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漢君 心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重定向至:

心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 心燈》中國當代作家李漢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燈

一張書桌上,一團柔和的燈光籠罩着桌面。桌面上,一本翻開的書,一杯沏好的茶,一疊紙,一支筆,於是身心沉潛在燈影里,享受那一份寧靜,一份溫馨,一份愉悅……

雖說「慣親燈火,儒生酸態」,但這卻是我少年便有的心心念念。

心燈

初中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叫《冬夜的燈光》。作者是英國人莫里斯·吉布森。他在文中寫道,一次,他要從加拿大西部一個名叫奧克斯的荒涼小鎮上,到十五公里外的一個農場去診治一名正在發燒的孩子,但他卻不認識路。於是,沿途的住戶每一家都開亮了電燈,在漆黑的夜裡,燈光組成了一條指路的長鏈,使他很順利地找到了患家。返回的時候,作者寫道:「我的汽車每駛過一家,燈光隨後就熄滅,而前面的燈光還閃亮着,在等待着我……」文章很短,但很感人。在那個夜晚,這燈光太重要了,就如海岸上的燈塔,引領着航船的方向,就像飛機跑道上的標燈,指示出着陸的路徑。

作者沒有具體去描寫那燈光,但我想,在那寒風呼嘯的冬夜,看見那一團團光暈,心裡一定非常溫暖。因為那一串暗夜中的光鏈,其實是由一顆顆愛心所組成,散發出來的,正是愛的光芒

燈光帶給人光明,火光帶給人溫暖。光,給人類帶來了希望。

希臘神話中說,人間之所以能夠得到火,全靠普羅米修斯對人類的愛。因為在那時,我們弱小的人類,還沒有使用火的權力。普羅米修斯用天火,點燃了人間叢林中的第一堆枝葉。火光劃破了漫漫長夜,啟迪了人類的智慧。使用火的人類與不用火的人類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惹怒了天神宙斯,他把普羅米修斯鎖在了高加索山的絕壁上,並派一隻鷲鷹,每天去啄食他的肝臟。

偉大的普羅米修斯,他一個人承受了整個人類的痛苦,卻把光明留給了凡間。

我們知道,沒有火,人類就不會有今天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創造出如此燦爛的文明。據兩千多年以前的韓非子說,在茹毛飲血的那個年代,「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說的這個聖人,不是由天外飛來,而是來自於民間,出自於凡俗,是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先民。他弄出火種,也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項「發明」——鑽木取火。普羅米修斯取的,則是「天火」,說他拿了一根木本茴香的枝條,飛到太陽車上去引燃的。不管以什麼方式取得,人類總是離不開火的。火,不僅給人帶來了溫暖,也給世界帶來了光明,更重要的,它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火對於食物的「熟加工」,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而那熠熠火光,則使人能夠辨認出隱沒於黑暗中的事物。它的這種照明作用,更加不可小覷。燒烤食物,改造的是「腹胃」,而照亮了天地,打開的則是眼界,啟發的便是心智。甚至我們可以說,從火堆到油燈、蠟燭,再到電燈,這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發展史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一說起燈來,讀書人總不免聯想到青燈古卷的場景,儘管人說「慣親燈火,儒生酸態」,但讀書人之樂,總不免於此。燈光照亮的是書上的字跡,而那,正是啟迪蒙昧的一把鑰匙,是點亮心智的聖火。古往今來,那些求學問道的人,都是從一次次的閱讀開始,踏上了一條上下求索之路。

中國,在古代,燈下苦讀的故事太多了,實在不勝枚舉,例如匡衡「鑿壁偷光」,例如車胤囊螢,例如孫康映雪……而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更有一則「吹火照書」的記載,讀來耐人尋味。故事說「蘇頲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灶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其苦學如此,後至相位。」蘇頲藉助於爐中的余火讀書,反而練出了一副好記性,就是過目不忘。《新唐書·蘇頲傳》上說他「一覽至千言,輒覆誦。」蘇頲後來文名頗盛,曾與張說齊名,時人號稱「燕許大手筆」。蘇頲的公文寫得尤其好,連皇帝也愛不釋手,要他把寫出來的公文一式兩份,以便留中反覆欣賞。李德裕後來曾評論說:「近世詔誥,唯頲敘事外自為文章。」由此想見,最初,正是馬廄里的那一點微弱的火亮,燃起了一個人才智的靈光。

