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晟(唐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晟
唐代中期名將

別 稱 :李西平

字 號 :良器

別 稱 :三家分晉

官 職 :太尉 中書令 三鎮節度使 左僕射

爵 位 :合川郡王→西平郡王

諡 號 :忠武

封 贈 :太師

出 生 地 :洮州臨潭

出生時間 :727年

去世時間 :公元前453年

主要成就 :屢破吐蕃 討伐河朔 平定朱泚 克復京師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省臨潭縣)人。唐朝中期名將,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1] 擅長騎射,勇武絕倫。以良家子身份從軍,跟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號稱「萬人敵」。鎮守西陲,屢立戰功,累遷右金吾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 ,冊封合川郡王。[2]

  • 大曆八年,入為右神策軍都將,宿衛長安。
  • 建中二年(781年),率軍平定河朔三鎮叛亂。
  •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之後,親往奉天勤王,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 諸道兵馬副元帥。
  • 興元元年(784年),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拜司徒兼中書令,領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冊封西平郡王,世稱李西平,駐守涇州,防禦吐蕃進攻。
  • 貞元三年(787年),冊封太尉兼中書令,管理尚書省事務。
  • 貞元九年(793年),去世,時年六十七,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配饗唐德宗廟廷,圖形凌煙閣。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李晟出身軍伍世家,十八歲便投身軍旅,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他身高六尺,勇武絕倫,善於騎射,曾一箭射殺吐蕃猛將,名揚軍中。[1]

屢建邊功

  • 廣德元年(763年),李晟被鳳翔節度使高升召入鳳翔軍,補任為列將。他平定疊州羌、宕州連狂羌叛亂,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將軍。後來,李晟又討平党項羌,因功加授特進、光祿卿,不久又改授太常卿。
  • 大曆四年(769年),吐蕃進犯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李晟時為鳳翔右軍都將,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關(在今陝西隴縣西),直奔臨洮。他屠滅吐蕃定秦堡(在今甘肅臨潭),生擒堡帥慕容谷鍾,迫使吐蕃解除靈州之圍,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左金吾衛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2]
  • 大曆八年(773年),鳳翔節度使馬璘被吐蕃軍圍困於鹽倉(在今甘肅涇川西北)。李晟率部橫擊吐蕃,在亂軍之中救出馬璘,因功獲封合川郡王。他威名遠振,引起馬璘的忌憚,被遣入京中為宿衛,擔任右神策軍都將。
  •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繼位,劍南節度使崔寧入京朝覲。吐蕃、南詔聯軍趁機進犯劍南,蜀中震動。唐德宗任命李晟為太子賓客,命他率神策軍四千人,與左金吾衛大將軍曲環所率的五千范陽軍一同援救劍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連取飛越、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擊破吐蕃軍,斬首一千餘級。吐蕃退走。此時,曲環所部在七盤再次擊破蕃詔聯軍,進克維州、茂州。李晟窮追吐蕃軍至大渡河外,與各路唐軍會合,大敗蕃詔聯軍,斬首六千級,俘獲敵軍頗多。蕃詔聯軍有近十萬人被困山谷,因饑寒墜崖而死。 [3]

征戰河朔

  •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叛亂,兵圍臨洺(治今河北永年)。李晟被任命為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臨洺。他在雙岡(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大敗魏軍楊朝光部,並乘勝追擊,與田悅戰於臨洺。當時戰況激烈,唐軍各部皆退卻。李晟率部衝鋒,踏着堅冰渡過洺水,橫擊魏軍,使得唐軍重新振作,合力擊破田悅。
  • 建中三年(782年),李晟又在洹水擊破田悅,乘勝進軍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因功被授為左散騎常侍、魏府左司馬。當時,幽州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因不滿朝廷封賞,遂與田悅勾結,並率軍圍困趙州(今河北趙縣)。李晟建議聯合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合兵攻打范陽(今北京),以迫使王武俊從趙州撤軍。唐德宗允其所請,將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等禁軍將領調撥至李晟麾下,並加授李晟為御史大夫。李晟領軍北進,果然逼得王武俊撤軍退走。
  • 建中四年(783年),李晟聯合義武軍,將幽州將領鄭景濟圍困於清苑(今河北保定),並掘水灌城。田悅、王武俊紛紛派軍來援,但都被李晟擊敗。朱滔又親自來援,並以大軍包圍李晟所部。李晟內攻鄭景濟,外抗朱滔,與敵軍相持數月。後來,李晟重病臥床。部將共議,決定從清苑撤離,退保定州。朱滔憚於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擊。[4]

