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時珍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逝世後,在其父母合葬墓東側安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李時珍墓擴建為李時珍陵園,除墓冢外,還修建了石牌坊、蓮花池、拱橋、李時珍塑像等建築,並在陵園西側修建了李時珍紀念館。
文物保護
李時珍墓,位於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園林深處,呈橢圓形,周圍砌有青石條護墓。墓前有明萬曆年間李時珍的兒子所立的墓碑,上部及兩側以條石鑲框。墓邊有其父母合葬墓。
李時珍墓,前立紀念碑,碑頂有據美術家蔣兆和先生所畫像雕塑的李時珍半身像。紀念碑的兩側各建琉璃瓦頂六角亭一座。陵園兩側為李時珍紀念館,長廊壁上嵌有《本草圖》石刻,陳列館內附有李時珍生平事跡及所著《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以及眾多中草藥標本。
李時珍墓,南依群山,北臨湖水,終年輕霧繚繞。
建墓由來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傑出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治今蘄春)人。一生著書十餘種,尤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為糾正古代記載本草中存在的「品種既煩,名稱多雜」 ,「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之弊,決心自己編修本草學。為此,經常上山採藥,深入民間,「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花了近30年時間,參考800餘種書籍,先後易稿3次,寫成一部集我國明代以前本草學大成的《本草綱目》 。出版後,陸續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種譯本或節譯本,在世界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國後修葺了墓冢,增建了牌坊、蓮池、拱橋、層台、花壇、藥圃、六角亭、紀念碑等,並擴地增建了李時珍紀念館、國藥館,陳列有李時珍生平、《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和中草藥標本以及全國各大藥廠研製的中藥成藥產品。已形成一座占地達75畝、建築典雅、軒敞明麗的陵園,吸引着國內外遊人、藥商來此瞻仰和開展藥材貿易活動。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
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2]。
視頻
李時珍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時珍墓 ,新浪博客,2018-1-14
- ↑ 李時珍本草綱目,傳奇養生網 ,20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