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呂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呂輝
物理化學家、教育家
出生 1924年9月17日
廣東省東莞市
國籍 中國
母校 西南聯合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物理化學》

李呂輝 (1924年9月17日) 物理化學家教育家[1]。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的教學與研究,並參與制定高校工科物理化學《教學大綱》及《教學基本要求》。

人物簡介

李呂輝主編的《物理化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2]。60年代初研究溶劑萃取的物理化學規律,應用正規溶液理論及靜電作用理論得出萃取分配比與溶劑性質的定量關係。在80年代後,在雜多酸特性及其催化作用、負載型硫酸鎳對低級烯烴齊聚催化作用等研究中都取得了國內外同行關注的成果。

李呂輝在教育戰線上艱苦奮鬥,辛勤耕耘近50年,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科技工作、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大連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創辦的大學。化工系的第一任主任為張大煜教授。在張大煜的領導和支持下,李呂輝率先承擔起籌建分析化學實驗室的任務,使分析化學實驗室初具規模,開出了實驗,滿足了教學需要。此後,他負責準備物理化學課程,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擬定物理化學教學大綱,編寫講義,開出了物理化學課程。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呂輝相繼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師講授結構化學、統計熱力學、高分子溶液理論等課程。他的講授嚴謹,概念準確,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

個人履歷

1924年9月17日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

1946 年,轉入北京大學任助教。

1949年,到大連大學工學院(大連工學院的前身,現為大連理工大學)任講師。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提為副教授。

1950年至「文化大革命」先後任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

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又先後任化工系副主任和物理化學工程系主任。

1962-1968年 擔任高教部工科化學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1979-1989年 先後擔任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工科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兼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小組組長

「文化大革命」後又繼續擔任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1980年提升為教授。

1982~1984年期間任大連工學院副院長[3]

1989年離休。

教學結合

李呂輝在「文化大革命」前後擔任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20餘年,辛勤操勞,為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與課程改革及科學研究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學生上物理化學實驗課時可做到獨自一人使用一套儀器設備。他培養的中青年教師,有的已成為課程教學的骨幹或學術帶頭人,其中有國家教委或機工委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委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在他指導和幫助下,教研室教師編寫的3套適用於不同專業的多學時及少學時的物理化學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上海科技出版社推出第二版。此外,在他指導和幫助下還編寫或翻譯各類教學參考書20餘部。他主編的《物理化學》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李呂輝積極參與高校工科物理化學的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教材審定,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在他擔任高教部工科化學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期間,參加了由張江樹教授主持的工科「物理化學教學大綱」的制定工作。1984年以後,在他主持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工科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小組期間,主持完成「高等工業學校物理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這一文件於1987年由國家教委頒布試行,是國家教委對高等工業學校物理化學課程教學進行宏觀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各高等工業學校制定物理化學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研製試題庫等的依據。李呂輝還通過課程教學指導小組每年的活動,組織教學研究報告會、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用以推動工科院校物理化學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工作。他還受國家教委委託舉辦了兩次工科高校物理化學教師暑期講習班。此外,他還審閱了由天津大學宋世謨主編的《物理化學》(該書曾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和由魏兆瓊主編的職工高等專科學校用的教材《物理化學》。

李呂輝把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進行了涉及多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建國初,於大連大學附屬研究所,在張大煜副所長領導下和樓南泉、宋滿雲一起總負責苞米發酵制丙酮、丁醇的工作,由實驗室研究到實驗工廠生產獲得成功,為瀋陽丙酮、丁醇的生產作出了貢獻。60年代初,為了配合中國核原料化學工業的發展,李呂輝和趙國良、蔡天錫等進行溶劑萃取分離鈾、釷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萃取劑,考察了其對鈾、釷等的分離機理。當時正是溶劑萃取化學理論發展形成的時期。

