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機械化(宋新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機械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機械化》中國當代作家宋新明的散文。

作品欣賞

機械化

到了九十年代,隨着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逐步實現,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土地承包經歷了兩個20年不變,農戶里的年輕人都進城務工掙錢了。我的幾個妹妹弟弟,也都在外務工上班,距離遠近不一,情況各有不同。相繼都成家立業後,幫助老人家經營承包責任田,只能在農忙時節,抽空回家幫助收種。我們考慮到她已經到了不適種地的年齡了,曾經多次好言相勸,轉讓他人耕種,一生視土地為命根子的她,一年又一年,只好任其「固執己見」。

到了2010年,年逾80的她,仍然捨不得她心愛的莊稼地。我們姊妹幾個繼續克服困難,在做好各自工作、處理好家庭事務的同時,各盡所能,全力幫助。也不失時機地耕種,施肥澆水,共同參與田間管理。在她的堅持下,到了2017年夏收之後,已是87歲高齡的她,才很不情願地答應,將責任田交由他人承包,正式跨入土地承包經營對外轉讓的行列,從此,已經多歲高齡的她,基本上結束了她的農耕田園履歷「退休」了。

現實是殘酷的。兒女心目中的老人,從一個勤勞能幹的「女強人」,到反應遲鈍、慢慢騰騰走路的老年人,時間跨度才幾十年,卻如同昨天,日月催人老,不過彈指間。常年不和老人同住,我和弟弟妹妹們輪流「換防」,回老家陪護做伴,照顧她的生活。那段時間,相對基本獨居的她,也沒有減輕一家人的思想負擔和牽念。讓我們幾個不在家的時候,總是想象着她倚門望眼欲穿的瞭望,村西頭兒橋頭樹下的等待。最可怕的是鄉下醫療條件有限,唯恐出現突發急重疾病閃失。都說老小難同心,上了年紀的人,勉強跟隨子女生活,改變習慣,結果會適得其反。想來想去,堅持獨居、自食其力的本意是,不想給兒女添「 麻煩」,蘊藏的卻是無瑕母愛,讓我們也深切感受、感動這一點,對她更加敬仰,她就是這樣一個人……

樂善好施、精氣神十足的人。勤勞善良、坦蕩真爽,成了一位十里八鄉知曉普通人。她雖年愈90高齡,但精神矍鑠,仍然獨居老家,堅持勞動,「不拖累子女」,且能自己食其力,時常還能幫助友鄰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說她是越老越硬朗、越老越有用的人。我時有惹她生氣的時候,只要說句好聽的,態度好一點,賠個不是,馬上就煙消雲散了,老人永遠是知足樂觀的。豐富的閱歷,堅毅的性格,以及大公無私、造福子女的初衷,為我們創造了幸福。作為兒子的我,也瞬間變成老年人,她膝下的兒女們也都不年輕了,經常回家還能喊應娘,為她做頓飯,說說話,也感到很是滿足。最讓人引以為自豪的是,尤其她站在自己經營菜地邊,猶如一位沙場點兵的將軍,欣賞着綠油油的菜苗、成熟的疏果,心裡樂好像樂開了花。

她一向樂善好施、身心健康。多年來,凡遇需要幫扶對象,無論是熟悉的老友,還是萍水相逢的新人,在錢物上,能幫則幫,助以綿薄之力,被接濟的人都感恩不盡,過去曾經被她幫扶接濟地的人們,現在還總是提及,記憶猶新。義務為人裁剪縫紉和送人的服裝,不計其數,令受助者念念不忘,一針一線、一件又一件衣服,是份熾熱愛心奉獻和沉甸汗水付出,丈量了她的品質高度,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成了她的習慣。

不言苦累、令人佩服的「厲害」人。她是一位崢嶸歲月曆練出來的縫紉手藝人,在九十年代之前,眾多村民都穿過她縫紉的衣服,成了人們幾代美好記憶。作為年邁的老人,頭腦清楚,身板硬朗,行動自如。能夠料理日常生活,做飯洗衣,穿針引線,縫補衣裳,紅白喜喪,樂以前往,打掃庭院侍弄花草養雞種菜樣樣還行。尤其難得的是,自從胃病和皮膚痊癒之後,數十年來一直很好,不誇張地說,平時很少感覺冒發熱,她也拒絕服藥,偶有不恙吃點小藥就好了,完全靠個人免疫力自我調節,成為我們全家的笑傲傳奇,無不沉浸在家有一老、如獲至寶的完美親情里。

