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維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藝資訊|文藝熱點|文藝訪談|文藝名家|藝術收藏|

簡介

今年是鼓浪嶼申遺一周年。

風景如畫的鼓浪嶼吸引了世人的眼光,人們對這個跳躍着鋼琴音符,風景如畫的音樂之島着迷不已。不過,在遊覽秀麗風光的同時,大部分人卻都不知,早

在被稱「鋼琴之島」前,鼓浪嶼就已是聞名遐邇的「美術之島」——從這裡培養及走出去的美術家、工藝美術家不計其數,為我國的工藝美術事業,做出了

許多貢獻。

而提及鼓浪嶼與美術的淵源,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楊夏林。

他1949年到廈門,主持創辦了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執教至退休。其以興辦工藝美術學校,培養大批工藝美術人才,開創閩山鷺水之山水畫風,改寫了福建美術史,被譽為「八閩豐碑,閩山鷺水第一人」,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史冊。

今天,我們獨家對話楊夏林的兒子楊維凡,請他講述父親楊夏林的美術教育事跡以及藝術成就。

楊維凡在廈門閃忻藝術館接受採訪 " 楊夏林(1919—2004),仙遊人[1]。1945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科,師從傅抱石、李可染、黃君璧等國畫大師[2]。1949年到廈門主持創辦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執教至退休,時任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副校長,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前身,現更名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副校長、教授[3]。 " 學條件十分簡陋

楊夏林、孔繼昭夫婦在畫室

楊夏林1919年出生於福建仙遊,幼年時曾隨父親下南洋謀生,後回國。1945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科,師承傅抱石、李可染、黃

君璧等名家。

1949年,楊夏林攜夫人(中國著名工筆畫家孔繼昭女士)到廈門,走上一條他一生中最有價值而艱辛的路,籌劃創辦美術學校。

當時,正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籌集私人資金十分困難,在楊夏林百般努力下,1950年先創辦廈門美術研究班,後改名「鷺潮美術學校」,任副校長。

楊維凡說,當年,辦學條件十分簡陋,第一個校舍在廈門深田裡妙釋寺路柯清園別墅(早期的174醫院),1951年選新址搬至鼓浪嶼田尾路38號(省休養

所),以後又搬遷到鼓浪嶼八卦樓(後為廈門博物館、現為風琴博物館)。

「學校就是在這樣極其困難的環境下,一邊建設一邊開課,組織學校董事會,聘請急需的教師加入。」楊維凡說,經過各方努力,最後「鷺潮美術學校」終

於由民辦學校轉為公辦的學校,更名為「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現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學校水準僅次於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國內排行第二。

「鷺潮美術學校」的創辦,改寫了福建及廈門20世紀後50年的美術史,也改變當時廈門沒有一間正規的美術院校的歷史。

《鼓浪嶼田尾路》 (楊夏林創作)

△鷺潮美術學校在鼓浪嶼的第一個校園

帶動廈門高校興辦藝術學院

《天外鐘聲》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每年從這所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就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新中國及福建省的各個急需崗位,擔任重要職位,其中有不少都是獨擋一面的骨幹

畫家、工藝美術設計大師及企事業領導。

最後,「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選定鼓浪嶼康泰路151號的海邊一片土地上大興土木,建起一間擁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福建工藝美術學院」。學校的學生桃李

滿天下,人稱此校為福建美術界的「黃埔軍校」,科班生的搖籃。

楊維凡說,這所學校的存在,為在廈門的其他大學提供了動力,多年來,「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等等大學,都相繼辦起藝術學院,呈

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文化氛圍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