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

  • 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嚴  
別名    李平  
字號    字正方      
民族    漢族      
官職    尚書令,中都護,驃騎將軍  
爵位    都鄉侯 
出生地   南陽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234年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主要成就   參與制定《蜀科》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 李嚴年輕時為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幹知名。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
  •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益州因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於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系的基礎。
  •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1]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李嚴成為漢中王勸進表的11位領銜人物之一。

受命託孤

  • 在犍為太守上,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沖發生摩擦,王沖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
  • 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

宦海沉浮

  • 公元226(建興四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影離。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 公元230(建興八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 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 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後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 於是諸葛亮上奏彈劾李嚴說:「自從先帝駕崩,李平的心思全想着家庭,尚且搞些小恩小惠,只想平穩處世求名,全不顧國家大事。為臣北往出兵,希望讓他帶兵前往鎮守漢中,李嚴再三藉口推辭,並無前來漢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連並起來,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為臣打算西征,想讓李嚴主管鎮守漢中,李嚴卻說司馬懿等在那邊開府召聘人士作大官。為臣心裡明白李平鄙陋心理,是想借我臨行之機逼我給他一些利益,於是為臣上表奏任他的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宜,給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決一時的急務。李嚴上任後,為臣將大小事權全部委付於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為什麼這樣的厚待李嚴。正是因為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與其揭批李嚴之短處,不如對他褒揚鼓勵。只是認為李嚴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這是為臣愚暗,說多了徒增愧咎之情。」於是廢李嚴為民,流放梓潼郡。[2]

激憤去世

  • 公元234(建興十二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於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病。李嚴之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3]

人物貢獻

  • 據《水經注》記載,李嚴在健為任郡守期間(214年—222年), 還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 東漢晚期,戰亂極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李嚴上任後,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對當時的生產建設是有功績的。李嚴的這次水利整治工程影響後世,以致於後來南宋時期的賜進士出身、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把功勞記在了李嚴當時的盛舉上。

人物評價

  • 諸葛亮:「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4]
  • 陳壽:「都護李嚴性自矜高。」「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干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並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4] 
  • 陳震:「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常璩:「其太守,漢興以來,鮮後顯者。」
  • 楊戲:「正方受遺,豫聞後綱,不陳不僉。造此異端,斥逐當時,任業以喪。」[5]
  • 《江表傳》:「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 余名俠:「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該評論是根據《三國志·李嚴傳》中記載的李嚴主動要求分地建立巴州,並且自己當巴州刺史以及慫恿諸葛亮「宜受九錫,進階稱王」這兩件事做出的評論。

史料記載

  • 《三國志·李嚴傳》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產。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
  2.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輒與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等議,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
  3. 《三國志》: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豐官至朱提太守。
  4. 4.0 4.1  三國志 蜀書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國學網.2014-02-19
  5. 三國志 蜀書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國學網.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