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旟(y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旟, (約公元1190年前後在世)字伯高,號橋齋,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光宗紹熙初前後在世。

呂祖謙門人。淳熙開禧間(公元1174--1207年)兩以制科薦。與弟仲高、叔高幼高、季高並有詞名,時稱「杜氏五高」[1]

陸游葉適陳亮陳傅良皆贊其文,且與之交。有《橋齋集》不傳。《全宋詞》[2]存其詞三首。

詞作

摸魚兒 湖上

宋代:杜旟

放扁舟、萬山環處,平鋪碧浪千頃。仙人憐我征塵久,借與夢遊清枕。風乍靜。望兩岸群峰,倒浸玻璃影。樓台相映。更日薄煙輕,荷花似醉,飛鳥墮寒鏡。中都內,羅綺千街萬井。天教此地幽勝。仇池仙伯今何在,堤柳幾眠還醒。君試問。此意、只今更有何人領。功名未竟。待學取鴟夷,仍攜西子,來動五湖興。

酹江月

江山如此,是天開萬古,東南王氣。一自髯孫橫短策,坐使英雄鵲起。玉樹聲銷,金蓮影散,多少傷心事!千年遼鶴,並疑城郭是非。當日萬駟雲屯,潮生潮落處,石頭孤峙。人笑褚淵今齒冷,只有袁公不死。斜日荒煙,神州何在?欲墮新亭淚。元龍老矣,世間何限餘子。

作詞評價

陳亮稱他的詞:"奔風逸足,而鳴以和鸞。"陳廷焯[3]《白雨齋詞話》[4]卷八:"杜伯高詞,氣魄極大,音調又極諧,所傳不多,然在南宋,可以自成一隊

時代背景

石頭城舊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上,為建康四城之一。由於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均在建康建都,所以當生活在南宋的杜旟登臨其地的時候,就難免有一番關於封建王朝興衰更替的感慨。

時代背景

用典 這闋詞最顯著的特點是用典多,作者的今昔之嘆幾乎全是通過這些典故表達出來的,因而我們的閱讀也必須從弄懂典故入手。"王氣",古人有"望氣"之術 ,據說,金陵之地有"天子氣"。開頭三句點明石頭城歷來就是王氣所鍾,這給數說王朝興衰打下了基礎,也同南宋皇室不思進取,偏居一隅,形成鮮明對照。古人論詞,非常看重起句。《樂府指迷》說:"大抵起句便見所詠之意,不可泛人閒事 。"《蕙風詞話》[5]也說 :"起處不宜泛寫景,宜實不宜虛,便當籠罩全闋,它題便挪移不得。"本篇起句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可見作者縛虎全力。"髯孫橫短策" ,指孫權割據江東 。權紫髯,故稱"髯孫" 。"策",馬鞭。詞中說"一自",說"坐使英雄鵲起"(鵲起,在此是乘勢奮飛的意思),引出了眾多英雄,也突出了孫權的地位。"玉樹",即《玉樹後庭花》[6],是陳後主陳叔寶創作的曲子,其詞綺艷,其音甚哀 ,為歷來公認的亡國之音。 "金蓮 ",據說齊東昏侯命工匠用金子鑿成蓮花貼在地上 ,供潘妃[7]在上面行走,曰"步步生蓮花"。建康[8]乃千古舊都,自然就成了各種人物粉墨表演的歷史大舞台。作者把這些人物分成創業者與亡國者兩類,實質上是給南宋統治者擺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千年"二句收住英雄、昏王兩面,感嘆世事變幻之莫測。 《搜神後記》[9]記載:遼東人丁令威求仙成功,化一白鶴飛來道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 。何不學仙冢累累。"作者把原典中的"城郭如故"化為"城郭非是 ",在強調社會變化上自然更進了一層。張砥中說 :"凡詞前後兩結最為緊要。前結如奔馬收韁,須勒得住,尚存後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勢。"(《古今詞論》[10]引)"千年"兩句以世事幻化收束懷古,以眼前城郭引出撫今,是一個極好的前結。

