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良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良榮
李良榮
出生 1946年1月
生於浙江寧
國籍 中國
職業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知名作品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
新聞學概論

李良榮 - 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 [1]

基本信息

李良榮,復旦大學著名新聞學教授。1946年1月生於浙江寧波。1968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68年9月至1979年7月在江西省吉安地委宣傳部工作,1979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攻讀碩士學位,1982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1995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87年至1993年曾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科研。現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併兼任浙江大學、暨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河北大學、鄭州大學、廣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十餘所大學的兼職教授。


人物介紹

浙李良榮 江鎮海人。1968年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在江西吉安地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報道工作10年。1979年9月再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攻讀碩士,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迄今。 1987年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4年博士生導師,指導方向為新聞學理論。

李良榮教授曾擔任新聞學院副院長(1987年至1993年),主管教學工作,現在兼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杭州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兼職教授。

李良榮教授致力於新聞學、宣傳學、傳播學的研究,尤以新聞理論見長。他寫出建國後國內第一本《新聞學概論》(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成為當時國家教委的指導教材,被全國30多所高等院校新聞專業選為教材;5年內再版10餘次。他寫出國內第一部《宣傳學導論》(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成為全國許多宣傳幹部的案頭書;他寫的《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不但在大陸,而且在港台地區廣為流傳。近年來他又致力於西方新聞媒體的研究,出版了《西方新聞事業概論》(1997年復旦大學出版社),成為全國新聞學研究生的教材。

在他的著作,論文中,李良榮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其中新聞產生於事物的變動,新聞事業產生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新聞選擇四項標準,新聞工作三大基本規律,被新聞界普遍認可。 李良榮在學術研究中的主要精力是探索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聞改革,在80年代,他當先把信息概念引入新聞工作;在90年代,他提出新聞媒介的雙重屬性,在新聞界都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新聞界的行語。

此外,李良榮教授自1994年起,一直擔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編寫的每年一本的《中國發展報告》的主筆,他寫的結論部分,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人物生平

1946年1月,李良榮出生在柴橋東山門(時屬鎮海縣,今屬北侖區)。他的父親十多歲就去了上海,一直在上海工作,開始在一爿毛線店鋪當學徒,後來在怡和洋行里做會計,回鄉結婚後常常往返於滬甬兩地之間。母親不識字,卻賢惠精幹,能把家裡進進出出每一筆賬都算得清清楚楚。

在復旦大學新聞系求學時代的李良榮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良榮看見課本扉頁上有一幅題為《東山少年》的彩色插圖,畫的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先隊員扛着隊旗在山頂上俯看山下自己的家鄉,忍不住萌發了登高遠眺的念頭。於是,他在一個晴朗的秋日也爬上了他家附近的一座山---南山。站在山頂上,10歲的李良榮看到了一幅令他難以忘懷的明麗圖景:青蔥秀美的山巒,淙淙奔流的溪水;田野間阡陌縱橫、稻穀飄香,村莊裡屋舍儼然,炊煙裊裊。

1951年至1957年,李良榮在山門小學完成了六年的小學課程。他的班主任名叫張平,對他特別好。李良榮很崇拜張老師,敬重他認真負責的品性,也模仿他好看的字體。暑假裡只要一有空閒,他就去找住在學校里的張老師借各種各樣的書來看。比如《水滸》就是那個時候看的。張老師收藏的原版《水滸》,末幾頁已經被老鼠齧壞,但李良榮照樣讀得有滋有味。以後李良榮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應該說和當年廣泛閱讀打下的基礎很有關係。

學校里,李良榮是老師、同學眼中聰明的好學生;在家裡,他也是懂事明理的好孩子。雖說由於父親在上海工作,家裡的條件比普通農家要好一些,但李良榮毫無嬌氣。家中六個兄弟姐妹,排行老二的李良榮承擔了砍柴的任務。他的手上還看得出有不少細小的傷疤,這些都是童年砍柴時山上的野草荊棘留給他的印記。

1999年,李良榮在闊別家鄉41年後重回柴橋:山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水,村莊裡依然有辛勤勞作的人們……雖然家門口那條童年時覺得寬闊的河現在看來顯得那么小,雖然講着熟悉鄉音的年輕人他已幾乎都不認識,但他仍然感到別樣的親切。唯獨南山下的老榆樹,卻怎麼找也找不到,一打聽,才知道在1958年大煉鋼鐵的時候被砍掉了。

小學畢業那年,他得到了山門小學唯一的保送名額,到柴橋中學去讀初中。1958年春,也就是在柴橋中學讀了一個學期以後,李良榮跟隨全家遷到上海。

大學:就考最難的

李良榮生性好強,喜歡冒險,喜歡做一些別人看起來很難做到的事情。他當初與復旦新聞繫結緣,完全和自己的這種性格有關。

高中畢業的時候,他其實連"新聞"是怎麼一回事都還不明白,更不用說對新聞學抱有什麼熱情或憧憬,但聽到人們都說復旦大學的新聞系最難考時,那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就上來了---那就考最難考的好了!沒想到,還真讓他考上了。

由於歷史原因,在復旦讀本科的五年裡,李良榮和其他同學一樣,有兩年時間在搞"文化大革命",一年半搞"四清",花在專業學習上的時間極其有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連新聞學的門都沒邁進過"。1968年畢業分配到江西吉安地委宣傳部工作後,他才算真正接觸到新聞報道,並開始對新聞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江西工作十年以後再考復旦新聞系的研究生,對李良榮來說是更大的挑戰。別的困難還好對付,最要命的是要考英語,而李良榮高中、本科都是學俄語的,英語連ABC都不認識,一點基礎也沒有。但是既然下了決心要考,他又較上勁了---自學英語,從字母開始!

