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惠方 |
朱惠方(1902-1978),木材學家、林業教育家[1],在木材學的研究中,密切聯繫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應國情和森林資源結構的變化,及時提出新的科研任務。他在木材材性與工業利用的結合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是中國木材科學的開創者之一。他在林業教育工作中,一貫倡導"教做合一",培養了幾代林業與木材工業的科技人才。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木材學家、林業教育家
出生日期----1902年12月18日
出生地點----江蘇省丹陽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奧地利維也納墾殖大學
逝世日期----1978年9月17日
人物經歷
生平
朱惠方,曾名會芳,字藝園。1902年12月18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一個破產的小商家庭。13歲考人淮陰農校,並補習物理、化學、日語等課。1919年,年僅17歲的朱惠方到上海準備東渡日本求學,因當時留日費用較高,原籌措之經費不足,根據上海教育會的建議,進入同濟大學德文預習班準備去德國學習。1922年考入明興大學(今慕尼黑大學)後轉普魯士林學院,1925年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墾殖大學研究院攻讀森林利用學,掌握了林業及林產利用的廣博知識,為他畢生從事林業和木材利用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
1927年夏,朱惠方從奧地利回國後先在浙江大學勞農學院任教,1929年到北平大學農學院任教授,1930年到金陵大學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隨金大內遷重慶,任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至1943年。在這期間,除教育、科研之外,他還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對中國林業的振興與林產品的開發利用提出不少建議。完成了《中國中部木材之強度試驗》、《中國木材之硬度研究》等論文;曾二次率調查隊深入川西和西康地區,調查森林資源,並提出了森林經營管理和木業開發的規劃。1943年被任命為中央林業實驗所副所長。1945年被派往長春,組建長春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院長。1948年應台灣省農林廳邀請,與梁希同行,赴台考察林業。當時台灣大學正在籌組森林系,朱惠方應邀就任該校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翌年7月1日又創建了台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在此期間加入台灣林學會,當選為理事。1954年夏,以交換教授身份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林學院從事研究工作,同時考察美國的林產利用和木材加工工業。1956年,朱惠方積極響應周恩來總理號召,在政府有關部門協助下,幾經周折,終於回到祖國大陸,在林業科學研究所任材性室主任、副所長等職。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並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簡歷
1902年12月18日 生於江蘇省丹陽縣。
1919年 江蘇省淮陰農校畢業。
1919-1922年 上海同濟大學德文預習班。
1922-1925年 在德國明興大學(今慕尼黑大學)後轉普魯士林學院學習。
1925-1927年 在奧地利維也納墾殖大學研究院進修。
1927-1929年 任浙江大學勞農學院副教授。
1929-1930年 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
1930-1943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兼系主任。
1943-1945年 任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專門委員,副所長。
1945-1948年 任長春大學農學院院長。
1948-1954年 任台灣大學農學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
1954-1956年 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林學院交換教授。
1957-1978年 任中國林科院森工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2]。
1978年9月17日 病逝於北京[3]。
研究方向
林業和木材利用。
主要貢獻
研究木材資源
朱惠方深感林產品的合理開發利用,乃攸關國計民生之大事。早在30年代,他根據世界各國對木材與紙張消耗量的增長情況,預計中國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對木材與紙張的消費也必然會不斷上升。但中國人多林少,加之歷代當政者對不重視森林保護和合理經營管理,以至林木被濫伐,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到處是濯濯童山,木材進口量也逐年上升。據海關報告,1912年進口木材所耗資金為250餘萬關兩,至1933年已增至1000餘萬關兩。按當時國力無疑是難以承受的。他不斷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中國造紙事業與原料木材》、《提倡國產木材的先決問題》、《世界木材的需給狀況》等著述中呼籲當局,須作未雨綢繆之計。朱惠方從30年代初起,50年來一直從事木材性質基礎理論的研究,為合理利用木材資源,開發造紙原料來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中國木材科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木材物理力學
