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會泉 |
李會泉,男,1970年12月生,漢族,遼寧省盤錦市人,工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1],中共黨員。
1993年本科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1999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9-2001年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
現任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循環經濟技術中心主任[2],清潔催化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課題組組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工業生態經濟與技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循環經濟技術中心主任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遼寧省盤錦市
出生日期----1970年12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第十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4]
畢業院校----大連理工大學
職 稱 ---- 研究員
人物簡歷
李會泉: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男,1970年12月生。1993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1999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懿院士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從事鉻化工亞熔鹽清潔工藝集成技術綠色產品工程與介質再生循環的應用基礎與產業化研究,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為綠色化學化工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包括CO2惰性分子高效活化與資源化轉化的綠色催化與過程強化,大宗固體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與污染控制、生物質離子液體新體系合成化學品、化工冶金生態工業與循環經濟系統集成與關鍵技術等。
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科院"十一五"知識創新工程課題、"十一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地方政府、企業合作課題多項。
在J. Phys. Chem. B、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合作出版譯作一部,申請發明專利20項,其中國際專利1項。榮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先進事跡
李會泉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針對重化工業節能減排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長期開展化工冶金清潔生產與資源循環利用新技術研發,形成了基礎-應用-產業化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包括CO2惰性分子高效活化與資源化轉化的綠色催化及過程強化、大宗固體廢棄物的高值化利用與污染控制、化工冶金循環經濟系統集成與關鍵技術等。李會泉同志長期努力拚搏,勇於創新,甘於奉獻,承擔和參加了多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科院"十一五"知識創新工程課題、"十一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項目,在清潔生產、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 作為主要研究骨幹與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參加了鉻鹽重污染行業綠色化替代重大清潔生產技術-亞熔鹽鉻化工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工程示範全過程,並做出重要貢獻。將原始工藝化學創新與工程突破緊密結合,提出並成功研發了鹼金屬反應介質/載體再生循環新原理與調控規律,在鉻酸鹽高濃漿料CO2碳酸化塔器設備等非常規單元設備創新方面取得突破;運用生態工業系統集成方法,研發了鉻鐵礦資源Cr-Al-Mg-Fe深度利用-鉻渣零排放的多產業生態鏈接網絡技術,兩項技術已實現工業應用。2001~2006年,在鉻鹽清潔生產技術萬噸級示範工程建設期間,作為現場工程負責人之一,每年在示範工程現場時間超過8個月,長期奮戰在示範工程現場,雖身患嚴重的鉻中毒,但仍堅持深入生產一線,解決多項工程實施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並與研究團隊共同完成了新工藝萬噸示範工程工藝包設計、現場實施、運行調試、優化整改等系列產業化實踐。鉻鹽清潔生產集成技術萬噸級示範工程實現長期穩定運行,從源頭上實現了劇毒鉻渣零排放,進入3~10萬噸大規模產業化示範,成為國家推薦的鉻鹽重污染行業綠色化升級替代性技術,獲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列入建院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
2.針對溫室氣體CO2減排與資源化利用,開展了化工冶金工業廢氣CO2分離捕獲與資源化轉化及綠色產業鏈接技術研究。領導的研究小組長期深入研究納米尺度效應對CO2氧化低碳烷烴脫氫制烯烴這一典型反應的催化機理影響規律,篩選出了一系列低溫、高效納米複合催化劑;進一步開展了新型含鉻MSU-x無序介孔分子篩催化劑的合成與脫氫催化反應研究工作,針對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脫氫制丙烯等典型反應過程製備出性能優異的含鉻介孔MSU-x催化材料;他針對鋼鐵冶金的二氧化碳減排問題,開展了冶金過程複雜組份下CO2三重整甲烷制合成氣的耦合過程研究,可實現冶金過程煙氣二氧化碳與甲烷兩種溫室氣體的低能耗大規模協同轉化利用。
在CO2惰性分子高效活化方面也取得新突破,提出了CO2經尿素與碳酸二甲酯反應耦合法清潔合成異氰酸酯的原子經濟性新反應,被國際知名學術期刊"Green Chemistry"稱為是一項符合綠色化學意義的研究工作。針對所提出的新反應,他率領科研團隊經過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突破了高效催化劑設計與規模製備、核心反應器創製、全流程優化集成等核心技術,形式了煤基CO2經尿素反應耦合法合成異氰酸酯清潔工藝與集成技術,取代傳統劇毒光氣法重污染工藝,並與企業合作開展大規模工程示範,建立煤基CO2合成大宗高附加值化工產品的綠色產業鏈。研究小組已經建立了從複雜煙氣淨化、CO2分離捕獲、中高溫催化轉化製備能源化學品、中低溫間接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的多系列研發平台,具備從分子模擬與材料製備、清潔工藝與綠色工程、流程設計與優化集成全過程研發創新能力。
3. 作為國家重大支撐項目課題負責人,開展高能耗、重污染化工冶金密集區域的循環經濟系統集成研究,將經濟-環境多目標集成理論與關鍵技術應用於園區/企業級別的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優化設計及模式構建,負責完成的湖南清水塘工業區、湖南湘鄉市、河南義馬市等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通過國家級評審,並進入實施階段,對"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等重點區域建設做出了貢獻,其中作為技術負責人的"株洲市清水塘循環經濟工業區發展規劃"被《科學時報》評論為"從由此所產生的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來看,這樣的規劃將遠遠超出轉讓技術所產生的顯示度和影響力"。作為課題技術負責人,與濟南鋼鐵集團合作開展了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工程示範,形成"鐵資源高效利用-能源/水梯級利用-鋼鐵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廢棄物大宗消納"的鋼鐵行業循環經濟新模式與技術體系,"濟鋼模式"對傳統鋼鐵企業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4. 自參加工作以來,在J. Phys. Chem. B、Green Chemistry、Catalysis Today、Catalysis Communication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合作出版譯作一部,申請發明專利21項,其中國際專利1項;參加完成的"鉻鹽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研究成果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李會泉研究員先後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共計29人,建立了清潔催化與循環經濟技術課題組,初步形成了一支專業水平高、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並推動中科院過程所成立了循環經濟技術研發中心,凝聚了研究所該領域的科研力量,為我院重化工業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發展做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李會泉被評選為"第十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
他主要從事化工冶金清潔工藝與資源循環利用的應用基礎與工程技術研究。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與示範工程現場負責人之一,參加了亞熔鹽鉻化工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示範全過程,長期奮戰在示範工程現場,在CO2反應介質再生循環、鉻渣零排放生態工業集成方面取得重要創新突破,鉻鹽清潔生產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列入建院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他致力於CO2分離捕獲與催化轉化研究,開發CO2經尿素清潔合成異氰酸酯集成技術,進入千噸級示範;並拓展至重化工區域循環經濟系統集成與關鍵技術研發,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為傳統行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新模式的構建做出重要貢獻。
頒獎詞:
節能已成為全社會的責任,低碳已成為每個公民關注的熱點,他的貢獻,不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貢獻,更是代表了當代一名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過程工程研究所李會泉。
參考來源
- ↑ 李會泉 研究員 博導 ,中國科學院大學
- ↑ 李會泉 ,瞭望智庫
- ↑ 李會泉 ,名人簡歷網
- ↑ 追求循環經濟 走向綠色創新 ,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