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技術針對水稻頭季稻機收影響再生季產量,現有水稻[1]聯合收割機作業不利於再生稻生長,適於再生稻模式的水分管理模式亟待優化等問題,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實現了再生稻種植面積迅速增長,再生稻產量也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降低了種子成本,節約了勞動力,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投用量。

技術要點及參數

1.適時播種:「春分」提早播種,爭取「立秋」早收(頭季),確保為再生稻生長爭取季節和時間。

2.集中育秧:統一安排在3月23~26日前後播種,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

3.合理密植:畝插推薦密度為1.6萬蔸左右。

4.精確定量施肥:頭季控氮(每畝12千克以內)增鉀(每畝10千克,重在防病);注意氮肥後移,根據苗情適量施穗肥;施好促芽肥和促櫱肥,促芽肥在頭季收割前10天左右施用(或不施肥),畝施尿素7.5千克和鉀肥5千克,促櫱肥在頭季收後2~3天內早施,畝施尿素7.5~10千克。

5.水分管理:頭季淺水分櫱、提早曬田、有水孕穗、花後跑馬水養根保葉促灌漿;再生季前期淺水促櫱、中後期乾濕交替。

6.病蟲害統防統治:科學監測,帶藥移栽,統防統治;一藥多治或多藥同施,減少用藥次數;

7.適當高留稻樁:留茬高度保留倒二葉葉枕,機收控制40厘米留茬高度。

8.頭季稻收割時田塊要干硬,機收的關鍵是減少碾壓毀蔸。

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核心技術「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技術」於2017年和2018年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以來單獨或作為其他技術的核心內容於2012年、2014-2021年被遴選為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主推技術。2009年起開始在湖北省再生稻主要產區開展示範,2011年以來示範面積迅速增加,示範推廣面積也從2011年的25.5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300萬畝。2016-2020年在湖北蘄春、洪湖、監利、孝感等地開展再生稻機械化栽培技術示範,示範點採用全程機械化[2]種植技術,並施用再生稻專用緩釋肥。每年每點的示範面積均在2000畝左右。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連續5年實現頭季稻畝產650 kg、再生季畝產350 kg,周年畝產1000 kg的產量。2019年在孝感測產,甬優4949的再生季畝產458.2 kg,周年畝產達到1270.5 kg;在蘄春測產再生季畝產達到504.6 kg,周年產量1185.3 kg。2020年在監利、洪湖和孝感三個地點,所用品種分別為豐兩優香1號和甬優4949,周年產量分別達到860.9 kg/畝(其中再生季為301.6 kg/畝)、1072.8kg/畝(其中再生季為452.9 kg/畝)和1140.2kg/畝(其中再生季為456.7 kg/畝)。2021年在孝感創建的再生稻500畝高產示範片,甬優4949再生季畝產為595.75kg/畝,再生稻周年畝產1345.75 kg/畝,創造了我省再生稻周年畝產新紀錄。

該技術研究成果豐富了現代再生稻綠色高效栽培理論,解決了傳統再生稻栽培技術與當代農業生產方式相匹配的技術難題,為水稻生產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稻農增產增收提供了新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