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家角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家角古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朱家角古鎮,是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隸屬於上海市青浦區,截至2022年12月,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間,至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民國期間,米業鼎盛。古鎮特色人文景觀有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等。

發展歷史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里,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復第二區公所。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崑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併,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制,建立朱家角鎮,面積47.44平方公里,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

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歷史悠久

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餘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併。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辟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至199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屬、化纖、輕工機械、絲綢服裝四大行業集團。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21.83億元,工業利潤7460萬元。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崑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並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餘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澱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位於澱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於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後,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文儒薈萃、人才輩出

朱家角自成繁華市鎮後,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士諤、報業巨子席裕福、畫僧語石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民國時期,鎮上有民眾教育館、書報社、戲院、書場等文化場所,有詠珠社、韻聲社等文藝結社、民間藝人活動。鎮上還先後有《珠溪》、《薛浪》、《驪珠》等20多種報刊出版發行。建國後,文化事業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院等。朱家角人又不斷延續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如京劇角、歌唱角、文學角、書畫角、健身角等,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位、行文化消費、吮文化內涵,已經成為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20世紀90年代後,群眾文化活動與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1994年初,在全鎮開展家庭讀書等「庭院文化」十大系列活動,特別是朱家角的「民間藏書」,更是名揚海內外。鎮上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10多萬冊,超過全區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

朱家角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稱,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鎮區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築,古風猶存。尤其是橫跨於漕港上的明代建築五孔石拱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台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台、書城、書畫廊等建築。還有城隍廟、珠溪園等處勝跡。鎮區還建有一批現代化旅遊設施,澱山湖畔建有亞洲最大的水上運動場、設施先進的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大淀湖旁建有現代化旅遊度假區。1998年10月,舉辦「全國第九屆屈原杯龍舟賽暨』98上海·朱家角古鎮旅遊節」,三天吸引了10萬全國各地的遊客。2001年,朱家角鎮的遊客數量和旅遊商貿收入,分別超過80萬人次和3.6億元。朱家角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之成為上海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2002年3月,江澤民總書記為朱家角題寫了「江南古鎮朱家角」七個大字。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滬郊好萊塢」之譽。

風景名勝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

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蹟。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站在橋頂,看七月廿

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莊,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莊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莊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樑」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

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品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占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蓆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乾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古鎮朱家角,橋多、弄多、角多,顯露出無限的水鄉文化氣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數百年造就了無數豪傑,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斷延伸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於是,朱家角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說是自娛自樂也罷,說是群眾文化也罷,總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內涵,已經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猶如綠葉襯牡丹,給水鄉澤國添上重重一筆。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產。

資源綜述

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休閒設施聞名中外。澱山湖畔的上海水上運動場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施的活動中心;東方綠舟是全國一流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是集商務、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娛樂旅遊基地;古鎮區已開發開放了課植園、城隍廟、園津禪院、童天和藥號、放生橋、北大街、大清郵局、稻米鄉情館、上海遠古文化展示館、延藝堂等20多個景點。

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著名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築精華所在。這裡,舊式民宅鱗次櫛比,粉牆灰瓦錯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徑通幽,石板條路逶迤不斷,老店名店兩旁林立,展現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卷。2009年,以古鎮旅遊為依託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完成增加值21.04億元,同比增長18.16%,全年古鎮旅遊接待150萬人次,重大接待50批次、898人次。

慈門寺

--即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為朱家角著名古剎,位於放生橋畔、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隆慶五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民間稱為新殿。據傳正殿如來佛的一對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樣,夜裡還會發光,是用「貓兒眼」寶石鑲嵌,如來佛座墊下有一暗室,直通澱山通靈泉。大殿朱檐石柱、內塑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於壁,凡所應有,無不畢具,寺遂成為大剎。

明萬曆三十九年,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烏斯藏大士一尊,經二十部,為此寺內特地建造觀音閣和藏經閣,以珍藏這二件御賜的鎮寺之寶。由此慈門寺名聲大振,香火旺盛。明崇幀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鐘樓,樓高六丈二尺(20米),鍾重二千五百斤,撞之聲聞二十餘里。每當風晨月夕,鐘聲隆隆,震於太空,鳴鳴遙聞,聞者肅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惡而興善,於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

幾經戰亂,慈門寺逐漸衰落,民國期間,寺被改為醫院,四十年代末僅存大殿、鐘樓等建築。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縣人民醫院,現為朱家角人民醫院住院部,舊址上僅存雌雄古銀杏各一株,依然挺拔蒼翠。

慈門街

現慈門街是在原基礎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醬園的後院,內有文昌閣、九碑廊、龍泉地等。現為集商業、旅遊、娛樂為一體的商貿城。

珠溪園

--珠溪園位於鎮東首318國道的入口處,建於解放後,是朱家角鎮上除西井街的課植園外的又一座園林。珠溪園原名共青公園,建於1956年。原為鎮上富戶蔡氏墓地,占地70多畝,內有池塘、小河,把墓區分成3個圩頭,以小橋相通。墓區內竹林、樹木成片,花卉簇擁,栽有松、柏、梅、榆、棕、鐵樹等名貴樹木和各種花卉。

