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樓南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樓南泉
出生 1922年12月13日
浙江省杭州市
逝世 2008年1月3日(86歲 )

樓南泉,(1922年12月13日-2008年1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簡介

樓南泉1922年12月13日生於浙江杭州, 2008年1月3日逝世。1946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早年從事崔化反應及異相催化理論研究,在CO+ H2合成液體燃料研究中與他人合作獲得重要成果。20世紀60年代參與主持固體和固液火箭推進劑研究和發動機燃燒試驗,研製成功過氯酸甲基六次甲苯四胺推進劑藥柱。70年代合作開展了中空纖維反滲透膜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成果。1978年以來,創建並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 在國內率先建造了大型交叉分子束裝置和其他多套精密的研究設備。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術深入探討了金屬原子與多種氧化物的反應動態學,在反應機理、新生產物態分布和能量配置、分 子間傳能以及分子空間取向在反應動態學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創新成果。近年開展有關飛秒激光控制化學反應的研究。"分 子束反應動力學和分子傳能」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1982年、1986年、 1994年分別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均為第一 完成人)。[2]

個人簡歷[3]

1922年12月13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42-1946年 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並獲學士學位。

1946-1949年 南京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合成氨廠化學研究部任研究技術員。

1949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歷任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及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78-1986年任副所長,所長。1981年起任博士生導師及博士後指導教師。1982-1992年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79年至今 任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4年至今 任《物理化學學報》副主編;《化學物理學報》主編。

1986年至今 任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等校化學系或物理系兼職教授。

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並同時當選為化學部常委。

主要研究領域和成就[4]

一切為了國家需要

樓南泉早年主要從事催化反應、催化理論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陸相生油理論和大慶油田發現之前,中國的石油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石油嚴重依賴進口,而國際上的經濟封鎖使石油產品成為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這就是大連化物所當時稱為石油研究所的原因。樓南泉急國家之所急,與張存浩合作,為解決國家石油燃料短缺問題,共同主持和承擔了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研究項目。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完成了實驗室階段的研究目標,並進行了中試放大試驗,直至工廠實際放大試驗建成並進行了試運行,獲得了成功。他們研製的催化劑其性能超過當時世界同類催化劑,設計的流化床反應器放大效果好,在直徑為628毫米的工業單元反應器中重複了實驗室的效果。這是當時的一項重大技術成就,此項成果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級),相應的研究論文被當時的美、德、英三國的核心學術期刊接受並公開發表。大慶油田的開發,我國石油的自給,使這項成果成為一項技術儲備,石油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也隨之調整,更名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他又與人合作主持了固液火箭推進劑的燃料和配方的研究,研製成「過氯酸甲基六次甲基四胺」推進劑,實現了中間放大及240mm直徑藥柱的生產,掌握了真空除氣、常壓澆鑄等新工藝。經過反覆試驗證實,推進劑和發動機都可以正常工作,並成功地進行了地面模擬高空點火試驗。該項成果獲中國國防科研榮譽獎章。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又與合作者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中空纖維用於反滲透的研究,這是一項高效節能化工分離新技術。他積極倡導和組織開展了這一技術的前期實驗室階段的研究工作。這項技術後來由大連化物所化工領域的專家們發展成為膜分離技術產業,產品廣泛應用於合成氨和其它化學工業生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建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基地

1978年,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年過半百的樓南泉回到了研究崗位。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基礎研究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樓南泉根據當時國際上物理化學領域的發展趨勢,敏銳地覺察到分子反應動力學將成為國際上倍受重視的新興學科,但由於其耗資大、風險大、難度大,因而這一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在中國還無人問津,樓南泉以非凡的氣魄和決心倡議在國內開展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1978年,在全國科學規劃討論中,他率先倡導在國內開展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並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組建和領導了國內第一個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建造了中國第一代分子束反應實驗裝置,開展分子束反應動力學和分子傳能的研究。1979年,他和曾憲康研究員首次代表中國化學家參加了在意大利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分子束會議,第一次把中國人的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報告傳遞到國外。在這次會議上,他被聘任為國際分子束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在以後的幾年裡,他又帶領全室人員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裝置,並在研究中應用了先進的激光技術,實現了在單次碰撞條件下開展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了一批令人興奮的結果。在反應機理、反應截面、產物的態分布、分子間傳能和產物分子空間取向等方面均取得創新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部分成果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榮獲1982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八十年代中期,國家計委實施基礎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樓南泉為使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爭取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往返穿梭於大連北京之間,奔波于海內外,廣泛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新信息、新動向,宣傳本實驗室的工作,同時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由於他的不懈努力,終於使建立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個實驗室是由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北京化學所聯合組建,總部設在大連,樓南泉任籌建組組長。實驗室建設期間,在大連化物所自行建造了五台大型裝置,包括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分子束-表面相互作用裝置,束源可轉動的團簇實驗裝置、自由基反應動力學實驗裝置和時間飛渡質譜裝置,為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實驗室於1992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實驗裝置的研製工作獲中國科學院199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老當益壯,勇挑重擔