史書上掌燈夜讀的逸聞趣事比比皆是,下面兩條就頗勘一讀。一是《北史》裡面有一篇《呂思禮傳》,說呂思禮「以迎魏孝武功,封汶陽縣子,加冠軍將軍,拜黃門侍郎。」魏文帝即位以後,又將他「進爵為侯」,一時寵秩隆重。但位高權重的他,「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讀一個晚上的書,僅是「燭燼」就有數升,這究竟是誇大其詞,還是那些蠟燭質量太差,我們不得而知。但,說他勤奮,用功讀書,卻總是不差的。另一個是班固《漢書·刑法志》上的記載,說那個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平日裡甚為勤勉:「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懸石之一」。服虔注之曰:「懸,稱也。石,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讀文書,日以百二十斤為程。」批閱公文論斤稱,恐怕也只是他那個時代才有的事,後世不曾聞。不過,每晚在燈下要讀夠一百二十斤重的簡牘,就算是汗簡木牘,恐怕也並不輕鬆

案牘勞形,總是不免,何況夤夜苦讀?試想,夜闌更深,萬籟俱寂,或是寒窗風冷,或是淒霜雨苦,別人早鑽進了暖被窩,步入了溫柔鄉,而這些學人,卻猶在獨伴孤燈,真是說不盡的寂寞冷清。大概也正緣於此吧,有人便虛擬了一個「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情境,給苦巴巴的讀書生活平添了一點顏色:一抹脂紅,兩筒翠袖,幾分香艷,幾分溫柔。但對此,我卻一直不以為然——果真弄個美女陪伴在側,一會侍茶奉湯,一會添香剪燭,而那些讀書人,多半都沒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定力,也少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專注,只怕弄得心猿意馬,哪裡還讀得進書呢?當然,這只是題外話了。其實,夜闌靜寂,塵囂遠去,一盞燈燭,一函古卷,潛心究察墨中風雲,篤志體會聖哲思想,似這般安安靜靜,不就是人生樂事嗎?樂此者不疲,又何苦之有呢?

至此,我忽然想到:讀書人多是喜歡夜讀的,而夜讀,無論如何離不開燈燭。但對這個抬眼可及的用具,卻很少有人去描寫它。清代袁枚有一首題之曰《燈》的詩,共有八句,讀來只覺文意平平,少有動人詞語,不過,其中還是寫到了書:「並無喜事花長報,為有黃昏色轉明……除將書捲雲鬢影,不領銀釭一點情」。宋人王質則有一首以《燈花》為題的詩:「造化管不得,要開時便開。洗天風雨夜,春色滿銀台。」他筆下的這盞燈,究竟是室內照明之用,還是案頭讀書所用,便很難臆測了。此詩雖然語句平白,但立意顯然要比袁枚的好。韓昌黎先生卻有一首詩,專門寫燈:「長檠八尺空自長,短檠二尺便且光……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此時提攜當案前,看書到曉哪能眠?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高張照珠翠。吁嘆世事無不然,牆角君看短檠棄。」富貴用長檠,貧窮使短檠。作者以短檠自擬,耐人尋味。故蘇子瞻說:「免使韓公悲世事,白頭還對《短燈檠》。」而提起趙師秀的那句「有約不來夜過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很清新,很閒逸,也極富情趣。這些,說的都是室內的燈燭,大野爝火,則另有一番滋味了。「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日月之光是天光,爝火雖微,卻是人跡。旅途上的匆匆行者,走在夜路上,最盼見到的,大概就是燈火了。但燈火雖能解人孤寂之感,卻也極易勾起人們的羈旅之愁。於是唐人張繼便有了「江楓漁火對愁眠」,而張九齡更是對月懷遠,輾轉反側,以致「滅燭憐光滿」(《望月懷遠》),有些意不能止了。總而言之,燈下多思。在這些詩人眼中,無論是野外的漁火,還是室內的燈盞,雖然形色各自不同,卻總是讓人浮想聯翩,這一點,倒是古今並無二致的。