討平涇亂

  •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鎮士卒在長安譁變,擁立朱泚為帝,唐德宗倉皇逃奔奉天(治今陝西乾縣),史稱涇原兵變。當時,李晟已經病癒,正欲再次揮師北進,卻接到詔令,讓他回師勤王。張孝忠因義武軍正陷於朱滔王武俊威脅之下,不肯讓李晟率軍離去。李晟留下兒子李憑為質,又解下玉帶賄賂張孝忠的親信,方得帶兵西歸。不久,李晟兵至渭北,駐軍於東渭橋(在今陝西西安東北),被拜為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
  •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晟以戰敗之罪,斬殺神策軍將領劉德信,兼併其部隊。當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自河北前來勤王,駐軍於咸陽。他擔心李晟獨當一面會分去自己的功勞,便奏請朝廷,表示要與李晟合兵一處。朝廷命李晟移營。李晟遂率部轉移至陳濤斜(今陝西咸陽東),與李懷光合營。但李懷光卻遲遲不肯進兵。李晟請李懷光出兵收復長安,並請命率部擔任前鋒,卻被李懷光拒絕。
  • 此時,李晟率領孤軍處於朱泚與李懷光之間,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處境極為險惡。李晟一方面謙詞厚幣,假裝對李懷光誠心誠意;另一方面,又命張彧代理京兆少尹,徵調京城周圍的賦稅。李晟集合全軍訓話道:「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份內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將士皆願效死命。同時,駱元光統領的華州軍、尚可孤統領的神策軍,以及戴休顏統領的奉天軍、韓游瑰統領的邠寧軍,都接受李晟指揮。
  • 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右金吾衛駐所,並命長安、萬年縣令,分頭慰問居民,軍隊秋毫無犯。住在遠處街坊的居民,過了一夜才知道朝廷的軍隊已經進城。次日,李晟屯兵安國寺,斬殺跟隨朱泚叛亂的人,表彰堅貞不屈者,並要求赦免被迫從賊的人。
  • 德宗從梁州回來,李晟身穿甲冑在三橋迎接皇帝,德宗停馬慰勞他。李晟兩次跪拜叩頭,向皇帝祝賀,又道:「陛下的臣子,不能很快消滅叛賊,致使陛下兩次流亡,是我不稱職的罪過,請定我的死罪。」拜伏在道路的左邊,德宗感動得掩面流淚,命給事中齊映扶起他,讓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又賜他府宅、良田、園林等。李晟進府宅時,京兆尹設帷帳,教坊奏樂作為前導,皇帝命令將相送他回家。德宗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給李晟。[5]

防禦吐蕃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命李晟兼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進駐涇州。

當時宦官尹元貞持符節巡視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華州(今陝西省華縣),擅自到河中撫慰李懷光。李晟上表彈劾尹元貞假借皇帝命令,想為叛亂的元兇開脫罪責,請皇帝治尹元貞的罪,又認為李懷光有五個不可赦免的原因,請求率五千精兵打敗叛賊。德宗剛把進攻叛賊的任務交給馬燧、渾瑊,因而沒有答應。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大相尚結贊對他尤為厭恨。他們認為唐朝的名將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於是實施反間之計,派遣使者通過馬燧請和,再通過會盟之際劫虜渾瑊,出賣馬燧。786年(貞元二年)九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今陝西省隴縣),卻不掠奪,並道:「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慢慢退去,以此來離間李晟。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今陝西省隴縣東南鎮),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不久,李晟又派野詩良輔攻占吐蕃摧沙堡。

