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宗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宗羲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李宗羲(1818--1884),號雨亭,重慶市開縣漢豐鎮人[1],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26歲參加鄉試,中舉人[2],次年赴京會試,殿試中二甲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知縣任用[3]。1850年任英山知縣,1852年調任太平知

縣。1853年太平軍攻下安慶,席捲整個安徽。李宗羲協助曾國藩管理軍務。因在鎮壓太平軍有功而在1869年升任山西巡撫,得到慈禧太后兩次召見。同治

十二年(1873)被提升為兩江總督,並辦理南洋大臣事物。1874年,因病上疏辭職,次年卸任。曾為清代著名詩人張問陶(號船山)題《船山先生像贊》,載於《船山詩草》中。光緒十年病逝與家中[4]。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

中文名:李宗羲

出生日期:1818

出生地 :重慶市開縣漢豐鎮人

逝世日期:1884

目錄

1人物簡介

2詩選

3概述

4詞條圖冊

1人物簡介

  李宗羲(1818-1884),號 雨亭, 開縣 漢豐鎮人,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26歲參加鄉試,中舉人,次年赴京殿試,中殿試二甲二十五名,

被委派到安徽 知縣任用。1850年任英山知縣,1852年調任太平知縣。1853年 太平軍攻下安慶,席捲整個安徽。李宗羲協助 曾國藩管理軍務。因在

鎮壓太平軍有功而在1869年升任 山西巡撫,得到慈 西太后兩次召見。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為 兩江總督,並辦理 南洋大臣事物。1874年,因病上

疏辭職,次年卸任。光緒十年病逝與家中。

2詩選

  船山先生像贊

  峨眉毓秀,篤生英賢。有湖海氣,結詩酒緣。

  至情至性,亦佛亦仙。披圖一笑,如見生前。

3概述

  1853年太平軍攻下安慶,席捲安徽全省。清政府軍事不振,財政困難。安徽按察使張玉田防守集賢關,委李宗羲辦理財政,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得力幹將,從此青雲直上,官運亨通。

  1854年9月,李宗羲奉調赴廬州(今合肥)清軍大營,被委主辦製造局,督造軍械,繼又兼管軍裝局。

  1855年9月,清軍圍太平軍於廬州城中,太平軍派援軍五六萬往救。清軍彈藥不濟,形勢嚴重,他三晝夜不寢,督工趕造供應。7月,太平援軍大隊移攻柘皋,圍清總兵吉順營盤,布政使派李赴和順大營求發救兵,他半夜扣營見和順,求得救兵五千,連夜急行,天曉遇太平軍,激戰兩日,太平軍援軍被迫撤回,柘皋圍遂解。是役,李宗羲以功被保舉以同知用。9月,清軍大舉攻廬州城,得城內叛徒相約10月2日三更後舉火為號,內外夾攻太平軍。和順限李宗產攻在三日內辦就攻城必需的雲梯、竹筏等物,他如期完成。屆期,清軍潛赴各門城邊,城內火光四起,清軍緣梯而上,太平軍守軍夢中驚起,傷亡慘重,廬州遂為清軍攻陷。

  1857年李宗羲因「功」被保舉以知府補用。當時正逢太平天國南京事變之後,石達開出走安徽,李宗羲為清軍代寫致石達開的《招降書》,詭稱:「去冬江寧,釁起蕭牆,自相屠戳,即在閣下幾有危於累卵之勢,……如能歸心我朝,倒戈相向,掃蕩長江,立功自贖,雖萬戶侯不難致。」受到石達開義正詞嚴的拒絕,使清王朝的招降陰謀破產。1858年8月,曾國藩派李宗羲隨軍辦理營務,深受曾器重,倚為左右手。

  1859年冬,李因病請假回開縣調養。

  1862年10月他復回安徽投曾部下。

  1864年清軍攻占南京,曾國藩派李宗羲在南京辦江北厘金總局(即稅務總局),在任期間制定了沿江收稅條例,裁減戰亂期中各地自加的浮費。

  1865年春,清廷委任他代理兩淮鹽運使,兼楊州道事。自清廷鎮壓太平軍以來,淮南鹽船改道泰興,常遭風浪之險,李宗羲親自勘定地勢,在瓜州口東,新開鑿一條長一千五百餘丈的運河,方便了商旅往來。3月,李升任安徽按察使,8月調任南京布政使。當年,運河水漲,清水潭決口,淹沒七個縣,災情嚴重,李宗羲搜索司庫存銀12萬兩,奏請清廷准予撥款賑濟,招收災民為工,修復堤壩,疏浚河道,使30餘萬災民得以度過災荒。同時還制定了招民懇荒和酌減賦稅的章程,及時恢復了災區生產。

  1869年,李宗羲升為山西巡撫,在北京曾兩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囑加強山西河防。李宗羲到任後募新兵4千,交按察使李慶翔率領加強河防。當年冬黃河冰橋凝結,陝西回民起義軍三次渡河,均被山西清兵擊退。由於李宗羲歷年鎮壓農民起義有功,

  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為兩江總督,並辦理南洋大臣事務。當時,日本正乘隙挑釁,為防衛日體侵犯,李宗羲注意加強江防建設,增築沿長江的烏龍山、江陰都天廟、象山、焦山、下關等地的炮台。先後在吳淞口及江陰北岸的瀏聞沙、烏龍山北岸的沙洲圩等處添築了炮台,使江防與海防互相照應,以便牽制敵人。

  清末,慈禧太后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復修圓明園。李在兩江總督任上,兩次上書清廷,勸阻修建圓明園工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準備開會討論有關海防問題,通知各督撫準備意見,李宗羲上書建議:重視人才的發現和使用,開發礦產,自辦工業;提高海關稅收,增加財源;停止興修宮殿,節減行政支出,開發台灣,增強海防;選派得力人才充任使節,加強外交工作等等。

  1874年 [1]大旱,李宗羲寄銀四千兩回籍救荒,又捐銀一千兩修建開縣城西培俊堂和資助學生參加鄉會試。冬,因病上疏辭職。次年卸任。

  1876年,四川東鄉(宣漢)百姓袁廷蛟等人反對官府橫徵暴斂,知縣孫定揚謊報民變,請兵鎮壓;提督李有恆縱兵殺害平民一千餘人,事件告到清廷,清政府指派在家養病的李宗羲查明此案。李宗羲服前往宣漢黃金口等地暗訪,據實上報。清王朝為了不使事態擴大,激起民變,不得不將此案平反。

  光緒十年(1884),李宗羲病逝於家。臨死時口授遺摺,向光緒皇帝建議,要以帝學、聖功、用人、理財為重。後,清廷誥授李宗羲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李宗羲葬於開縣城東迎仙山麓。

4詞條圖冊 李宗羲李宗羲 參考資料: 1. 開縣縣誌——李宗羲

詞條標籤: 清代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