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緒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緒鄂

李緒鄂,(1928- 2001),又名李漢武,漢族。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獲得者。195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研究員。 中共12屆中央委員。8、9屆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李緒鄂

民族:漢

出生日期:1928年10月

主要成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獲得者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職業:航天技術專家

人物簡介

1928年10月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南區水洪鄉撈子湖。李緒鄂祖輩世代務農。其父幼年祖父過世,靠祖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成家後生有李緒鄂、李緒桂兄妹二人,家境甚為貧寒。多受外祖父周濟和照顧。後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合家遷往漢口。他6歲入學,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漢後,被迫轉移到重慶就讀。抗戰勝利後轉到漢口讀書。高中畢業後考入武漢大學,後因故輟學。1948年9月入清華大學深造。1952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被分配到武漢航空工業學校任教,後調往北京航校,擔任專科主任。1957年調往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室(強度研究室)任工程師,後升任副主任,主持強度室工作。1966年調七機部一院702所(強度研究所)任副所長,後改任七機部一院14所(彈頭研究所)所長,還兼任國防部(新)五院(衛星院)511所(環境所)籌備組長。1980年起,先後擔任七機部總工程師、洲際戰略導彈副總設計師、潛地導彈副總設計師,七機部一院副院長、七機部副部長等職。1982年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1985年升任航天工業部部長。1988年調國家科委任常務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八屆三次常務委員會委員,擔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席,還兼任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席、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副主席以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中國科技開發院理事長等職務。

李緒鄂參加並領導了地對地戰略導彈多種型號的結構強度試驗和環境試驗,解決了一系列複雜的試驗技術問題;參加並領導導彈結構強度計算方法與環境條件的研究,為我國強度與環境專業開闢了新領域;參加並領導了洲際導彈地下發射技術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參加並領導了地對地戰略導彈及潛地導彈的小型彈頭的研製與試驗,使我國的戰略導彈的彈頭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參加並領導了國家科委組織實施的六大計劃,有力地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動了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立,人稱「火炬司令」。

李緒鄂於2001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二歲。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尉健行、李嵐清、丁關根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不同方式,對李緒鄂的逝世表示哀悼,對他的家屬表示慰問。

人物經歷

1948年9月在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習。

1952年9月任中南航空工業學校教師。

1954年1月任北京航空工業學校飛機專科副主任。

1957年9月任國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2室工程師、副主任。

1964年10月任第7機械工業部第1研究院702所副所長。

1971年1月任7機部第1研究院14所核心小組副組長。

1978年1月任7機部第1研究院14所所長、第1研究院副院長,7機部總工程師。

1981年6月任7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82年5月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1985年4月任航天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1988年5月-1993年4月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9年12月起)。

主要成就

李緒鄂(1928.10-2001.4 ),又名李漢武,漢族,湖北武漢人。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和導彈技術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國家火炬計劃實施的推進者。

1928年10月出生於武漢市漢南區水洪鄉撈子湖。祖輩世代務農,祖父過世時其父尚幼,靠祖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成家後生有李緒鄂、李緒桂兄妹二人,家境甚為貧寒。多受外祖父的周濟和照顧,後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合家遷往漢口。6歲入學,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漢後,被迫轉移到重慶就讀。抗戰勝利後轉到漢口讀書。高中畢業後考入武漢大學,後因故輟學。1948年9月入清華大學航空系深造;1952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中南航空工業學校任教師。1954年調往北京航空工業學校,擔任飛機專科副主任。195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9月,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二室(強度研究室)任工程師,後升任副主任,主持強度研究室工作。1964年10月,調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702所(強度研究所)任副所長。1971年1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14所(彈頭研究所)核心小組副組長。1978年1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14所所長、第一研究院副院長。1980年起,先後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洲際戰略導彈副總設計師、固體潛地導彈副總設計師、七機部副部長等職。1982年5月,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5年4月,升任航天工業部部長。1988年5月,調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任副主任;1989年12月起任黨組副書記。1993年4月,當選全國人大八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擔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 在擔任中國洲際戰略導彈副總設計師、固體潛地導彈副總設計師期間,他領導了我國地對地戰略導彈多種型號的結構強度試驗和環境試驗,解決了一系列複雜的試驗技術問題;參加並領導導彈結構強度計算方法與環境條件的研究,為我國強度與環境專業開闢了新領域;參加並領導了洲際導彈地下發射技術的研究工作,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參加並領導了地對地戰略導彈及潛地導彈的小型彈頭的研製與試驗,使我國的戰略導彈的彈頭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李緒鄂作為「地地戰略火箭」課題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8年5月,年近六旬的李緒鄂調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管經黨中央國務院於1988年8月批准的、旨在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的組織實施,1991年5月29日任國家科委發展高技術產業領導小組組長。根據我國國情,為了儘快創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於1991年3月、1992年11月,他親自逐一審查,並經國務院批准,在我國有條件的地方創建了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12月,為了從民間角度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他又創建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並擔任首屆理事長。1998年8月起,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遷至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辦公5年。他着力推進「火炬計劃」的實施,[1]致力於把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中國的「科技特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領區、先行區、輻射區、帶動區,人稱「火炬司令」。1991年8月,為加速高科技成果的轉化,他又創建了中國科技開發院,擔任首任中國科技開發院院長,並在威海、廈門、中山、海口等地方建立了中國科技開發分院

晚年,他為我國第一代地效飛行器的誕生嘔心瀝血,走出了一條不組織新隊伍、不購新設備、不建新基地,所有的試驗、設計、技術攻關、生產加工任務,分別由大院、大所、大學、大廠以合同方式承擔完成的全新的高科技產品開發之路,使我國在地效飛行器領域率先實現民用開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地效飛行器進行商業運營的國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