他開始沒日沒夜地艱苦學習。買不到參考書,他就苦讀手頭僅有的兩本教材和一本《英漢詞典》;找不到老師,他就用自編的方法記誦單詞。走到哪裡,英語單詞就背到哪裡,甚至開會的時候也拿出單詞來看。那段時間他正在江西農村搞"農業學大寨",沒有電燈,只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書。夜裡書看得久了,煤油燈的煙灰就吸進鼻子裡去,夜裡迷迷糊糊睡了不知道,早晨起來卻發現兩個鼻孔變得墨黑。

這個沒有上過一節英語課、沒有聽過一句正規英語發音的年輕人,憑着自己的刻苦努力,硬是攻克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英語難關,回到了他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這一年,李良榮32歲。 李良榮學英語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979年秋,在研究生一年級的第一堂英語課上,他的老師張增其教授可能是想了解一下這些新生的英語程度,要求每位學生依次站起來朗讀一段文章。大部分同學都很流利地讀了,李良榮的心卻忐忑起來---雖然自己通過了英語考試,但自學的時候全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創的"土法"拼讀單詞的,正兒八經的朗讀他哪會啊!一面想着,一面在教室里如坐針氈,別人讀什麼也聽不進去了。

很快,輪到李良榮讀了。李良榮才讀了一句,下面已經有同學笑出了聲,等他把一段讀完,全班的學生全笑得前仰後合。

李良榮知道自己的英語基礎仍然薄弱,接下來的學習自然不敢鬆懈,終於在研一結束時的英語過關考試中取得了82分的不錯成績。後來畢業留校,他和張增其教授成了同事,關係非常好。

李良榮在給復旦大學的學生上課

治學:富有獨創性 李良榮是復旦新聞學院資格最老的教師。從教年間,他有不少出國或者去媒體發展的機會,但最後都放棄了。他說他還是願意做老師。他把這種開心,概括為"知"的快樂。他的學生中,有的還是年輕的本科生,有的已是報社主編、電視台台長等媒體中堅,還有的和他一樣成了大學教授。師生之間的交流,常常可以形成"談笑有鴻儒"的場面,李良榮特別享受這種互動所帶來的樂趣。

李良榮講課的習慣是不帶課本不帶講義,只要一杯水,就可以妙語連珠循循善誘。他剛留校那一陣,李良榮也挺困惑:到底怎樣上課學生才會愛聽?有一回,他聽到廣播裡劉蘭芳說的評書,一下子就深深震撼了。那評書的起承轉合,布局得多麼精當!那情節的跌宕起伏,處理得多麼巧妙!每每講到關鍵處,聽眾的心弦總能被說書人的語調緊緊扣住。李良榮突然悟到,如果能把課上成評書那樣精彩,學生一定會喜歡!

於是,他在課堂上借鑑劉蘭芳說評書的優點,注意把握講課的節奏,並不急於灌輸知識,而是用大量的生動實例和恰如其分的幽默來啟迪學生思考。這樣,他連續多年被新聞學院的本科生評為"最受歡迎的老師"。

從事理論研究多年,李良榮先後出版了《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西方新聞事業概要》等9本著作。其中《新聞學概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自2001年3月以來,二版15次共發行12萬冊,被全國百餘家大專院校採用,是採用面最廣的一本新聞學教材。他還擔任全國第一套完整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核心課程系列教材"的總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傳媒大視野"叢書的總主編(復旦大學出版),以及"西方新聞傳播學經典文庫"編委會主任(新華出版

專著教材

一、《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二、《新聞學概論》 1985年5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改版

三、《宣傳學導論》 1989年11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四、《新聞學基礎》(合著) 1989年12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

五、《中國報紙理論與實踐》 1992年8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六、《西方新聞事業概論》 1997年10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七、《新聞學導論》 1999年1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新聞學概論》 2001年3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九、《當代世界新聞事業》 2002年1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學術論文

■ 關於典型和典型報道

■ "信息熱"和新聞改革

■ 從"原始失實"到"官方謠言"

--舊中國資產階級報刊真實性問題的歷史考察

■ 十五年來新聞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 邏輯的力量

――重讀毛澤東同志對"白皮書"的批判兼論"大批判筆法"

■ 實踐呼喚理論 理論需要更新

――對新聞理論探索的一些思考

■ 也論新聞和宣傳

■ 21世紀前10年中國新聞媒介走向

■ 新聞的指導性:最傳統和最前沿的思想

■ 淺談新聞規律

■ 企業轉型改制的新聞學意義

■ 論中國報紙的兩種寫作風格

■ 中國電視業改革的結構調整構想

■ 試論當前我國新聞事業的雙重性

■ 壟斷·自由競爭·壟斷競爭

--當代中國新聞媒介集團化趨向透析

■ 當今世界的三大電視體系

■ 地市級綜合性日報發展芻議

■ 關於中國新聞媒介總體格局的探討

--關於二級電視、三級報紙、四級廣播的構想

■ 西方新聞媒體變革20年

■ 新時期黨委機關報怎麼辦好?

■ 黨報要進行創造性的宣傳

■ 新聞學需要轉向大眾傳播學

■ WTO背景下,中國新聞媒體正面臨新一輪改革

■ 新形勢下的報業集團與報業競爭

■ 試析雙重壓力下黨報面臨的困難及其對策

■ 娛樂化 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

■ 論中國新聞媒體的雙軌制

--再論中國新聞媒體的雙重性

■ 論中國新聞媒體的雙軌制--再論中國新聞媒體的雙重性

■ 新聞傳播研究的探索創新之作

--評陳絢《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理論與實踐》

參考資料

  1. 名家學者李良榮,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