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杏林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杏樹林,對德行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的美稱,亦指代醫學醫藥界。據東晉葛洪(281?—341)《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名醫董奉隱居廬山,無償給人治病,只要求重症治癒者種杏五棵,輕症治癒者種杏一棵。幾年後,他的住處就有了大片茂盛的杏樹林。他用杏子換糧食,儲存起來,用於救濟貧苦人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後來,人們用「杏林」代指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近代一些醫藥團體和專業報刊也常以「杏林」取名,「杏林」遂成為醫學醫藥界的代名詞。它是「懸壺濟世」理念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引例1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買杏者皆於林中自平量之,不敢有欺者。君異以其所得糧谷賑救貧窮,供給行旅。 (葛洪《神仙傳》卷十) (董奉住在山裡,為人治病,不收錢財,只是讓重病治癒者種杏五棵,輕者種杏一棵。這樣幾年下來,總共有十萬餘棵杏樹,長成了茂盛的杏林。……買杏子的人都在林中自己稱量,沒人敢弄虛作假。董奉用換來的糧食救濟窮人,還供往來旅客取用。)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