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葆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葆琳,化學家,浙江杭州人,民盟盟員。

人物履歷

1921年生於浙江省金華縣; 194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

1948年12月於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化學工程系獲碩士學位;

1949年2月他懷着科學救國之志毅然回到祖國任浙江大學副教授;

1953年12月應聘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為研究員,任化學工程研究室主任;

1962年被任命為副所長,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73年後人所革委會副主任、副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曾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三、四屆人大代表,旅大市第一、二及第九屆人大代表,大連市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常委。曾獲全國先進生產者、遼寧省優秀專家、大連市勞動模範稱號。曾兼任全國化工學會理事,大連市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1996年5月在大連逝世,享年75歲。

科研經歷

1962年,中國科學院批准石油研究所改名為化學物理研究所。所學術委員會針對化學物理研究所今後發展的性質、方向、任務在全所範圍內進行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同年11月,由所黨委書記白介夫同志邀集所內張大煜、朱葆琳、顧以健、張存浩、樓南泉、陶愉生、盧佩章等七位科學家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座談討論,形成了全所規劃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設想10年內全所要形成六個大小不同的學科領域和三項任務,這就是對我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青島座談會,這個規劃指導了研究所十年動亂前研究所的科技工作。 1974年,根據中國科學院「關於擬定10年規劃的通知要求,朱葆琳主持制定了研究所三個正確的學科方向,它們是:

一、大能量大功率化學激光器

二、新型能源—燃料電池研究

三、石油化學及環境化學

率先在國內開展化學反應工程研究

50年代,化學工程已由單元操作過程發展為傳遞過程,它和化學反應結合正在向化學反應工程發展,正是在這個時候,朱葆琳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固定床催化反應器傳熱、傳質及流體流動下的化學反應研究,並用網絡和電模擬計算相結合的方法求得固定床反應器內的溫度分布與濃度分布,為催化反應器的工程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正是這些具有遠見且有特色的工作,為我國化學反應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所50年代就在國內化工屆具有相應的地位。

氫火焰離子化鑑定器毛細管色譜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朱葆琳帶領自己的研究生丁景群和課題組,把大量精力傾注於色譜分析研究。他作為化工專家,主要研究物質在色譜柱內的運行規律,得出描述氣液色譜溜出曲線的一般方程式及在進樣時間任意時溜出曲線的變化規律。在工人師傅劉興信同志成功地解決了毛細管柱的控制技術以後,他帶領全組同志對毛細管內表面進行改性、塗漬及研製所必需的快速離子化放大器,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技術等,創造性地研製出氫火焰離子化鑑定器毛細管色譜儀,這種儀器正是國人企盼能得到用於分析複雜組分中微量化合物含量。該成果獲1964年全國工業新產品一等獎,1966年國家發明獎。還研製出實驗室製備化學純試劑的大型製備色譜儀及生產色譜純有機試劑的工業色譜裝置,促進了我國色譜研究及色譜分析儀器的發展。

氮氫膜分離器的研製與開發

朱葆琳以其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和深厚的學科基礎,在80年代初瞄準國際上新興的氣體分離技術膜分離過程,親任攻關組長,和蔣國梁同志一道,果斷地組織力量,開展了氣體分離膜及其應用過程的研究與開發,在他的精心組織和直接指導下,研製出高性能中空纖維氮氫膜分離器,並成功地用於合成氨池放氣中回收氫,奠定了我國氣體膜分離技術的產業化基礎。先後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82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目前,中空纖維氮氫膜分離器已在全國合肥廠推廣應用,打破了國外技術和產品在我國的壟斷。為表彰朱葆琳同志在此項工作中的傑出貢獻,1985年大連市授予朱葆琳同志勞動模範,1991年中國科學院授予「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生產者稱號,1994年旅大市為他頒發科技金獎。

研製燃料電池的戰略決策

70年代初,我所承擔了宇宙飛船主能源燃料電池的研製任務,經過近100人兩年時間的努力,用動態排水方案研製的燃料電池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正當同志們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的時候,朱葆琳在總結會上卻嚴肅地提出用靜態排水方案代替動態排水,理由是:「動態排水電池儘管已成功地用於阿波羅飛船登月飛行,但系統複雜,對硬件要求很高,在實際應用前還有一些我們不擅長的工作需要做。」會議經過兩天激烈討論,意見仍未統一,於是他決定自己帶領幾位同志先進行原理性試驗。最後,我所用靜態排水系統研製成功的燃料電池顯然比動態排水電池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這是朱葆琳對電池系統進行深入分析後大膽而果斷地作出的戰略決策。(80年代美國航天飛機所用的燃料電池也採用靜態排水系統。)

