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特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貓耳朵浙江杭州的特色名小吃,它其實是一種麵條,因形似貓的耳朵,故名。面瓣形似貓耳,小巧玲瓏,火腿丁如瑪瑙,雞丁像琥珀,湯鮮味美。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說意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後仿製的,後來便由機器生產了。

歷史由來

據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葉小舟賞玩西湖。游得興致勃勃時,天忽然下起了小雨,眾人連忙避雨於小舟船艙內。大家等啊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許久都不見停。幾個時辰過去了,乾隆皇帝又飢又餓,忍不住問老漁翁有否吃食。老漁翁告訴乾隆有面但沒有擀麵杖,做不成麵條。正發愁之際,老漁翁的小孫女抱着一隻小花貓走來說:「沒有擀麵杖,我來用手捻。」於是小姑娘動手將面捻成塊,狀似小花貓的耳朵,小巧可愛。她把這形狀怪怪的麵條下鍋煮熟後再澆上魚蝦滷汁端給乾隆吃。乾隆見麵條不同尋常的模樣,玲瓏別致,吃後更覺得回味無窮,趕忙問小姑娘這叫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非常喜歡這道點心,回京後即召小姑娘為其做「貓耳朵」。自此「貓耳朵」成了一道名點。

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是浙江金華漢族特色風味食品,是金華市最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產,金華火腿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郁、營養豐富、鮮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於世,在國際上享有聲譽。

由於所用原料和加工季節以及醃製方法的不同,金華火腿又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如在隆冬季節醃製的,叫正冬腿;將腿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長方形的,稱風腿;掛在鍋灶間,經常受到竹葉煙熏烤的,稱熏腿;用白糖醃製的,叫糖腿;還有與狗腿一起醃製的,稱戌腿。

歷史文化

  1. 據考證金華民間醃製火腿,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2)陳藏器撰寫的《本草拾遺》載:「火腿,產金華者佳」。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相傳,宋代義烏籍抗金名將宗澤,曾把家鄉「醃腿」獻給朝廷,康王趙構見其肉色鮮紅似火,讚不絕口,賜名「火腿」,故又稱「貢腿」。因火腿集中產於金華一帶,俗稱「金華火腿」。後輩為了紀念宗澤,把他奉為火腿業的祖師爺。至本世紀30年代,義烏人在杭州開設「同順昌腿行」和「太陽公火腿店」,堂前仍懸掛着宗澤畫像,顯示正宗,譽滿杭城。
  2. 金華火腿(又稱火朣)具有俏麗的外形,鮮艷的肉,獨特的芳香,悅人的風味,即色、香、味、形,「四絕」而著稱於世,清時由浙江省內閣學士謝墉引入北京,已被列為貢品,謝墉的《食味雜詠》中提到: 「金華人家多種田、釀酒、育豕。每飯熟,必先漉汁和糟飼豬,豬食糟肥美。造火腿者需豬多,可得善價。故養豬人家更多。」為中國醃臘肉製品中的精華。金華出產的「兩頭烏」豬,後腿肥大、肉嫩,經過上鹽、整形、翻腿、洗曬、風乾等程序,數月乃成。香味濃烈。便於貯存和攜帶,已暢銷國內外。[1] [Please purchase a license if

杭州東坡肉

東坡肉是用新鮮豬五花條肉為主料製作而成,為膾炙人口的杭州傳統名菜,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青睞的佳肴。

歷史文化

相傳北宋時的文學家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時,曾為民排憂解難,做了許多有益於老百姓的事,尤其是他曾發動20萬大軍疏浚西湖,將挖掘出來的湖中泥土築成溝通南北的長堤——蘇堤,從而大大改善了交通。更重要的是使西湖增加了蓄水量,消除了水災,並利用湖中水灌溉良田,使杭州地區年年獲得豐收,這一帶的老百姓十分感激蘇東坡,人們私下相議,用什麼來報答自己的恩人呢?後來有人打聽到,太守喜歡吃豬肉,他還寫了一首關於豬肉的詩呢!於是人們為了報答蘇東坡的功績,每逢農曆過年時,各地老百姓都要抬着豬肉給他拜年。這樣一來,蘇東坡每年都要收到許多豬肉。面對如此多的豬肉怎麼辦呢?他叫人將所有的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按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發送一份,當地老百姓感激不盡,便將這種肉稱為「東坡肉」。有位有眼識的飯店老闆,一眼看到了商機,便掛出「東坡肉」的牌子專賣紅燒肉,生意頓時十分興旺。後來「東坡肉」成了杭州的名菜[2]

製作方法

  1. 原料:帶皮五花肉750克,筍片150克,荷葉夾10隻,鹽1克,料酒20克,冰糖20克,蔥70克,薑片30克,醬油40克,胡椒粉2克,味精2克,鮮菠菜3棵。
  2. 將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塊,每塊肉上剞十字刀紋。將肉塊放入清水中煮至五成熟時撈出。將鍋底放一層薑片,將肉塊擺上沙鍋內(皮朝上)。肉上面放筍片,加料酒、醬油、冰糖、清水,先用旺火煮沸,再用小火久燜2小時,至肉酥爛味透時加入味精起鍋裝盤,肉皮朝上。將炒熟的菠菜放入肉盤的兩端,兩邊擺上蒸熟的荷葉夾,撒上蔥花、胡椒粉即成。

南宋定勝糕

定勝糕是浙江傳統的漢族名點,屬於杭州菜系,具有春季養生調理,術後調理的功效。有甜味,色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將配置好的米粉放進特製的印版里,中間再放入紅豆沙,蒸少許時間就可以了。糕點比較軟,有點松,帶甜甜的豆沙味。傳說是南宋時百姓為韓家軍出征鼓舞將士而特製的,糕上有「定勝」兩字,後就被稱「定勝糕」。

歷史文化

南宋定勝糕始於宋代,千百年來一直為杭城人民所喜愛。南宋定勝糕外層是精製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裡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定勝糕的顏色緋紅,象徵着戰爭的凱旋。

片兒川

片兒川是浙江杭州地區一種著名的漢族傳統湯麵,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組成,鮮美可口。已有百餘年歷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其特色在於雪菜和筍片的鮮美,讓食客吃後回味無窮。片兒川的價格適中(一般在3-5元人民幣),是杭州市民最喜愛的日常小吃之一。

歷史文化

片兒川面是杭州奎元館老店歷史上最具名聲的面點之一。相傳片兒川面,還是奎元館初創時小麵店的看家面,清時全省到杭州來趕考的各地讀書人很多,店主為招徠這些讀書人的生意,就以雪裡蕻菜、筍片、豬肉片燒製成的大眾化面專門供應外地窮苦書生。有一次,一位年輕秀才來吃麵,只要一碗陽春麵,店主見他眉清目秀,家境貧寒,特贈送他一碗片兒川面,外送三隻茶葉蛋,祝他連中三元。後來,這位秀才中了貢士,放榜之日,特到店裡向店主致謝,因小麵店尚沒有招牌,就提筆寫了「奎元館」三字。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面名聲大振,食客盈門。

奎元館的片兒川烹調與眾不同,要先將筍片、肉片與雪菜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手制的麵條燒煮而成。因「氽」與「川」同音, 「片兒氽」就叫成「片兒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