樓南泉除了組織和領導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動力學研究工作外,也非常關注全國的分子科學的發展。在「七五」期間,他是國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項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學術領導小組組長,組織和領導了國內幾個主要研究單位和大學出色地完成了這項研究計劃,使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這一研究項目在結題時被專家委員會評為優秀。1992年開始,七十高齡的他又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主持國家攀登計劃項目 《態-態反應動力學和原子分子激發態》的研究工作。組織了國內從事原子分子物理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七個單位,共同承擔這項重要的基礎研究項目。經過四年時間,這項研究取得了優秀成績,在分子傳能規律的研究、原子分子理論、光譜和動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創新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四百多篇文章,並在國內出版了論文集。

瞄準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新方向

年逾七十的樓南泉,站在當代物理化學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研究小組的同事一起,開創了中國應用飛秒激光技術研究化學反應的先河。所謂飛秒,即10-15秒。應用飛秒激光技術研究化學反應,可以使人們在幾十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尺度上觀測原子、分子的反應過程。科學家們早就猜測了化學反應的模式,可是其速度之快,是人的眼睛無法看清的。於是人們設想,用一種速度極快的激光「照相機」,用以拍攝化學反應中舊化學鍵的斷裂情景,拍攝新化學鍵的形成過程。這一技術就是飛秒激光技術,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化學反應過程的認識。1999年美國從事飛秒化學研究的科學家Zewail教授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這證明了樓南泉選擇研究方向的科學預見,也說明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是很重要的。

培養學子,傾注心血

樓南泉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遠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開始培養研究生。「文革」以後他大力推薦了一批中年骨幹到國外進修,使他們成為年輕一代學術帶頭人。樓南泉認為,優秀人才是實驗室持續發展的動力,更是科研創新的保證。正因為如此,他不顧年事已高,孜孜不倦地為培養年青一代傾注心血。

樓南泉從1960年開始,就指導培養了2名研究生。八十年代,他培養出大連化物所的第一位物理化學學科的博士研究生。迄今為止,共指導培養了碩士15名,博士20餘名。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仍然活躍在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大多數人已成為該領域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樓南泉作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奠基人,中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開拓者,多年來他在這塊園地辛勤耕耘,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1990年,他患了前列腺炎、結腸炎,無名低燒和關節腫痛長期纏身。時值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關鍵時期,他牽掛實驗室建設,經常和同事們在病房討論工作。病情稍有好轉,就急於出院。1999年,樓南泉因感冒引發嚴重肺炎,不得不在醫院裡躺了將近半年,但在住院期間,經常要求研究生去醫院和他討論飛秒研究進展,並布置具體研究工作。樓南泉熱愛科學,他的生命和科學連在一起。他七十歲開始學計算機,逐漸地能用計算機處理文件、查閱信息和撰寫文章。計算機對於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講,畢竟太是新生事物了,但是他從來不這樣認為,不管計算機出了什麼問題,他都想弄明白、根除它,自己不懂就向周圍的學生和老師請教,時常弄得他身邊的人「痛苦」不堪。因為很多問題他們也都不十分清楚,只是將就着用,現在則不得不徹底弄清楚,好向樓南泉解釋。這不但體現了樓南泉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更體現了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可貴的一面。樓南泉年過八十以後,仍然每天堅持到單位上班,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與同事和研究生交流、探討用數值理論研究超強激光場控制化學反應……每當你走進他的辦公室,都可以看到他坐在計算機或寫字檯前。在那乾乾淨淨的辦公桌上,有序地擺放着各種參考文獻和待修改的文章,樓南泉就是這樣不知疲倦地在未知的科學世界中探索着。

晚年心愿

晚年心愿:身體好,多帶些博士生

年逾八十的樓南泉,很注意鍛煉身體,走路不用人扶,上下樓梯也很自如。家裡有一輛電動助力自行車,有時候還騎車到菜市買菜;單位里有一輛輕便摩托車,經常騎摩托車往返於食堂、辦公室、醫務室等地。樓南泉曾幽默地說:「放心,我都有牌照,技術絕對沒問題。」他認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鍛煉,比如上樓梯,比如騎車,沒有必要花錢去鍛煉。樓南泉喜歡不斷改變,他說那樣的話就可以不斷地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接受的過程既是一種享受,也是對大腦的鍛煉。

他晚年的心愿就是保持身體好,腦子好,再多工作幾年,多培養幾個博士生。他常常說:年紀大了,具體工作做不了了,希望在有生之年為國家多培養幾個有用人才。樓南泉雖然已經培養了幾十名研究生,但他本人始終堅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他說:「人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國家有13億人,一個人的進步也是進步,哪怕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這也是我應做的。」 樓南泉希望每一個人都應該抓住機會為國家的發展盡力。

樓南泉在大連化物所辛勤耕耘了近60個春秋,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物理化學的科學研究事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