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花村里訪汾酒(馬明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花村里訪汾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杏花村里訪汾酒》中國當代作家馬明高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杏花村里訪汾酒

嗅着你幽幽的清香味兒,我來到了杏花村。

杏花村,不是一個村,是一個古鎮,有一個很老的酒廠,在山西省的汾陽市。此處古稱汾州府。

汾州府里杏花村,悠然品喝老白汾。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有古意的優雅事兒。所以,先拿瓶老白汾酒來!三朋四友,你呼我喚,嘖嘖嘖的,一會兒渾身就洋溢了不少酒意。

酒,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東西。古老得都不知道甚時候就有了這東西。《戰國策》里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絕旨酒。」這恐怕就是記載最早的文字了。大禹知道酒是個好東西,關鍵人是種有欲望的動物,往往在快樂的時候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控制不住自己,連自己都「飲而甘之」,何況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呢?於是他把儀狄驅逐出境,下旨禁酒。然而,制酒的技術還是傳播了下來,而且釀酒業也愈來愈發達了。在中國以214個基本部首構成的數千個漢字里,凡是有「酉」字旁的字,大都與酒有關。「酉」,是一個兩耳細頸的酒灌或酒瓶。抱着「酉」喝得好了,就「酣」了。再多喝,就「醉」了。我說我喝醉了。朋友說你的臉都沒紅,怎是醉了?我說我是周作人說的,「愈飲愈是臉白的朋友」。朋友笑了,說那你就是,「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像是美人之不肯顯示她的顏色,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擺着手連連說,不喝了,不喝了,我還要去汾酒廠里看釀酒流程呢!

大麥粒圓皮薄,豌豆大放金光,高粱飽滿均勻,它們以各自活潑的姿態感動着我。我抓起一把放下鼻下聞聞,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石磨粉碎。大鐵鍋加水手工攪伴。曲坯出來了,便是工人們赤着腳嗨嗨地踩曲。踩過的曲坯很細膩,光滑勻稱,要搬到曲房去臥曲,然後晾霉,潮火,太火,後火,去細細養曲。師傅徒弟形影不離,口授心傳,十數次翻曲,開窗通風,扞撒葦席,百鍊成清茬、紅心、後火三種汾酒釀造用曲。醇甜柔香,餘味爽淨,已經有了老白汾酒清清幽香的影子了。老師傅告訴我,曲是酒的骨頭。《書經》說,「若作酒醴,爾惟曲櫱。」《天工開物》說,「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咱們的酒都是用曲發酵,所以與其他地方用菌種發酵的白酒、紅酒和洋酒有根本區別。這樣,才有了南北朝時期的「汾清」赫赫然聞名於世。《北齊書》載:「帝王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

水是酒的血液,必須是好水。我在杏花村的八槐街古井亭里嘗過那水,也在盧家街的申明亭里喝了口那井水。水亮清澈,甘馨爽淨。映得那傅山書寫的「得造花香」四個字,閃閃發光。我搓搓剛洗過的手,綿軟清利,吟着《申明亭酒泉記》,「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為最。」

酒,終於出來了。又圓又大的木缸壁上插一斜管,汨汨流出,細而亮,猶如一條白線,卻散發出了滿世界的清香。老師傅蹲在浸滿舊時光的酒蔞前,手捏小錫壺迎着那嶄新的酒,滿臉的笑容,遞給我說,嘗一口,新出的原酒。我靜靜地屏住呼吸,細細地喝了一口。清,正,甜,淨,長,清香純正,醇厚柔和。我對旁邊的朋友說,比昨天的那酒好喝。朋友笑而不答。老師傅說咱杏花村酒廠出的酒都好喝,過去義泉泳老掌柜楊德齡傳下來的汾酒釀造秘訣,一直沒有倒,「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糧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我徜徉在古雅莊重的汾酒博物館裡,靜靜地觀看,凝視,流連而忘返。從隨唐宋遼金,一直至元代,汾州一帶都使用「干和」工藝釀酒,被稱為「干和酒」,連續八百年稱雄酒罈,是「六朝元老」,為世界酒文化中一大奇觀。《唐國史補》說唐代名酒有:「河東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北宋《酒名記》載:「汾州甘露堂最有名。」美酒飄香,引來無數文人騷客品飲傳誦。最有名的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不過,卻有人說此詩所寫「杏花村」,不是這裡的杏花村,而是安徽池州的杏花村。理由有三,但都經不起推敲。一說杜牧沒有來過山西。但杜牧的《樊川文集》中有首《并州道中》,記載了他在山西遊歷醉酒的情況;二說汾州杏花村在北方,清明時節不下雨。但謝覺哉老人有詩云:「我來仍是雨紛紛」;三說杜牧當過池州刺史,此詩寫的自然是安徽池州。但一方諸侯大官怎能踽踽獨行,連路都要親自去問牧童?再者安徽的白酒比汾州的「干和」有名嗎?到了明朝,對酒實行了徵稅制,取消了專賣政策,杏花村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迅速成為名聞天下的「白酒祖庭」。明代《酒品》中曾贊曰:「羊羔酒出汾州孝義等縣,白色瑩徹,如冰清美,饒有風味,遠出襄陵(酒)之上。」政府便將羊羔酒以中華特產出口英法等國,並在出口酒瓶貼上杏花村的商標,還題聯做廣告,「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

世間有諺語,「凡是有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會做山西酒,腰無半文天下走」。1939年編的《貴州經濟》說:「茅台酒之沿革及製造,在滿清咸豐以前,有山西鹽商郭某,來茅台地方,仿照汾酒製法,用小麥為曲藥,以高梁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於是,山西汾酒走到東北,有了東北的「三泰號」;走到新疆青海,有了新疆青海的「天佑徳」;走到武漢,有了漢汾酒;走到陝西,有了西鳳酒……

我在那張汾酒老字號「晉裕公司」全體董事的黑白照中,看見中間站得那位的白髯翁了!身着黑褂白袍,高大壯實,他叫楊德齡。他十四歲從孝義到汾州府當學徒,十八歲熟練掌握汾酒的釀造工藝,升為三掌柜。1882年,與汾陽南垣寨鄉紳王協舒合作,創辦了寶泉溢酒坊。民國初年,先後兼併祟盛永、德厚成,形成了「人吃一口鍋,酒釀一眼井,鋪掛一塊牌」,被人稱為「一道街、一片鋪、一東家」的格局。1915年,酒坊易名義泉泳,楊徳齡出任總經理。這年2月至12月,美國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老白汾酒送去參展並一舉奪冠,獲甲等金質大獎章。

就是這位白髯老人,在1937年日軍入侵,太原淪陷之時,毅然辭去總經理,並在汾陽盡善村主持召開了最後一次董事會,決議:「國之名酒,不能為外敵所用」。日軍專去孝義下柵請他「出山」,老人鶴髮白須,臥炕閉目不語。日本人氣急敗壞,惱羞成怒,猛然去抓先生的垂胸美髯。楊老夫人上前阻擋,被日本人一掌推倒在地,還打了先生一個耳光揚長而去。先生望着他們灰溜溜的樣子,哈哈大笑。

從汾酒博物館出來,陽光朗照,萬物生輝。我和朋友來到汾州酒文化園區。登高眺望,新建的園區內酒作坊古色古香,高低林立,人群攘攘,一派生機勃勃…… [1]

作者簡介

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孝義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