我們姊妹幾個,整天也奔波於工作學習、忙碌於經營各自的家庭生活,感到力不從心,甚至顧此失彼。每次換防離開家的時候,心情沉重而複雜,實在是邁不開腳步,真是難捨難分,而母親的表現則從容自然。總是催促說,我身體硬硬朗朗,心氣比你們高,有啥不放心,能活一百多。強大的內心世界裡盈滿了博大母愛,親情主線凝聚着我們的家庭,是大家熟悉、兒女們佩服的「厲害人」。

守望故土,樂在朋友圈混的人。她不能愉快地接受隨同我們一起生活的要求,曾一度被我視為任性固執,或說是「不識時務」,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現在我再也不說老人過於自我了。實際上,她偶有出門稍住時,總覺得不是自己的家,生活圈受到局限,好像心焦得徹夜難眠,度日如年。我能理解,她從小到至今一直在我姥姥家這個村子裡生活,知道的事情都在哪兒,外邊的精彩與否,她似乎不太關心。在這裡有她朝夕相處且生活習慣相當、喜好相仿的左鄰右舍,聊天共鳴熟悉的面孔。她人不在家的時候,和鄰居們彼此間,都是掐指計算過日子。一回到村里,一反常態地像注入活力而腳步輕快,相互招呼,開心地回應着頻頻示好。每當晚上,我看到她收看類似《梨園春》的戲曲電視節目時,她那安然的樣子,應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句,鄉下老屋才是她踏實心安地方。

無聲奉獻,造福全家的人。近年來,雖然不擺弄莊稼地了,茶餘飯後,到田間地頭轉轉看看,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歇,是她不變的自由生活習慣。農作物不種了,又在房前屋開墾出蔬果園,澆水施肥,鋤草打藥,閒暇採摘,自得其樂,玉米大豆,果蔬豆角,花花草草,一院子的奼紫嫣紅、瓜果飄香。飼養的家禽,不分淡旺季節地下蛋,膝下的兒孫們敞開供應,盡享口福。栽培的大石榴、櫻桃、梨杏、紅棗果樹,也盈滿枝頭,春華秋實。我們每次從家裡回來時,總是首先嘮幾句好好工作,對她一萬個放心的話語之後,就讓把她提前準備好的「土特產」帶上,讓我們不勞而獲地滿載而歸。

直面現實,順其自然的人。看着她漸漸老去的背影,行路也不像以往那樣穩健了,說起話來也已開始語無倫次了,從前的記憶,一直定格在她忙碌的身影;言傳身教的嚴厲,催促我們學習、勞動、拾柴、下地幹活、清掃院落的絮叨……等等,瑣碎的家庭生活平實畫面。也難忘俺姊妹幾個,有時有違她的意願時,大發雷霆,甚至傷心落淚的樣子,這些是我們記憶中的慚愧遺憾、無以彌補的事情,對管教我們的嚴厲,老人的苦衷理解不夠。一晃她很快到了不能照顧自己的年紀,無奈跟隨兒女們過上了「流浪生活」,一改火爆氣慢而慢雲淡風輕起來。面對生老病死的現實問題,也能夠坦然正視,習以為常,從容接受生命輪迴的自然現象。無論輪流到誰家,都很樂意,有空了還能適時帶她出去玩玩,看看風景,慢慢地進入鄉村到城市的轉變時期,基本上適應了現在的生活。欣慰的是,在她年逾九十之際,身體條件還允許兒女們帶着她重返了板橋水庫「戰地」,重新目睹了她五十年代曾經用鎬銑挖掘、人拉肩抬修築,七十年代機械化重建的雄偉大壩,碧波蕩漾,讓她激動不已。有趣兒的是,她還不時還向庫區遊玩的人們介紹說這裡曾是她戰鬥過地方,「炫耀」過後是掌聲,讓老人家收穫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現在,我的母親已經是90多歲的功勳級老人了,四世同堂的「總司令」,健康長壽是心底的默默祝福。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為她做好頤養天年的「家庭作業」,知恩圖報,願隨所願。

[1]

作者簡介

宋新明,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