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文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李文江,男,漢族,筆名文山居士。1961年7月出生,山東昌邑市人,大專文化[1]。1979年參軍,1993年轉業到昌邑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至今[2]。自1983年開始學習書法,楷書學歐體,行草以「二王」,兼習其他書體[3]。先後參加了天津茂林書法學院、河南書法教育中心、中國書法函授大學學習,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走臨池與創作相結合的路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得到了書畫大師有「貓王」之美譽的黃衍教授的指點與教正[4]

快速導航   : 所獲榮譽詞條圖冊

中文名稱 : 李文江

出 生 地 : 山東昌邑市

職 業 : 書法家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 : 1961年7月

筆 名 : 文山居士

目錄 1人物經歷 : 2所獲榮譽 : 3作品賞析 : 4詞條圖冊

人物經歷

李文江 1986年再青島舉辦的「琴島杯」全國書法大賽,獲優秀獎;

1997年市級「迎香港回歸」書法大賽三等獎;

2004年全省質監系統第一屆書法大賽三等獎;

2006年6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三十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法大賽和「橘子洲杯」全國書畫大賽中分別獲得銀獎;

2006年7月在「紀念周恩來逝世三十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獲銀獎;

2007年1月在「第三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2007年2月,在第二屆「唐詩、宋詞、元曲」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

2007年3月,在「春風頌」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15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作品榮獲金獎;

2007年5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中,作品榮獲金獎;

2007年6月,在紀念歐陽詢誕辰145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作品榮獲金獎;

2007年12月,在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中,被評為「獲獎提名作品」;

2008年在《中國書畫月刊》第58期上發表了自己的書法作品;

2008年8月,參加了「奧運有我」全國書畫作品巡迴展,作品獲銀獎,入編《奧運有我全國書畫優秀作品精賞》;

2008年9月,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中,作品獲金獎;

2008年11月,參展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併入編作品集;

2009年6月,在慶祝建國60周年「請福、聚福、送福、得福」全國書法大賽獲金獎,作品被北京恆潤中泰書畫院永久收藏;

2009年9月,昌邑市人民政府慶祝建國60周年書畫攝影展中書法作品獲二等獎;

2010年7月,書法作品參加了由中國藝術協會、北京人民畫院、日本東京畫院在日本舉辦的「中日書畫交流精品展」。8月在清華大學參加了清華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的「全國藝術理論與書法研究」研修班的學習。

2011年1月,作品入編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走進藝術大家》書畫集。

2012年紀念香港回歸十五周年中國書畫創作大賽獲銀獎。

2013年6月,參加了中國企業報道主辦的百家權威網絡報道聯播。

2014年1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由人民藝術家協會、中國公益事業促進會、《商業文化》雜誌社舉辦的「和諧中國2013年度峰會」暨《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第二卷首發式。

2014年3月,書法作品入選「第四屆迎新春書畫作品展播」中國書畫頻道。

2014年6月入編由唐宋國韻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唐詩三百首》插頁。2014年其作品在中國迎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中國當代書畫展中獲金獎,並授予「2014北京APEC峰會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名家」榮譽稱號。其作品將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書畫巡展啟動儀式,爾後在香港、首爾、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進行巡展。作品將由APEC中華藝術博物館書畫展廳收藏。

2014年12月,經文化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評審委員會、書畫委員會評定為「中華一級書法師」。[1]

2014年12月,經中國八達嶺新長城組委會評審,李文江作品(編號0183)鐫刻於新長城中國文華榜。併入編2014年12月《商界財富》雜誌

所獲榮譽

榮譽證書

入編《輝煌三十年》、《和諧西部論壇》、《中國文藝60年》、《新中國民族文藝大典》、《世博中國藝術經典》、《走進藝術大家》。

職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藝術學會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族文藝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翰墨大家書畫院特約書畫師、中國人民藝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昌邑市書協會員、昌邑文山詩書社社員。

作品賞析

4詞條圖冊 榮譽證書榮譽證書 作品作品 參考資料: 1. 書法家李文江書法作品欣賞 2. 書法家李文江書法作品欣賞 3. 走進當代書畫大家——李文江 詞條標籤: 藝術家 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