今昔對比

過片三句以想象中的往日此地將士輻湊、萬馬齊喑的盛況與今日寂寞潮打石頭城的冷落對比 。"潮生潮落處 ,石頭孤峙"既正面呼照"江山如此",又反面輝映"神州何在",可見承接轉折之精巧周密。"人笑"兩句的本事是:褚淵袁粲同為南朝宋的顧命大臣[11] ,後蕭道成篡立南齊,褚失節,袁死節於石頭城。《南齊書·樂頤傳》有"人笑褚公,至今齒冷"的話;《南史·褚彥回傳》[12] (淵字彥回)記當時百姓語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 ,不作彥回生 。"這裡,作者把故實、史傳、民謠揉合用之,表達了他的鮮明愛憎 。"新亭淚",據《晉書·王導傳》[13]記載:"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邀)出新亭飲宴。周豈頁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 。惟(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 ,何至作楚囚對泣耶!'"作者在句中下一"欲"字,意思是說明知應當戮力王室,只是目前的現實不能讓人這樣輕鬆,於是不得已才"欲"下新亭之淚的。

論事抒情

典故活用之後,既更切合南宋實際,又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感情。綜觀後半闋,如果說"人笑"兩句還主要是對褚、袁二人的褒貶,那麼"斜日"三句則包含着更深的對社會變化之感嘆,到了最後兩句,便直接指出英雄已老,恢復無人的現實。--詞篇通過層遞的手法,一步步深化了它的主題。元龍,三國時人陳登的字。他少有扶世濟民之志,曹操以為廣陵太守。聞許都人士對他有所批評,遂托郡功曹陳矯去許都時代為打聽人們批評他什麼。陳矯回報說:"聞遠近之論,頗謂明府驕而自矜。"陳登[14]說:"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修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所敬如此,何驕之有!餘子瑣瑣,亦焉足錄哉?"(見《三國志·魏書·陳矯傳》[15])陳元龍所敬諸人,在道德、文章、操守、志略等方面,各有足以稱道的地方 ;而他不屑掛齒的所謂"餘子",正是在這些方面沒有建樹,無怪元龍對之傲慢無禮。作者自比陳元龍,而放眼當世,值得尊敬之人甚少,像這些"餘子"者卻多至無限,至堪憤疾。指的是古,引古所以喻今;說的是人,實質上還是在說世道。詞至此結束 ,辭盡而意不盡。填詞結尾,例用景語或情語,本篇結以議論 ,雖為別格,但對傾吐作者胸中憤懣,卻極為恰當。 典故是歷代相傳已經定了型的事件或語句,所含內容較為豐富,用得好,便能夠收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文心雕龍·物色》[16])的效果。概括起來,本篇所用的典故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熟典多,因而讀來不覺艱澀;二是多與頭城有關,因而更加貼切自然;三是正反兩種典故交替使用,因而作者的愛憎極為分明。 杜旟出任的時代,正是外敵不斷侵入中原,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的南宋,他懷有報國之志,所以填詞效法辛棄疾。但稼軒之詞 ,"其秀在骨,其厚在神。初學看之 ,但得其粗率而已",因此言者普遍認為"性情少,勿學稼軒"(《蕙風詞話》)。杜旟本人"奔風逸足,而鳴以和鸞"(陳亮語),且"杜子五兄弟,詞林俱上頭 "(葉適語),所以獨能接受辛詞的積極影響。這首詞大量使用典故,馳騁議論,採用散文語言,形成慷慨大方而又含蘊深厚的風格,在南宋詞壇家族中,算得上一首難得的佳作。

參考文獻

  1. 「杜氏五高」 新浪網
  2. 《全宋詞》 網易雲閱讀
  3. 陳廷焯 道客巴巴
  4. 《白雨齋詞話》 360個人圖書館
  5. 《蕙風詞話》 360個人圖書館
  6. 《玉樹後庭花》 網易訂閱
  7. 潘妃 新浪看點
  8. 建康 360問答
  9. 《搜神後記》 易文言網
  10. 《古今詞論》 快小說網
  11. 顧命大臣 查字典
  12. 褚彥回傳 白話二十四史
  13. 《晉書·王導傳》 在線
  14. 陳登 三國在線文言文翻譯
  15. 《三國志·魏書·陳矯傳》 古詩文翻譯網
  16. 《文心雕龍·物色》 新浪專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