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覲見,認為吐蕃不可相信。宰相韓滉支持李晟的意見,請求調發軍糧供給李晟,讓其攻擊吐蕃。此時德宗厭惡戰爭,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適逢韓滉去世,而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毀,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並推薦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6]

晚年生活

  • 787年(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在宣政殿召見李晟,冊封他為太尉、中書令,又命他在尚書省治事。同年閏五月,渾瑊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果然被吐蕃劫持,而馬燧也被罷免河東節度使之職。
  • 793年(貞元九年),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得知後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弔唁,並追封他為太師,贈諡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
  • 元和年間,李晟配饗德宗廟廷。唐僖宗逃奔四川時,倉部員外郎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勳事跡,編寫《興元聖功錄》,以此激勵諸將。[7]

人物軼事

  • 萬人敵:李晟隨王忠嗣征討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殺傷大批唐軍。王忠嗣大怒,招募軍中善射士卒。李晟應召而去,一箭射死蕃將,三軍振奮。王忠嗣厚加賞賜,撫着李晟的背,誇讚道:「真是個萬人敵啊。」[1]
  • 合二帥:李晟與馬燧、李抱真合併攻打田悅。李抱真聽聞朱滔、王武俊倒戈圍困趙州,分兵兩千去戍守邢州(時為昭義軍所轄,治今河北邢台)。馬燧大怒,欲引兵返回河東。李晟勸解道:「我們三人奉詔討賊,邢州與趙州相鄰,叛軍攻打趙州,邢州也不得安寧。李公雖然分兵守衛,但其麾下精兵驍將都留在這裡,於戰局並沒有多少影響。您急着退兵,又將國事置於何地?」馬燧豁然醒悟,主動前往李抱真營中,與其拋棄前嫌。 [8]
  • 錦裘督戰:李晟每次作戰都要身穿錦制皮衣、戴繡花彩帽,在陣前指揮。李懷光告誡李晟道:「身為將帥應當行事慎重,你穿的這麼招眼,不是會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嗎?」李晟卻道:「我長期在涇原前線,得軍中將士畏服。我就是想讓他們認出我來,讓他們感到害怕。」[9]

人物評價

李晟性疾惡,臨下明,善知部下之長;敢犯言直諫,盡大臣之節;治軍嚴明,賞罰必信。在作戰指揮上,不畏強敵,善激勵士氣,團結友軍,謀定後戰,身先士卒,臨敵應變,政治攻心與軍事打擊並用,因而能克復長安,立不世之功。史書稱他「器偉雄才」,「長於應變」,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10]

  • 王夫之:① 李抱真得武俊之要領而示之以誠;李晟蔑視懷光之反,而安據渭橋,不為妄動;皆能忍暴集之奔湍,堅以俟其歸壑者也。有臣如此,賊不足平矣。② 德宗抑有李晟、渾瑊、馬燧之赤心為用,故李懷光雖叛,不敢逼上而屏跡於河中。[11]
  • 康熙帝:李晟雖遭讒間,不能坦然自信,則亦未嘗學問之故也。凡人臣善處功名者不多。概見惟在帝王加意保全之,斯可得善始善終耳。 [12][56]
  • 蔡東藩:若夫李晟、渾瑊、馬燧,為唐德宗時三大名將,晟知吐蕃之難信,不宜與和,而瑊與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燭幾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 [13]
  • 徐培根:李晟以一軍隸屬二強主將下,坐視殘賊田悅死灰復燃,建議不聽,勸解無效,最後於僥倖中使二主將釋怨修好,共同戮力王室,其處境已苦矣。及其勤王至長安外圍,奉詔隸屬於行將為叛之李懷光,旋得脫離統屬,卻以孤軍處於二強寇之間。在少服無糧窘境下,卒能建功匡復,蓋忠義激發,雖流離顛沛時,自足恃以自固。幸則為戡亂定難;不幸則為張巡、許遠之致命遂志。是以不僅是敢死則生,而且使賊知所懼,不敢動矣。自重則威,威則固,固則必成大功。此戰略之極,即最高之戰略藝術也。

