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奘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奘圖

中文名: 李奘圖

出生地: 山東蓬萊

出生日期:1910年8月

逝世日期: 1971年7月

李奘圖(1910—1971),出生於山東蓬萊南關鎮的一戶尋常百姓人家。自幼在家讀私塾,家鄉喜歡京劇是大有人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這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1]


基本資料

自幼在家讀私塾,青年時期即離家去天津「南開」讀書。讀書後即回蓬萊,先後做過中學教員、會計等工作。李奘圖早在天津就讀時,就愛上京劇藝術,在天津期間廣交梨園朋友。因為李先生為人厚道,待人熱情,深得朋友們的稱讚,人緣極好。李奘圖在天津除上學外,就是看戲會朋友,切磋琴藝,畢業後回到蓬萊幾乎天天都在練琴,而且十分的認真。之後,李先生又隨朋友去青島謀生,從此就在青島紮根成家。


1940年以後,李先生的琴藝突飛猛進,並專攻梅派青衣及余、楊、馬派老生,20世紀40年代,凡是到過青島港演出的專業團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琴師和主演,李先生都是熱情款待,慷慨解囊,贈送他們各種禮物,並請客吃飯,遊覽市容及古蹟等等,為的是向他們學一些琴技。有一年,梅蘭芳先生去青島演出,李先生為了向王少卿學習《宇宙鋒》里的反二黃的花過門,竟送王少卿一頂當時很名貴「法蘭絨」的禮帽(價值60塊大洋)。


20世紀40年代中期,李先生已經成為青島市名票、第一琴師,這也是他個人琴藝的顛峰時期。他所傍的為馬派老生曲學海,梅派青衣季硯農、秦士元、李少卿等,同時期的還有武生王鎮金,架子花于震之等,這些人都是當時紅極一時的「一級棒」,水平相當的高(因為這些人都是花大價錢學的戲,都是名家親自一招一式的教出來的)。當時這些人的組合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劇團,像全部的《群借華》、《四進士》、《鐵龍山》、《擊鼓罵曹》、《鳳還巢》、《西施》、《三娘教子》這些大中型的傳統戲經常演出,如一些賑災、捐助等各種公益活動,都由這些人出演,每次演出都盛況空前影響極大波及到京、津、滬一帶。這時的李奘圖在參加每場演出時,如原永安大戲院、華樂戲院、市禮堂等,舞台右側(下場門,樂隊伴奏處的台口)都要立一塊牌匾,上寫:「特請島上第一琴師李奘圖先生操琴」幾個醒目的大字,每當李奘圖上場就坐的時候,台下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演出之後當地報紙電台更是以大量篇幅追蹤報道。


與此同時,李奘圖還培養長子學戲,他讓李門(當時七歲)扮演《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兒,還特為李門請了一位琴師李長清每星期一、三、五為其說戲調嗓子,以完成《三娘教子》的演出。在永安戲院演出《三娘教子》,曲學海的薛保、秦士元的三娘、李門的薛倚兒,當李門上場時,台下李門的母親、姨媽、外婆等都為孩子捏了把汗,但演出十分成功並得到了各界的好評。


1949年解放後,由於時局的變動,李奘圖決心「下海從藝」,先後在山東傍過陳永玲、許翰英、孫榮蕙、季硯農等人。20世紀50年代初期又到天津結識了楊榮環、杜中(琴師)、叢鴻奎(琴師)、李寶華(琴師),每日聚在一起研究琴藝。


1956年李奘圖參加了北京馬連良京劇團,與孟廣亨合作為羅蕙蘭伴奏,孟廣亨是梅先生的弟子後改操琴,也是票友出身。此時與李幕良、月琴高文靜等同台合作。無獨有偶,幾十年後,羅蕙蘭女士應邀去台北訪問,台方請她演出全部的《生死恨》,她滿口答應,並由台方給她約請台灣琴師伴奏,不料在即將演出時,兩位台方琴師突然變卦。當時經朋友介紹引見,請被台北國光劇團聘為客座教授的李門、李超昆仲幫忙救場。鑑於梨園規矩「救場如救火」李門、李超二位欣然應允。三天後在台北國軍文藝中心演出(羅蕙蘭扮演韓玉娘、於萬增扮演程鵬舉)。羅蕙蘭風采不減當年,李門、李超更是配合默契,琴技伴奏堪稱爐火純青。羅蕙蘭十分滿意,再三道謝,並說看到你們二人想起當年李先生。


20世紀60年代,李奘圖又參加了原中國京劇院四團(1958年全團調往寧夏,改為寧夏京劇團)。李先生與長子李門為李麗芳操琴。該團主演有:李鳴盛、李麗芳、郭元汾、班世超、王和霖、李榮芳、殷元和、李盛蔭、王吟秋等演員,樂隊有:鼓師馬玉山、馬玉芳、馬玉和,琴師有蘇盛琴(李門、李超的老師),還有鍾世章。


他的兒子李門李超得到了最好的京劇(特別是梅派)薰陶,在這種環境中成長。隨着時光的推移,他們父子三人成了忠實的梅派執行者、體現者和捍衛保護者。難怪,現在的李門、李超昆仲成了梅派琴師的「黃金搭檔」。李奘圖不僅培養了兩個兒子,而且還教出了不少學生。


晚年

李奘圖晚年時,由於「文革」受到迫害,精神以致身體都遭到嚴重折磨與摧殘,再加之他已經患有多種疾病。1971年7月在銀川辭世,終年61歲。


參考來源

  1. 李奘圖 京劇琴師 戲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