理論貢獻

李呂輝等在以下兩個方面作出了理論貢獻。 (1)他提出了惰性溶劑對萃取影響的較全面的理論。為了尋求溶劑萃取中適當的稀釋劑,某些研究者以其極性、介電常數等為指標提出一些經驗規律,但對不同的萃取體系,這些規律往往互有矛盾。李呂輝等首先提出稀釋劑的影響規律性與萃取機理有關的理論觀點;並將萃合物分為以共價鍵結合和以離子鍵結合兩類,分別進行考察。他認為前者可用正規溶液理論處理,並建立了萃取分配比與稀釋劑、萃取劑及萃合物的溶解度參數之間的定量關係;而後者主要取決於靜電相互作用,得出萃取係數的對數與稀釋劑介電常數的倒數間有近似的線性關係,預測了在一定條件下惰性稀釋劑與萃取劑可能有協同作用,並用實驗證明了這一見解;

(2)他提出了溶劑萃取中的線性自由能關係。研究萃取劑的結構與萃取能力的關係是溶劑萃取化學中的重要問題。許多研究者試圖把萃取劑的某種物理性質與萃取性能相關聯。但由於萃取過程的複雜性,單參數關聯往往難以得到好的結果。他參照有機反應和絡合反應中的線性自由能關係,首先提出在溶劑萃取中亦存在線性自由能關係的觀點,從理論上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範圍,並用文獻數據和實驗作了驗證。李呂輝將以上研究成果在1963年全國萃取化學會議上作了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科學研究

80年代初,李呂輝、蔡天錫等從事「雜多酸化合物的特性和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研究中,對雜多酸的酸鹼性、體相特性及甲醇轉化為烯烴以及丙烯、丁烯同醋酸的直接酯化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模型得到同行的關注。對Keggin型雜多酸的表面和體相的活性和選擇性的差異以及12-鎢磷酸質子遷移性的研究結果深化了對雜多酸體相的假液相特性的認識。基於雜多酸對碳四餾分中的異丁烯選擇齊聚作用的研究、開發出ZnHPW12O40/SiO2型催化劑,在一定反應溫度、反 應壓力和液空速條件下可使異丁烯去除97.7%,同時1-丁烯保留率(防止異構化為2-丁烯)達99.9%,為從碳四餾分中製取高純度1-丁烯開發出新方法,取得了中國專利局的發明專利(85-1-02831.4)。

80年代後期開始,李呂輝、蔡天錫等在以NiSO4/γ-Al2O3為催化劑的低級烯烴齊聚的研究上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該催化劑具有非常高的低溫活性和二聚選擇性。

基礎研究成果

基礎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兩點: (1)揭示了酸性對催化活性的重要作用,確定了與乙烯、丙烯和丁烯的齊聚反應活性有關的是催化劑的酸中心。一定擔載量的NiSO4/γ-Al2O3催化劑在一定灼燒溫度時呈現最大酸性和活性; (2)催化劑的活性中心為由Ni+和酸中心構成的複合中心。通過ESR、IR、CO中毒等方法證明,乙烯的二聚反應是在Ni+上以配位催化機理進行,丙烯是在Ni+上的配位催化和酸催化兩種途徑進行,而1-丁烯是通過酸的催化機理進行。

主要影響

上述論點在第10 屆國際催化會議(1992年)和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後引起同行們很大的興趣。以NiSO4/γ-Al2O3為主要組成的PC-1催化劑已完成生產規模為每年1000噸丙烯的中試,連續運轉3100小時,丙烯轉化率保持94%和目的產物C9、C12烯烴選擇性保持60%以上,得到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很高評價。此外,李呂輝還對嵌段共聚物微觀分相條件、對體積立方型狀態方程等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人物評價

李呂輝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苟的創造精神體現在他的科研成果中以及他主編的《物理化學》一書中,這是該書的眾多讀者來信中給予的評價。李呂輝幾十年來培養的學生數以千計,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以他的學識、成就、身心、作風、精神、情操和品德,教誨、陶冶、感染了每個學生和與他共事的每位同事。1994年在他70大壽時,教研室全體教師獻給他的條幅上寫着「翠柏蒼松壽者相,渾金璞玉古人風」,以表達對他的祝賀和敬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