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拳
杜家拳極其剛猛,動作穩健.無躥蹦跳躍,五步之距就可練拳。
簡介
又稱「文聖拳」、「五步架」、「神拳」、「長壽拳」。「文」字取意於文功靜坐之法,「聖」字顯其拳理高深。因此拳初期傳人名杜宏信,其弟子又稱之為「杜家拳」。文聖拳動作穩健.無躥蹦跳躍,五步之距就可練拳,故又名「五步架」。清末,文聖拳門志士聚會,總是先燒香敬神,繼之習拳練武。逐漸形成了燃香習武的規矩,文聖拳由此被稱之為「神拳」。文聖拳門中有「八十齣功,九十不松」的說法[1]、故又稱「長壽拳」。
分類
杜家拳分文功和武功兩部分。文功是靜功、主要養氣、練意,武功即動功[2]。上要練形求法。動作中講究陰陽變化,剛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行拳,以氣催力。氣到力到、意、氣、力相結合。技法上講究:粘、沾、連、擠、推、托、靠、鑽等。演練時要求:松腰活胯,分膝拔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身正步穩,頓挫發力。意貫始終。土要套路有「頭趟架、二趟一路、二趟二路、二趟三路、二趟四路、二趟五路」等。主要流行於山東嘉樣、漢上、微山、濟寧,江蘇沛縣等地。
歷史淵源
文聖拳歷史久遠相傳在唐宋年間,分別有李世民,趙匡胤之後隱名在山中修時所創,明未清初傳為神拳,清朝時期代表人為河北官縣楊四海,楊四海傳山東嘉祥杜洪信,叫文聖功,後人稱杜家拳82年國家楊武術挖掘中,被濟寧汶上縣宋莊村宋傳平大師更名文聖拳。
文聖拳武術挖掘
2008年清明濟寧文聖拳部分弟子,由余保奎大師與賀玉秋大師為引進師,在汶上南旺宋莊村,正式被文聖拳傳人宋連紅大師收為入門弟子,在已有近20年未開門受徒的情況下可見,由於門內部分搗把分子對門內歷史的扭曲,和對文聖拳正宗傳人的不公正,讓諸多文聖拳愛好者未能了解文聖拳在武術挖掘時期與早期發展的真實情況,而帶來發展的緩慢狀態,武術挖掘期間;文聖拳宗師宋如一先生與其父宋傳平先生為尊重杜家傳人,由宋傳平先師帶其孫宋連紅與徒孫賀玉秋赴嘉祥縣黃亥鄉井莊村杜學言老人家,協商共同定為文聖拳。文聖拳的命名應為「文聖拳」、「杜式文聖拳」。杜仲山大師為杜式文聖拳第二代傳人,宋連洪大師為文聖拳第三代傳人。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可篡改!文聖拳弟子都應團結在宋連洪大師周圍,發展入室弟子應由宋連洪先生舉行入門儀式,登記存檔。凡沽名掉譽,違背聖賢之禮者應為後人所不恥!文聖拳追述至創始期,相傳劉奉天祖師,八位徒弟只有皋爺習武,其餘徒弟專注於道家導引,吐納,可見本門文功,武功的由來,展現文聖拳技擊與養生應是文聖拳大師們的己任。文聖拳經過數年的發展以在國內外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宋聯洪、司品喜,余保奎、賀玉秋、王安林、楊成華、宋恩琦老師們等為文聖拳均做出了貢獻。
視頻
杜家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文聖拳——源於孔孟之鄉的武術,搜狐,2018-01-22
- 移至 ↑ 城市另類文化,山東四大名拳是什麼?,中國即墨網,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