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愚杵針治療學·十四代秘傳之獨特療法
![]() |
《李仲愚杵針治療學·十四代秘傳之獨特療法》,作 者:李仲愚著 著,定 價:49,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頁 數:304,裝 幀:平裝,ISBN:9787513236355。
圖書是人類用來記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1],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古今中外,人們對於圖書總是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2]。
內容簡介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著名中醫臨床家、針灸學家。長期從事中醫、針灸教學和臨床工作。臨證深求古訓,博採新知,施術時能取各家之長,因時、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於方術,善用針灸,常以中醫傳統的湯液、針灸、角、砭、導引、按摩、薄貼、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療內、婦、兒、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長使用絕招杵針、氣功等法,內外合治、針藥結合,治療多種常見病及各種奇難雜證,療效顯著。多次進京給中央首長治病,多採用杵針、指針之法,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本書為《巴蜀名醫遺珍系列叢書》之一,系由李仲愚老首次系統研究整理秘傳十四代的獨特療法-杵針療法而成。該療法因其不用藥物、無損痛之苦、取穴精簡、手法簡單、操作簡便等特點而廣受歡迎,曾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書中系統介紹了杵針療法的源流、基本理論、常用穴與特殊穴位、杵針工具、杵針手法,並列舉了中醫臨床上常見的60多種疾病的杵針治療等
目錄
第一章李氏杵針療法淵源
第二章李氏杵針療法常用腧穴
第一節十二經脈常用腧穴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第二節督脈、任脈常用腧穴
一、督脈
二、任脈
第三節常用奇穴
一、頭頸部
二、軀幹部
三、四肢部
第四節常用特殊穴位
一、八陣穴
二、河車路
三、八廓穴
第三章李氏杵針療法操作要點
第一節杵針工具
一、杵針的構造
二、杵針的規格
第二節杵針手法練習
第三節杵針治療前的準備
一、杵針針具的選擇
二、體位的選擇
三、消毒
第四節杵針治療的手法
一、持杵
二、行杵
三、李氏杵針操作基本手法
四、李氏杵針補瀉手法
五、杵針治療時間
六、杵針治療注意事項
第四章李氏杵針療法證治概要
第一節辨證論治
第二節臟腑、經絡辨證
一、肺與大腸
二、脾與胃
三、心與小腸
四、腎與膀胱
五、心包與三焦
六、肝與膽
第三節杵針治療原則
一、陽多瀉,陰多補
二、表宜輕快,里宜重慢
三、寒加溫灸,熱用瀉
四、虛多用補,實多用瀉
第四節處方配穴
一、八陣、河車取穴法
二、近部取穴法
三、遠部取穴法
四、隨證取穴
五、處方注意事項
第五章李氏杵針療法臨床應用
第一節內科病症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喘
四、肺癆
五、嘔吐
六、呃逆
七、噎膈
八、胃脘痛
九、腹痛
十、便秘
十一、泄瀉
十二、痢疾
十三、脫肛
十四、心痛
十五、不寐
十六、驚悸(怔忡)
十七、癲狂
十八、癇證
十九、郁證
二十、黃疸
二十一、中風
二十二、眩暈
二十三、脅痛
二十四、水腫
二十五、腰痛
二十六、癃閉
二十七、淋證
二十八、遺精
二十九、陽痿
三十、頭痛
三十一、落枕
三十二、痹證
三十三、漏肩風
三十四、痿證
三十五、消渴
三十六、面癱
三十七、瘧疾
三十八、中暑
第二節婦科病症
一、月經不調
二、痛經
三、閉經
四、崩漏
五、絕經前後諸證
六、帶下病
七、妊娠惡阻
八、胎位不正
九、滯產
十、產後腹痛
十一、缺乳
十二、陰挺
十三、陰癢
十四、不孕症
第三節兒科病症
一、頓咳
二、痄腮
三、急驚風
四、慢驚風
五、疳疾
六、小兒泄瀉
七、遺尿
八、小兒夜啼
九、小兒麻痹後遺症
第四節外科病症
一、風疹
二、乳癰
三、腸癰
四、癭氣
五、瘰癧
六、丹毒
七、痔瘡
八、扭傷
第五節五官科病症
一、牙痛
二、咽喉腫痛
三、耳鳴、耳聾
四、鼻淵
五、目赤腫痛
六、迎風流淚
七、近視
參考文獻
- 移至 ↑ 「媒介」「媒體」「傳媒」的區別,搜狐,2018-07-26
- 移至 ↑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道客巴巴,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