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來闍黎新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闍黎新亭作》

作品名稱:《來闍黎新亭作》

創作年代: 公元689年

文學體裁:唐詩

作者:孟浩然

《來闍黎新亭作》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詞之一。

詩詞原文

作品注釋

①來:全詩校:「一作本。」闍黎:梵語音譯,義譯為軌範,謂僧徒之師。亦用以指高僧。

②八解禪林秀:此句謂閣黎通八解為禪林之秀。

③三明:佛家稱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他身來世之生死相)、漏盡明(知現世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為三明。給苑:即給孤園、袛園。

④才:指來闍黎。

⑤山查:猶陡崖。

⑥瑞花:指天花。

⑦碧網:疑指碧蘿交織成網。

⑧戲魚聞法聚,閒鳥誦經來:謂魚聞說法而聚,鳥聞誦經而來。

⑨「棄象」二句:王弼《周易略例》:「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玄」、「理」互文,指玄妙之理。該,兼備。

⑩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謂靜中有得,不假言詠。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職,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並稱「王孟」。李白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