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玉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玉花:,原名潘二娘淮劇第一代女演員,工青衣。淮劇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角唱腔創始人,孫東升的夫人,江蘇省建湖縣岡西潘莊人。擅演《趙五娘》的趙五娘、《孝燈記》的王月英、《三上轎》的的李十娘、《探寒窯》的王夫人、《荔枝換絳桃》的舒氏、《穆桂英掛帥》的佘太君等。

李玉花(1899年——1970年),原名潘二娘,李玉花是其藝名,女,淮劇第一代女演員,工青衣。淮劇八大流派之李派旦角唱腔創始人,孫東升的夫人,江蘇省建湖縣岡西潘莊人。[1]

生平事跡

幼年師承徽班藝人彭友慶,又受到淮劇藝人李金如陳關龍的指點,10歲登台演戲,取藝名李玉花,攻青衣,1921年她來上海公演首次登台,以《王婆借貸》的李翠蓮、《秦香蓮》的秦香蓮等戲一炮打響。

她和另二位女演員金牡丹(文武花旦)和董桂英(花旦、青衣)還演出了《樊梨花》、《罵燈記》、《丁黃氏》等劇目,從而使大江南北的淮劇舞台向女演員打開了大門。[2]

風格

春光淮劇團在滬寧大戲院演出

她的嗓音嘹亮,鄉土特色濃郁,名聲漸著,她以唱工見長,詞曲別具一格。擅長六字句結構連環句,節奏穩健,變化多端,把各種抒情旋律,溶入自身的聲腔中被譽為[李玉花調]。

抗日戰爭後,返回建湖,參與以韓家班組建的「京夾淮」形式,在鹽城、阜寧等地演出,為當時蘇北富有盛譽的女紅角,1945年李玉花應邀來高升大戲院,公演《女斷包審》《趙五娘》和《闖宮認夫》等劇目,1947年為募捐救濟蘇北災民,與孫東升在天蟾舞台義演《趙五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觀看後稱讚「鄉土氣濃,聲情並茂」。

代表作品

1951年參加春光淮劇團(後改為浦光淮劇團),長期與筱惠春通力合作。她甘願當配角,為後輩精心傳藝,為淮劇做出了貢獻,1961年與筱惠春、孫東升在共舞台參加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辦的淮劇演唱會,她擅演《趙五娘》的趙五娘、《孝燈記》的王月英、《三上轎》的的李十娘、《探寒窯》的王夫人、《荔枝換絳桃》的舒氏、《穆桂英掛帥》的佘太君等。

《三上轎》被上海唱片公司錄製唱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錄有《王月英觀燈》、《書房相會》等。[3]

1970年病逝於上海。[4]

視頻

淮劇秦香蓮》全劇_騰訊視頻 [視頻]時長 150:18 2017年8月15日

《趙五娘——書房會》【自由調滾板】的歷史背景

淮劇原來是由民間歌舞和民間說唱藝術演化而來的,傳統的香火調、門彈詞等說唱形式都曾經是淮劇萌芽時期的胚胎,到了【三可子】時期,淮劇雖然已經形成了戲曲藝術,但它的舞台形體表演藝術還遠遠不如唱腔豐富多彩,其可資承襲的傳統藝術當然也少,因此在二、三十年代的淮劇舞台上,演員大多數還是以唱為主,以唱取勝。

一個演員如果在演唱上不為觀眾所吸引,就很難在舞台上立足,李玉花的【自由調滾板】的唱腔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其之所以能過為觀眾承認並得以流傳,固然是由於這種敘述性的唱腔容量大,能使觀眾在較短的時間裡聆聽到大段是故事情節,然而更主要的是還在於演唱者掌握豐富、多變的演唱技巧,使這種唱腔帶有強烈的炫技性質,它能給觀眾增添許多意想不到的藝術情趣。

親屬介紹

兒子潘鳳嶺被譽為「胡琴大王」,著名的淮劇演奏家、曲作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