朱惠方於1934年11月完成了中國中部木材的強度試驗。測試的樹種達74種之多,其中針葉樹材9種,闊葉樹材65種。1935年完成了中國木材硬度之試驗,共測試的樹種達180種,按測得硬度之大小,分成甚軟、軟、適硬、硬、甚硬5個等級。鑑於鐵道軌枕用量甚大,國產材由於性質不明,造材乏術,而不得不大量進口外材。據統計,1935年用於進口軌枕的資金達875萬元。朱惠方為選用國產木材製造軌枕,於1937年進行了中外軌枕用材強度比較試驗。
實地考察
1938年9-10月間,朱惠方應成都商界人士王劍民等之邀,率考察組深入大渡河上游的漢原、越雋、瀘定等縣,以大渡河為中心,東起漢原之羊臘山,西迄瀘定縣之雨灑坪,更及臨河南北之山脈,對地勢、植物生態與環境、森林之變遷進行考察。根據考察所得資料,擬定了該片林區之經營與開發大綱。所列條款,包括森林之整治與經營、木材之運輸方法與工具、森林管理機構、人員編制、投資概算等均極詳細。約在1940年春,他們又對西康洪壩森林資源進行了調查,歷時一年。此次調查的目的是掌握該地區天然林之分布狀態、林木特性、林木的蓄積量與生長量。根據實際調查得出,當地森林以雲杉、冷杉為主,是造紙的優良原料。朱惠方建議在安順場附近各建一所制材廠、膠合板廠和造紙廠,以充分利用當地森林資源。
1948年,朱惠方與梁希在台灣考察後聯名發表了《台灣林業視察後之管見》一文。1951年在台灣大學任教期間,又發表了《台灣之森林》和《解決本省軌枕用材問題之芻議》等文章。對台灣之森林資源特點及開發途徑論述頗詳。
木材解剖性質
木材解剖性質是木材的基本性質,只有充分掌握木材的特性,才能合理利用。朱惠方於19明年完成的研究工作《中國經濟木材之識別·針葉樹材》,包括7科28屬64種,是研究中國重要經濟木材的成果,對蓄積多而利用少或蓄積雖少而木材極有價值及少數稀有樹種在解剖和分類研究上必須參考者均予記載。為幫助當時國內正在展開的闊葉樹材的研究,他制定了《闊葉樹材顯微識別特徵記載方案》(1963),對我國闊葉樹材的解剖研究的規範化起到重要作用。
重視造紙及纖維工業原料的開發利用
早在1934年初,朱惠方就撰文論述中國造紙業與原料開發前景,提倡在荒蕪山地植樹造林,其間伐材可供造紙。1936年又著文探討竹材造紙問題,認為竹材在中國分布面廣,產量高,4-5年生即可使用,是一種優良的造紙原料。文章指出要利用竹材造紙,除應選擇適宜的竹種外,還應開展大面積集團造林,以保證原料的持續供應。50年代後期,他繼續對木竹材纖維形態及化學成分進行了大量研究,發表了《數種速生樹種的木材纖維形態及其化學成分的研究》(1962).《國產33種竹材製漿應用上纖維形態結構的研究》(1964)和《馬尾松用作粘膠纖維原料的研究》(1964),他對蘆竹製粘膠纖維、富強纖維、人造毛的研究,進展也很快,在紡織部門支持下,試製的粘膠纖維已抽絲織布,並已開始在浙江杭州與溫州籌建生產車間,後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速生樹種木材、竹材在人造板、造紙與纖維工業中的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1980年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纖維化學》就引用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森林資源的利用
1936-1951年,朱惠方曾發表多篇文章,對林產品的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其中《竹材造紙原料之檢討》(1936)、《木材利用上的防腐問題》(1936),迄今仍有重大參考價值。他在《人造板工業》(1944)一文中指出:人造板工業可利用廢材或鋸屑,"九以榨糖廢物之蔗杆最為經濟",將成為中國極有希望的一種工業。雖然人造板工業的產品種類、生產技術水平已有重大發展,但通過發展人造板可以提高木材利用率,彌補木材供應之不足大量農業剩餘物可作為人造板的後備資源,尤以甘蔗渣最為經濟這些論點,至今仍然適用。可見這些文章不是應時即興之作,而是經過調查研究或是參考大量的文獻綜合而提出的遠見卓識。
個人思想
重視學會工作
1927年朱惠方就加入了中華農學會,1929年又加入了中華林學會。抗日戰爭開始後,學會中斷活動。1941年,在姚傳法(曾任該會理事長)的倡議下,在大後方的林學界人士召開會議,決定恢復中華林學會的活動。朱惠方被選為常務理事、編輯委員會委員、林業施政方案委員會委員、林業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同時還被選為中華林學會成都分會理事。他常在《中華農學會會報》和《林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重要建議。1949年被選為台灣省林學會理事。1960年被選為中國林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1962年12月,被選為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並於1963年兼任該會森工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3年2月,朱惠方等33位專家、教授,致書全國科協、林業部、國家科委並報聶榮臻、譚震林副總理,就當前林業工作提出7個方面的建議。其中節約使用木材,充分利用森林採伐與木材加工剩餘物,大力發展人造板和林產化學工業,由朱惠方等幾位專家草擬。在節約使用木材方面提出在伐區生產階段,須認真貫徹合理採伐、合理利用方針,按照技術規程和伐區工藝設計施工在積極提高人工乾燥率逐步擴大幹燥能力的同時,應大抓天然乾燥和半人工性的天然乾燥,對全國各主要木材製品的含水率應規定最低要求,由國家科委公布執行;在狠抓採伐與加工剩餘物的充分利用,大力發展人造板和林產化工工業方面,提出首先應抓城市加工企業的廢料利用,除發展纖維板外,還應着重研究和生產厚紙板組織人造板的技術攻關小組,培養人造板的專門技術人才,在林學院設置人造板專業。這些建議得到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