對石油氣深冷分離半工業試驗的指導性意見

大連有機合成廠1958年承擔了國家科委下達的石油氣深冷分離半工業試驗課題,到1965年建成的裝置仍不能運轉。市委書記向我所求援幫助。我所派出了由化工、催化、分析三個研究室共28名科技人員組成的攻關組,攻關組由化工室研究室副主任及黨支部書記帶隊,經過一段時間的下廠調查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很多,頭緒很亂,大家心中仍然沒底。攻關組決定召開一次研討會,並請朱葆琳同志參加,他答應了,並準時到會。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後,他敏捷的思維很快就把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三脫一穩」,即脫硫、脫水、脫炔、戊烷塔的穩定操作,與會同志頓開茅塞,攻關組以此為目標。1966底勝利完成了石油氣深冷分離半工業試驗,生產出合格的聚乙烯,並通過技術鑑定。

大連化物所的化學工程研究室

朱葆琳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大連化學物理所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在學科與任務、基礎與應用上,他認為要全面兼顧不可偏廢,理論與應用並重。根據化工學科的特點,要積極承擔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課題,也要經常審視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選擇科研課題時,要抓着本領域發展的前沿,並以創新思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80年代,在他的指導下研製成功的《非均布顆粒催化劑的工程設計》及節能項目《氯酸鹽電化學生產新工藝》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在他的領導和學術思想帶動下,大連化學物理所的化學工程學科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步形成了由分離工程、催化反應工程,電化學反應工程和生化反應工程有機結合,門類較為齊全,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科技群體,為我國化工學科和技術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為大連化學物理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培養中青年科技人員

朱葆琳同志是一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科學家,也是一位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園丁。他對自己的學生和中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傾注了滿腔心血和殷切期望,他非常重視科研工作思路和職業道德的薰陶,也十分注重培養青年人的獨立工作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60年代人所共知,他培養的幾個年輕人,是大家公認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人民日報派記者來所進行專題調研報導,認為:這些青年都有堅實的專業基礎,有在科研工作中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咋學術問題上能與導師在爭論中共同提高。幾十年來,朱葆琳同志培養了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一大批科研骨幹、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和學術帶頭人,他們都從朱葆琳師長處獲得了終身難忘的教誨,並在科研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朱葆琳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熱愛祖國和人民,在下廠勞動中面臨爐子爆炸的危險關頭,在場的人們紛紛逃生,他臨危不懼,堅守崗位控制局面。他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提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身體力行,經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勉勵青年科技人員;他在工作中勤奮認真,敢於負責;他為人謙虛,樸實無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以國家、民族和集體利益為重,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上,對個人、家庭、子女和親屬都嚴格要求、顧全大局,表現了一位正直的愛國科學家崇高的品質和思想境界。

人物著作

1、《計算蒸發潛熱的通用公式》? 朱葆琳 《中國科學院化學工業與工程》 1951年3月 2、《固定床接觸反應的溫度分布與濃度分布》,? 朱葆琳,王學松《科學通報》(6),179,1957.

3、《填充床層熱之傳導——床層之溫度分布》朱葆琳,王學松,《化工學報》(1) 51,1957;《科學通報》(6)178,1957.

4、《應用電模擬方法求色譜之溜出曲線——考察線型色譜柱中各參數間的關係》 丁景群,朱葆琳,《化工學報》(1)46,1960.

5、《氫火焰離子化鑑定的色譜儀》丁景群,李文浩,孫樂喜,朱葆琳,《化學通報》(12)41 ,1962.

6、《濕壁塔傳質理論分析》蔣國梁,朱葆琳,《科學通報》(10)40,1963.

7、《分配色譜中的幾個理論問題》丁景群,朱葆琳,《化學學報》(29)205,1963.

8、《電模擬法解邊界層方程》朱葆琳,《化工學報》(2)109,1965.

9、《一種新的計算有效擴散係數的孔結構模型——雙參數模型》,吳華,袁權,朱葆琳,《化工學報》(5)513-521,1988.

10、《有效因子最大的粒內活性分布——非高溫雙分子反應》吳華,袁權,朱葆琳,J of Chem.Ind.and Eng Vol 4,No1 84-92,1989.

11、《富氮膜分離器過程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陳燕淑,曹義鳴,金聖德,蔣國梁,朱葆琳,《化工學報》Vol42,647,1991.

12、《中空纖維膜N2-H2分離器性能的計算方法》朱葆琳,蔣國梁,J. of Chem. Ind. And Eng. Vol 3. 2,1992.[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