史料記載

  • 《舊唐書·李晟傳》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六》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舊唐書·李晟傳》: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為裨將。善騎射,年十八從軍,身長六尺,勇敢絕倫。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擊吐蕃,有驍將乘城拒斗,頗傷士卒,忠嗣募軍中能射者射之。晟引弓一發而斃,三軍皆大呼,忠嗣厚賞之,因撫其背曰:「此萬人敵也。」
  2. 2.0 2.1 《舊唐書·李晟傳》:大曆初,李抱玉鎮鳳翔,署晟為右軍都將。四年,吐蕃圍靈州,抱玉遣晟將兵五千以擊吐蕃,晟辭曰:「以眾則不足,以謀則太多。」乃請將兵千人疾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鍾而還,吐蕃因解靈州之圍而去。拜開府儀同三司。無幾,兼左金吾衛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並總游兵。
  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德宗髮禁衛及幽州軍以援東川,與山南兵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眾,顛踣厓峭且十萬。異牟尋懼,更徙苴咩城,築袤十五里。
  4. 《舊唐書·李晟傳》: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兵合,北略恆州。圍朱滔將鄭景濟於清苑,決水以灌之。田悅、王武俊皆遣兵來救,戰於白樓。賊犯義武軍,稍卻,晟引步騎擊破之,晟所乘馬連中流矢。逾月,城中益急,滔、武俊大懼,乃悉收魏博之眾而來,復圍晟軍。晟內圍景濟,外與滔等拒戰,日數合,自正月至於五月。會晟病甚,不知人者數焉。軍吏合謀,乃以馬輿還定州,賊不敢逼。
  5. 《新唐書·李晟傳》:帝至自梁,晟以戎服見三橋,帝駐馬勞之。晟再拜頓首,賀克殄大盜,廟朝安復,已,即跪陳:"備爪牙臣,不能指日破賊,致乘輿再狩,乃臣不任職之咎,敢請死。"伏道左,帝為掩涕,命給事中齊映起之,使就位。有詔賜第永崇里、涇陽上田、延平門之林園、女樂一列。晟入第,京兆供帳,教坊鼓吹迎導,詔將相送之。帝紀其功,自文於碑,敕皇太子書,立於東渭橋,以示後世雲。又令太子錄副以賜。
  6. 《新唐書·李晟傳》:結贊屢乞和,會晟朝京師,奏言:"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與晟合,因請調軍食以給西師。然天子內厭兵,疑將臣生事。亦會滉卒而張延賞當國,故與晟有隙,後雖詔講解,而陰不與也,密言晟不可久持兵,更薦劉玄佐、李抱真經略西北,俾立功以間晟。帝惑其言。
  7. 《新唐書·李晟傳》:憲宗元和中,詔其家與屬籍,以晟配饗德宗廟廷。僖宗狩蜀,倉部員外郎袁皓采晟功烈,為《興元聖功錄》,遍賜諸將,表勵之。
  8. 《舊唐書·李晟傳》:李抱真分兵二千人守邢州,馬燧大怒,欲班師。晟謂燧曰:「初奉詔進討,三帥齊進。李尚書以邢州與趙州接圵,分兵守之,誠未為害,其精卒銳將皆在於此,令公遽自引去,奈王事何?」燧釋然謝晟,燧乃自造抱真壘,與之交歡如初。
  9. 《舊唐書·李晟傳》:每將合戰,必自異,衣錦裘、繡帽前行,親自指導。懷光望見惡之,乃謂晟曰:「將帥當持重,豈宜自表飾以啖賊也!」晟曰:「晟久在涇原,軍士頗相畏服,故欲令其先識以奪其心耳。」
  10. 張永山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卷唐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897-898
  11.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 昭宗 .國學導航.2013-10-27
  12. 康熙·《閱史緒論》
  13. 唐史演義:第六十八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