教做合一
朱惠方獻身林業工作51年,前30年主要從事林業教育工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林業專門人才;後20年主要從事木材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對木材解剖和木竹材纖維形態的研究成就卓著,其中對速生樹材改性製造塑合木的研究,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
朱惠方在林業教育工作中,一貫倡導"教做合一"。1940年3月他在改進大學林業教育意見書中指出:"林業學校應負有教做合一的使命"。並列舉德國、法國之做法,"每一林校均有一大片森林。大學教授既為授課之教師,又是管理這片森林的技師。所取之教材,多為管理上所得之研究與經驗"。他反對林學家徒以空洞的理論自炫,學生亦少實地觀察之機會。他提倡教育與實踐相結合,並身體力行,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他還重視實驗室和實驗林的工作,注意實際操作,並不以為自己是教授而不親自操作。對此,人們至今還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台灣大學創建的實驗林管理處,對豐富台灣林業教育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惠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談吐典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他性情開朗,平易近人,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對他們在學習上和工作上遇到的疑難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務使他們理解為止。
主要論著
1 朱惠方.中國中部木材之強度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9,130).
2 朱惠方.中國木材之硬度研究.金陵學報,1935,5(1):1-34.
3 朱惠方.提倡國產木材之先決問題.農林新報,1935(2).
4 朱惠方.木材利用上之防腐問題.農林新報,1936(1).
5 朱惠方.竹材造紙原料之檢討.農林新報,1936(8).
6 朱惠方.松杉軌枕的強度比較試驗.金陵學報,1939,9(1-2):63-84.
7 朱惠方.大渡河上游森林概況及其開發之芻議.森林調查叢刊.金陵大學森林系編,1939.
8 朱惠方.西康洪壩之森林.金陵大學森林系蓉字報告,1941(3).
9 朱惠方.木栓.金陵大學林產利用叢書.1941.
10 朱惠方.橡膠述略.金陵大學林產利用叢書.1942.
11 朱惠方.人造板工業.農林推廣通訊,1944(6,8).
12 朱惠方.成都市木材燃料之需給.中央林業實驗所研究專刊,1944(2).
13 朱惠方,董一忱.東北墾殖史(上卷).長春大學農學院叢書.長春:從文社發行,1947.
14 梁希,朱惠方.台灣林業視察後之管見.台灣林產通訊,1948(2,3).
15 朱惠方.解決本省軌枕用材問題之芻議.台灣農林通訊,1951(2,3).
16 朱惠方.中國木材之需給問題.台灣林業月刊,1952(1,3).
17 朱惠方.針葉樹材.中國經濟木材之識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研究所研究報告[森工(60)56號],1960.
18 朱惠方,李新時.數種速生樹種的木材纖維形態及其化學成份的研究.林業科學,1962(4),255-267.
19 朱惠方.闊葉樹材顯微識別特徵記載方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研究所研究報告[森工(63)1號],1963.
20 朱惠方,腰希申.國產33種竹材製漿應用上纖維形態結構的研究.林業科學,1964(9),312-328.
21 朱惠方編.英漢林業詞彙,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奉獻終身
朱惠方熱愛祖國的林業事業,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雖身處逆境,仍念念不忘科學研究。1968年下放到廣西"五七"幹校勞動,不能搞科研,就抽空複習外文。1973年申請自費回京,整理散亂的標本、圖片和資料。他治學嚴謹,事必躬親,1974年,他在進行楊木的改性研究時,雖已古稀之年,還親自乘公共汽車去順義縣采試材。他曾感慨地說:"我今年已七十有二,有何他求?但自覺耳不聾、眼不花,應該工作。"聊聊數語,道出了一位正直的老科學家的心音。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朱惠方與全國千千萬萬熱愛祖國的科技工作者一樣,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要把有生之年全部貢獻給祖國的林業事業。1977年他主持編寫的《英漢林業詞彙》第二版出版,新增詞彙達8000條。由朱惠方等共同編輯的《英漢林業科技詞典》亦於1978年出版。1978年夏秋之交,他冒着南方的酷熱天氣,風塵僕僕,親赴浙江、江西、廣西三省調查蘆竹生長狀況,為造紙工業開闢新的原料。他的調查報告,曾在《光明日報》1978年12月5日刊出,1983年又被上海市職工業餘中學高中語文課本收錄。但就在這次調查回京不久,他突發重病,確診癌症,於1978年9月17日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