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家村的那盞燈火(69)(周瑄然)

楊家村的那盞燈火(69)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楊家村的那盞燈火(69)》中國當代作家周瑄然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楊家村的那盞燈火(69)

一晃離開古城已有幾年光景了,無論是大雁塔的夕陽落日,還是青龍寺燦爛櫻花,亦或是師大校園濃蔭蔽日的法國梧桐都已漸漸淡出記憶的圍牆,可唯有楊家村那盞燈火還時常在腦海中若隱若現,難以忘懷。

幾年前,我曾住在古城南郊一個叫明德門的地方,這裡是這座城市外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到處可見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陳舊小區。每天幾萬人來往於此,從這裡出發,在這裡駐腳,尋找着在都市里的一席之地。小區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叫楊家村的城中村,和明德門一樣,這裡同樣聚集着數以萬計的外來人口。從明德門橫穿過村子就到了城市的主幹道——長安路,上班需要乘坐的公車大多集中於此,而橫穿楊家村也就成了我每天必經的道路,記憶中的那盞燈火就是在這條普通的小路上透出來的。

彼時的我就職於廣告公司,時常下班都是深夜時許,下了公車拖着疲憊的身軀沿着村口蜿蜒曲折的小路往它的另一頭走去。城中村里大多都是密密麻麻的兩層民居,而那盞燈火是從路口不遠處一戶人家的窗口中透出來的,記憶中那是一座獨門獨院的普通民居,和周圍的諸多貼着瓷磚的建築相比它甚至顯得有些破舊。它的周圍儘是城中村慣有的五光十色嘈雜凌亂,而唯獨它在喧鬧中靜靜的佇立,散着舊式檯燈獨有的橘黃色的燈光,米色的粗布窗簾微微掩上把這縷微光襯托的更加溫馨。每次夜晚經過這裡,我的目光總會被這一點並不顯眼的橘黃色光芒吸引,臨近了更是久久凝視不忘。其實說到底我根本沒有見過燈火後面的主人,可是那一盞橘黃色的燈光就是那麼奇異,每每看到它內心無端平添一絲暖意。

我曾猜想那橘色的燈光後面,或是一位慈祥的母親正殷切的看着書桌前讀書的孩子,一邊做着手裡做着白天沒有做完的針線,一邊等待着丈夫的歸來;又或是一位為了考試深夜苦讀的青年,厚厚的眼鏡片背後一半是對知識的渴求,一半是對故鄉的悠悠思念;再或許,是一位獨身老人,在深夜裡獨自在窗台下回憶自己曾經的往事。

有時候那盞橘黃色的燈火也會讓我想到我的故鄉,想起童年時候家裡的那盞舊式小檯燈。家鄉是個陝南的小城市,兒時我家住在城郊的河邊,是一棟老式的筒子樓。學生時代,每天晚上需要上晚自習,學校和家距離尚遠,每天晚上放學回到家往往都是九點以後,偶爾會更晚一些。可不管幾點回家,走到樓下的時候都會看見自家的窗戶亮着昏黃的亮光。彼時周圍的鄰居們有的用上了精美吊燈,有的裝上了當時頗為先進的節能燈管,我家的檯燈在諸多燈光中顯得昏暗而渺小,可在我眼中,每次抬頭看見家裡的窗前的燈火亮起就如同像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因為我知道,燈火的那頭是母親收拾整理好的書桌,是父親精心煮好的熱湯,是家的濃濃暖意。

離開古城很長時間後我突然明白,楊家村那盞燈火所引起我對於燈火背後人的猜想,以及我對故鄉的回想,其實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對往日親情的懷戀,也可以是對真正幸福的嚮往,也可以是對當下生活的感懷。它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一種無以名狀的情懷......

多年後,我再次經過楊家村,這座有着數百年歷史的城中村已經在城市建設的大潮中被拆除,眼前只剩一片機器作業後的荒蕪,不久後的未來,一座座嶄新的現代化高樓會在這裡拔地而起。然而幾年前的那盞燈火,卻再也不見了蹤影。連同我兒時記憶中的那盞小檯燈一樣,永遠留在了時光的印記中。

[1]

作者簡介

周瑄然,原名鄭百順,85後,男,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