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朴珪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朴珪壽(朝鮮語:박규수,1807年10月27日-1877年2月9日)本貫潘南朴氏,韓國人。李氏朝鮮後期的文臣及外交家、開化運動家。實學家(北學派)、哲學家兼作家朴趾源的孫子。他受清朝洋務運動的影響和朝鮮的開化運動主張。除積極宣傳開化思想外[1],還積極在貴族子弟、年青官僚中物色人才。

生涯

1807年出生,為朴宗采之子。他與孝明世子李旲關係密切。1848年科舉(增廣試)合格。

1866年任平安道觀察使時遭遇舍門將軍號事件,指揮士兵火燒舍門將軍號。1871年辛未洋擾,遵從興宣大院君政権廟議,向清朝、美國起草「攘夷」正當化文書。然而,朴珪壽自身是主和論、開國論者,根據弟子金允植介紹,他建議對美國要積極的締結條約,避免「孤立之患」思想。

1873年大院君下台後,他主張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積極恢復國交。對含有「皇」、「勅」文字書契問題,他認為是日本「自尊自稱」問題,主張接受這種文書。1874年任右議政,後退出政界。1875年江華島事件後締結江華條約,他主張對日恢復國交,迴避武力衝突締結條約。

朴珪壽的西洋認識來自燕行使經歷[2][3]。1861年、1872年兩度訪問清朝,期間他經由清朝打探西洋情報。朴珪壽自宅是少壯官僚實學思想研究基地。後來朴泳孝回憶,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範通過讀朴珪壽家的《燕岩集》接觸平等思想,影響了兪吉濬和後來的開化黨政治家。

著作

朴珪壽的主要著作有《瓛齋集》、《瓛齋繡啟》、《居家雜服考》等,被收入「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的《朴珪壽全集》(上下二冊,亞細亞文化社,1978年)中。

參考資料

  1. 楊昭全; 何彤梅. 中國--朝鮮・韓國關係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2. 孫衛國. 朴珪壽兩次燕行對朝鮮近代思想轉向之影響. 歷史學文摘. 2017 [2019-03-09]. 
  3. 徐東日. 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 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 中華書局. 2010. ISBN 978-7-101-07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