讀書人夜讀固然離不開膏燭,但切莫以為,對燈火,只讀書人情有獨鍾。其實,那熠熠生輝的光亮,在出家人的心裡,要比俗眾看得更加神聖。

無論中外,也不分何種教宗,僧侶、神父,甚至占卜的巫師,無一例外的,都要藉助燈光,來為他們舉行的儀式營造莊嚴、神秘的氣氛。我在國外的教堂里就曾看到,耶穌聖像前的祭台上點着兩根很高很粗的蠟燭,而在側廂邊,還要擺放一些寸把高的祈禱蠟燭,供信徒們取用。教堂的窗子又高又窄,裝着彩色玻璃,廳堂里的光線往往都很昏暗。燭光搖曳,把十字架上耶穌的身影投照在幽暗的牆壁上,更使教堂的氣氛顯得格外莊嚴肅穆,甚至讓人產生一種神秘之感。而在我國,道教的齋醮中,就有一種儀式叫作燈儀,行儀的道士手持光輝朗明的「燈」,象徵上照諸天,下照地獄。據說,在現存的《道藏》中,僅記述的各種燈儀就有二十種之多。佛教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無寺無燈。我們無論走進哪一座寶剎覺地,肯定都可以看到青燈古佛。那大殿上,香煙裊裊幽靜,木魚聲聲空靈,佛前供桌上的酥油燈,總是日夜不息的。那一盞盞燈火,映照着佛陀慈善的面容,而菩薩拯救眾生的法願,輒如靈光時雨,普濟天下。

燈對佛家,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即便是佛祖的名字,也常跟燈和光有着某種聯繫。例如「燃燈佛」,又名錠光如來或普光如來、燈光如來,說他初生之日,四方皆明,超過了日月火珠。佛陀是如此,佛教典籍,也喜以燈名經。著名的佛教典籍《五燈會元》,在其序言中說:「自景德中,有《傳燈錄》行於世,繼而有《廣燈》、《聯燈》、《續燈》、《普燈》。燈燈相續,派別枝分,同歸一揆。是知燈者,破愚暗以明其道。」那一句「破愚暗以明其道」,正是佛家對救苦救難、普度眾生這一宏願最明白的詮釋。燈照事明,光啟心慧,只要人人心中都有慈悲的慧覺,多一分愛,這個世界,便會成為美好的人間

當然,你可以不信佛,也可以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你不能否認,世界上所有正統的宗教,最初無不以愛作為教義的出發點。古今中外,根本不講愛的宗教,是不可能流布傳世的。也正基於此,在我心中,一直以來並沒有把佛教只當作一種信仰看待。我眼中的宗教,更多的,是人類一個向善的宏望,是一種孜孜不倦、尋求生命終極答案的探索,它與我們讀書求知,其目的,難道不是一致的嗎?而那些佛經,我覺得也不僅僅是可供信徒念誦的教義,它實際上更像是一個長者關愛和勸導晚生向善的箴言。這和人類博愛、仁愛等信念,不是一脈相承的嗎?這些思考,就是我瞻仰過的那些廟宇和佛陀所給予我的覺悟。而這個覺悟,也許正是耶穌的聖火、佛祖的慧光所照亮的呢!

這樣想着,便覺得自己仿佛已經沉浸在了法鼓木魚聲中,耳邊響起了一個輕柔的女子的歌聲,那歌的名字,就叫作《心燈》:

點燃一盞心燈照亮這世界

看那人間淨土就在眼前。

一顆心,一個真,一個人,一畝田,

幸福的種子在一念間。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當淚水洗淨容顏,

那是甘露的化現。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一個願無量善緣,

菩提心永不褪變。[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