課植園

--青浦區朱家角鎮是上海西部水網地區的一個大鎮,1991年3月被公布為上海市歷史文化名鎮。課植園園址建在鎮西井街147號,這是一處莊園式的園林建築,園主姓馬,名維騏,自號農圃。園取以「耕讀」之意,題名「課植」,俗稱馬家花園。民國元年(1912年)始建,歷時15年,花銀30萬元。花園坐西朝東,正牆門面對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駁岸。整個莊園由廳堂區、假山區、園林區三部分組成。各種建築200餘間,占地5.3萬平方米。

北部為廳堂區,第一進為轎廳,其餘為頭廳、二廳、三廳和迎賓廳四進。二廳為二層樓建築,樓上為馬氏生活區。迎賓廳北為書城樓。圍牆上飾有城垛,似小城樓。圍牆中間和兩旁有圓形月洞門。正南面月洞門後建一拱形旱橋。 南部為假山區。假山區內有打唱台、逍遙樓、觀戲廳、荷花池、藕香亭、課植橋、釣魚台、蝙蝠亭等。園內建築結構精巧、氣勢雄偉、布局優雅。登上高五層的逍遙樓頂,遠眺四方,全鎮景色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長長的碑廊內,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三書寫的「梅花詩」等碑刻數塊,文徽明「游西山詩」、唐寅、周天球的詩文石刻共12塊。經過十年動亂,還能如數完好保存實在有幸。

荷花池西為園林區,亦稱稻香村。內有數十畝的各種花卉樹木;北部有「耕九餘三堂」,西南角上是小遊覽區,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和倒掛獅子亭等。

圓津禪院

--為清華閣十二景之一,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系禪宗曹溪一脈,淞吳名剎,因院內供奉觀音菩薩,故又名「娘娘廟」。禪院北臨漕港,東傍珠溪,院舍結構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細刻,光彩耀目,莊嚴肅穆。

禪院是歷史上為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禪院成了明清時期文人酬唱往還之所,文化底蘊深厚。清初住持語石大師擅長丹青金石,廣交翰墨。此後凡七傳二百餘年,悉以書畫名世。王時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劉墉、鄭板橋、錢大昕、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來過禪院潑墨揮毫、留下詩畫墨跡。其中王昶亦曾為禪院撰寫碑文等,並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板及其他許多故物。

順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航齋」諸建築,其中以「清華閣」最負盛名,它不僅是名人文士珍藏書畫之處,而且環境優美,登上清華閣遠眺近望,珠溪勝景盡收眼底。西自澱山湖,南及余山。東至三汾盪,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見於雲樹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漁舟商舶之往來,得一覽而盡之」,故有清華閣十二景之稱。

圓津禪院內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毀於戰亂,部分為寺內不肖僧徒偷出變賣。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經不多,後大部分為江蘇省文管會接收,收藏於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保存在青浦縣博物館。五十年代初,禪院被拆,現還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及沈光瑩撰「重修大殿記」石碑,成為禪院遺留下來的僅有文物。為了再現禪院昔日景觀,在圓津禪院修復委員會的主持下,由上海雲湖集團、青浦廣宏房地產公司鼎助,於2000年5月動工修「三聖殿」,重建「圓通寶殿」等,同年九月竣工。

京劇角

成立於30年代的京劇票友組織"韻聲社",其活動一直延續至今。鎮上有一支老年業餘京劇組,演員的平均年齡70歲,還常常"京韻裊裊繞古鎮"。除傳統劇目外,他們還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選段。他們的精彩表演時時被嘉定。松江、金山等區縣邀請巡迴演出。

歌唱角

朱家角有喜愛唱歌者10餘人,自發匯聚在一起,幾年來,他們每天堅持去公園、橋頭練嗓,技藝日長夜進。他們通過專家輔導訓練,有的已經走上舞台。陳耀祖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我愛五指山》歌曲,1996年獲得全國農民演唱一等獎桂冠,他和另一位女業餘歌手兩重唱,曾被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選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定節目,多次代表青浦縣參加比賽。其他幾位歌手也碩果纍纍,分別在縣、市級歌唱比賽中,屢屢獲獎。

文學角

朱家角中學春暉文學社創立13年,已有200餘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國中學生報刊雜誌上發表。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餘篇作品分別在《作品精粹》、《優秀日記》圖書中入選。

13年中,文學社員以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各種體裁共創作了8200餘篇習作,創刊至今的106期"春暉文學"期刊流傳全國各地。該文學社在多次評比中獲獎,1995年被授予"優秀校園文學社團"稱號。864名春暉人從最初哺育他們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國的大江南北。 另一支"文學藝術創作組',系由朱家角鎮文化館牽頭,成立至今已逾20餘個春秋。這支隊伍中有作者20餘人,以作家、文學院創作員、微型小說會員、故事會會員居多,堅持業餘,堅持筆耕,人稱;古鎮筆桿子。

