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獻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獻甫(1195年-1234年)字欽用,河中人,李獻能的堂弟。

  • 博覽群書,精通《左氏春秋》和地理學。興定五年(1221),李獻甫中進士,歷任咸陽主簿、行台令史。
  • 正大元年(1224),金夏議和談判中有功,被任命為慶陽總帥府經歷官。不久,任長安縣令,政績顯赫,百姓愛戴。
  • 天興元年(1232)任六部員外郎,後又因功升遷為鎮南軍節度副使兼右警巡使。
  • 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死於蔡州之戰。有文章名為《天倪集》傳於世。

基本信息

姓名    李獻甫  
字號    字欽用      
民族    漢     
官職    咸陽主簿、行台令史、六部員外郎  
出生地   河中
出生時間  1195年 
去世時間   1234年 
所處時代   金末  
主要作品   《天倪集》    
主要成就   金夏議和    

個人生平

學識滿腹

  • 李獻甫博通經史,特別精通《左氏春秋》和地理學。李獻甫為人幹練而有心計,他所想到的比別人深遠得多,所以當時人稱讚他學識滿腹。興定五年(1221年),李獻甫中進士,歷任咸陽主簿、行台令史。[1]

金夏議和

  • 自從天會二年(1125年)議和,金國八十餘年未曾和西夏國有交戰。到了大安三年(1212年),金兵在會河堡被元軍擊敗,西夏乘機進攻。由此金夏之間爆發出持續十年的戰爭。元光二年(1224年),西夏遭遇旱災,被迫停止戰爭。同年,元軍出兵西夏,金國的延安、慶原元帥府想要乘機攻打西夏,被完顏白撒和完顏合達阻止,由此產生了議和的契機。 [2]
  • 正大元年(1224年)西夏派使者來講和,朝廷派翰林待制馮延登前去談判,當時李獻甫是書表官,跟隨馮延登前往。西夏的使者很有口才,馮延登不能說服對方,談了好幾天還不能談定。當講到要金國每年進貢時,李獻甫忍不住了,在旁插話說:「西夏與我國和好百年,現在雖改君臣之名為兄弟之國,哪有讓哥哥進貢的道理?」使者說:「且不說兄弟關係。宋每年送我國帛二十五萬匹,舊例具在,難道您不知道嗎?金朝要想恢復友好關係,也非這樣辦不可。」李獻甫正言厲色地說「:使者還好意思說嗎?宋每年給你家幣帛而賜姓給你們,儼然以君父自居,但西夏的君臣卻沒有一個人明白這一點。就是使者也應當加以隱諱,但你現在卻公開說出。使者當真能做主和議,那麼也要按宋賜姓的規矩,敝國每年送給你們帛五十萬匹,獻甫也能以身自任,保證辦到。」
  • 西夏使者說不出話來,和議便按照李獻甫所提出的要求定了下來。後來朝廷給他記功,任命他為慶陽總帥府經歷官。[3]

為官有方

  • 不久,李獻甫被任命為長安縣令。長安是京兆行台所在地,供給任務十分繁重,李獻甫處理得常常像是還有寬餘,縣裡的百姓依賴他安居樂業。後來他入朝任尚書省令史。天興元年(1232年)任六部員外郎,朝中有關防衛的策略常靠李獻甫提出,他又因功升遷為鎮南軍節度副使兼右警巡使。[4]

蔡州之難

  • 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元軍向金國最後一座城池蔡州發起進攻,南面城門最早淪陷,守衛棄門而逃,元大軍湧入蔡州,金哀宗自縊而亡。不久整座城池被攻破,元軍在城內展開屠殺。金國由此滅亡。李獻甫便死於此難,年僅四十歲。[5]

人物作品

  • 李獻甫所著的文章名為《天倪集》,留在汴京。李獻甫死後,他的家也破亡。天興三年(1234年),華陽人王元禮買到了《天倪集》,使這本書能流傳於世。 [6]
  • 有詩《長安行》、《夏夜》、《九龍池春望》、《慶興池書所見》、《題黃華幽居圖》、《河上之役》三首、《別春辭》、《秋風怨》、《圍城》、《驟雨》、《資聖閣登眺同麻杜諸人賦》共計十三首收錄於《中州集》。

]

人物軼事

  • 李家先祖有人擔任過金吾衛上將軍,是河中大族,當時人稱皆稱之為「李金吾家」。李獻能李獻卿李獻誠、李獻甫兄弟四人都以文學出眾著稱,相繼中第,所以李家被稱為「四桂堂」。 [7]

人物評價

  • 《金史》贊曰:韓玉馮璧、李獻甫、雷淵,皆金季豪傑之士也。夏人援宋例以邀歲幣,獻甫以宋賜夏姓一事折之,夏使語塞而和議定。[8]

史籍記載

  • 《金史》有其傳。 [8] 

參考資料

  1. 《金史·李獻甫傳》李獻甫,字欽用,獻能從弟也。博通書傳,尤精《左氏》及地理學。為人有干局,心所到則絕人遠甚,故時人稱其精神滿腹。興定五年登進士第,歷咸陽簿,辟行台令史。
  2. 《金史·外國·西夏》.國學.2014-11-10
  3. 《金史·李獻甫傳》夏使語塞,和議乃定。後朝廷錄其功,授慶陽總帥府經歷官
  4. 《金史·李獻甫傳》尋辟長安令。京兆行台所在,供億甚繁,獻甫處之常若有餘,縣民賴之以安。入為尚書省令史。天興元年,充行六部員外郎,守備之策時相倚任之。以功遷鎮南軍節度副使,兼右警巡使,死於蔡州之難,年四十。
  5. 《金史·金哀宗本紀》三年正月壬寅,冊柴潭神為護國靈應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傳位於東面元帥承麟,承麟固讓。詔曰:「朕所以付卿者,豈得已哉?以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日捷有將略,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稱賀。禮畢,亟出捍敵,而南面已立幟。俄頃,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守者棄門,大軍入,與城中軍巷戰,城中軍不能御。帝自縊於幽蘭軒。末帝退保子城,聞帝崩,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諸禁近舉火焚之。奉御絳山收哀宗骨瘞之汝水上。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
  6. 《金史·李獻甫傳》所著文章號《天倪集》,留汴京。獻甫死,其家亦破,同年華陰王元禮購得之,傳於世。
  7. 金史·李獻能傳》李獻能,字欽叔,河中人。先世有為金吾衛上將軍者,時號「李金吾家」。迨獻能昆弟皆以文學名,從兄獻卿、獻誠、從弟獻甫相繼擢第,故李氏有「四桂堂」。
  8. 8.0 8.1  《金史》.國學.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