高35米,寬4米,穿山而過。洞內立有金承安四年(1199年)石碑一塊和宣統三年(1911年)立石碑兩塊。金承安四年所立石碑記述了道士曹道清簡要生平和修道經過,是黑龍江省發現的金代唯一有關道教的碑刻。 在石井峰下,尚存海雲觀和藏經樓兩處遺址,建於清嘉慶年間,是當年道上在松峰山金代道教遺址上重修的寺廟。從海雲觀西北側登石階可達清末所修的釋斗台,台上尚遺有石桌、石凳,是當年道士們朝拜星斗的地方。

主要景點

松峰山除七大古蹟之外,更有令人流連忘返的九大自然景觀。海拔627米的至高點煙囪峰,高聳入雲,近前望去猶如用大塊岩石層層砌成的「煙囪」;奇絕險峻的北峰;張口怒吼的「獅嘴峰」;怪石崢嶸的雞冠峰;奇峰突起的祈禱聖地小南山;「獨坐山門迎客來」的石猿;「液池碧澈飲甘甜」的不絕泉;「兩側奇石相對出」的一線天;神州無雙地的六十元辰雕像……

太虛洞

位於松峰山主峰山腰處,俗稱「穿心洞」。是金代最初的道觀和道教活動場所,金代道士蕭抱珍就曾在洞中修煉。該洞原為一個較大的自然岩洞,後經人工修鑿,成為穿山石洞。洞長17.5米,洞高2.64米,寬3.27米,前口略大,洞內稍彎曲,呈「S」 形。洞口上方岩壁上刻有「松峰山太虛洞」6個大字,其下刻有兩行小字,已殘缺難辨。洞內原有4通石碑,其中1通為曹道士碑,現藏於金代道教博物館;另1通為清代刊立的記述海雲觀歷史的石碑,於「文革」中遺失;其餘兩通為民國時期刊立的「永垂不朽」 碑和日偽時期刊立的「傳流萬古」碑,尚存洞中。「永垂不朽」碑已殘斷,碑陽為偽康德二年(1935年刻的捐款碑記,碑陰為清宣統三年(1911年)海雲觀監院報捐學田文並批。此碑碑陽文字為利用宣統碑改刻。「傳流萬古」碑刻於偽康德二年(1935年,已殘斷,碑陽記載王教參建觀修行,碑陰刻始祖王教參及六代弟子101人。前後洞口原有石砌台階,洞後台階於「文革」中拆除。為保護遊人安全,1986年在後洞口安置了鐵扶手。

曹道士碑

是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門徒弟子為在此修道並羽化的曹道清刊立的,漢白玉雕刻。碑額損壞,僅存篆書「曹道士碑」、「崇」、「建道」幾字。碑身高1.03米,寬0.65米,厚0.13米。碑陽四邊刻卷草紋,正文12行,每行25字,記述了曹道士的生平事跡;碑陰刻立碑者題名14行,共34人。碑文為楷書,字體清秀,個別文字已漫漶不清。下有花崗岩雕刻的束腰蓮花碑座,已殘。該碑是黑龍江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有關金代道教的碑刻,對研究金代歷史及道教文化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可惜於日偽時期損壞。

海雲觀

位於松峰山主峰下一處較平坦的地帶,是清道光年間道士王教參在金代廟宇廢墟上重建的道觀。日偽時期被日軍炮火炸毀,經1981年、1986年兩次維修,恢復了正殿和藏經樓。正殿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3間,面積約80平方米。觀前有木質走廊,與觀同長同高,寬2.8米。觀內塑有神像。藏經樓亦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面闊1間,進深1間。門臉處有女兒牆,牆高2米,通高5.28米。

圍棋盤

位於太虛洞上部的棋盤峰上,為金代道士弈棋休息之所。棋盤峰為一巨大方石,因刻有棋盤而得名。棋盤刻於方石正中,為邊長62厘米的正方形,縱橫各19格。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棋盤刻痕已稍顯模糊。棋盤兩端可各坐1人,北側再無屏障,距地高約50米。

拜斗台

位於松峰山主峰頂上,是金代道士參星拜斗之所。該台為一塊頂部面積約10平方米的巨石,台上原有石桌。台下小路曲折陡峭,為保護遊客安全,1986年為小路鋪設了石階,並設置了鐵扶手和鐵護欄。

天井

位於太虛洞與拜斗台之間的天井峰頂端巨石角上,為金代道士飲水養生之所。天井峰因上有天井而得名。天井為一個比鵝蛋略大的橢圓形洞,深約20厘米。傳說天井中的水四季不絕,每年端午節時有明目神效。因此,每逢端午節,周圍百姓蜂擁而至,爭相飲用。

石室

位於太虛洞東側100米的山腰平緩處,為金代道士供神位之所。石室依山而建,由方石和條石砌成,長5.2米,寬2.6米,高2.6米,有石樑3道,其上有石脊3層。室門處牆壁已坍塌。石室頂部覆有約30厘米厚土,靠近門面處長了一棵榆樹,樹根左右分開,緊緊圍住屋頂。石室前有一水井,內多泉水,四季不斷。 黃經壇位於太虛洞北200米處,是金代道士祭祀天地和超度亡靈之所。該壇為一塊大岩石,四周裸露,頂部有樹木花草。岩石北部刻有「黃經壇」三字。

道士墓

位於松峰山西部山坳林木間,是清代在此修行並羽化的道士之墓。道士墓原有200多座,均為石墓,一部分在日偽時期毀於日軍炮火,剩下的在「文革」時期被拆除殆盡,拆下的石料被用來修建校舍。1986年山河鎮(今松峰山鎮)政府收回部分石料,在道士墓原址重建了8座石墓、6座磚墓。磚墓均為四邊形建築,而石墓則有四邊四層、四邊六層、四邊八層、六邊七層以及圓柱體幾種。一號墓比較完整,墓前有碑,字跡清晰,是海雲觀第五代弟子祖至剛之墓。其他墓有的無碑,有的有碑但字跡模糊,無法辨識。[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