"文學藝術創作組"累計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發表作品700餘篇。其中報告文學、散文詩歌,電影劇本幾乎每年見於諸報。他們還出版了《午夜星空》詩歌集,《晚霞滿地》報告文學集。一批作品已通過出版社審稿,也將陸續出版。他們的作品還分別被《解放日報》、《小說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級刊物選編結集。

"文學藝術創作組"第二個特點,堅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20餘年頭,他們創作的小品、曲藝、故事、小戲,命中率相當高。曾經被上海幣群眾藝術館稱之為"鄉村藝術家"。他們創作的評話《情深似海》獲得上海市藝術文化節優秀創作獎;他們創作的故事《浴室風波》、《雙母奪女》、《遺恨終天》等,曾獲得上海市第九屆故事會串創作一等獎、中篇通俗文學二等獎。他們創作的歌舞小品《蝶花飄飄》,96年參加上海市交流演出,獲得該年度的群眾文化創作、演出雙連冠獎。朱家角"文學藝術創作組"現象已經引起有識人上的重視,《新民晚報》曾作過專門研究報道。

書畫角

朱家角鎮又一文化特色。如今書畫愛好者從老到84歲的老叟,小到十幾歲娃娃,由於興趣愛好,他們自覺組成興趣小組。以書會友,以畫傳情,"腹有詩書氣自華",陶冶情操,有益有趣。居住在臨街傍水老屋的趙福良,進門書香撲鼻來,兩年來他參加全國書法大賽30次,獲獎就有20餘次,其中在首屆"華夏杯"和"筆悟杯"書法賽中兩次獲得全國一等獎,一時古鎮商店都留有他的瀟灑筆跡。還有兩位書畫角成員,也在全國硬筆書法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健身角

確切地說,朱家角健身角有好幾處,而街心花園旁的最為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一些老人早早來到這裡,拍拍手,扭扭脖,踢腿打拳做早操,個個精神抖擻。特別是一批白髮老太手持木蘭劍,和着典雅的民族音樂,動作優美飄逸,顯示了朱家角人極厚的文化素養。上海市"老體協"組辦的比賽中,朱家角多次獲獎,使得古鎮朱家角被評為上海市體育明星鄉鎮。

早茶角

朱家角人有喝早茶習俗,而且喝茶還能喝出許多花樣,信不信由你。每天晨霧未消,朱家角放生橋下、漕港河畔的新開茶館裡,早已歡聲笑語,茶客滿座。來此處喝茶者都有一席固定位子,任憑風吹雨打,位子的主人始終如一,既有進鎮賣菜的老農,也有本鎮的常人百姓。一副大餅油條,一碗油汪汪的澆頭面,和着一壺滾燙的"紅茶",雖比不上廣東早茶豐盛,且也悠哉樂哉。茶客們邊吃邊談社會新聞,邊喝邊侃鎮上的生意和發展,多是探討如今政策及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各種各樣的信息。偶而也有些城裡來的"頭道客",來茶館小坐解乏,獨酌獨飲,遠眺隔河的秀水綠山,領略鄉下濃濃的鄉情鄉音,這就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不過,如今水鄉茶館發生了耳目一新的變化,它不再是"老茶客"一統天下,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茶館"軋鬧猛",他們說,朱家角的茶館是"吃氣氛"的理想場所。當然,你若有興趣,不妨前往品嘗品嘗。

民間藏書

江南水鄉朱家角,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鎮。朱家角的"文儒"是個個惜書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讀書、藏書為樂。1991年初,首屆民間藏書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朱家角古鎮召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報、農民日報、勞動報,曾作了不同篇幅的專題報道。民間藏書的開發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鑑,並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匯編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逾10萬冊,是鎮文化館藏書總數的10倍,超過了全縣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其中,藏書1000冊以上18戶;500冊以上27戶;300冊以上的64戶。藏書種類齊全,有政治哲學、 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22大類、藏書者有80高齡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甚至有10齡童藏書者。

朱家角人善於動腦筋,讀好書,用好書,藏好書,在"用"字下功夫。曾先後舉辦全鎮性的《特色家庭文化展覽》、《深化利用民間藏書資源探討會》、《新老藏書家聯誼會》、《知識就是力量演講會》等,編寫了《地區民間藏書聯合錄》,並把讀、用、藏書作為五好家庭評比條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上海市圖書館專家參觀了朱家角民間藏書特色家庭後,給予朱家用藏書者三頂桂冠,書痴、書翁、書迷。

珠里興市

農曆七月初七,是舊時鎮上獨有的民間節日,稱"泥河灘香訊",也稱"珠里興市"。為何將民間節日取名日"珠里興市"呢?原來朱家角幾百年來一直叫"珠里",朱家角不過是後來改名沿襲至今,"珠里興市"討個口彩,祝願古鎮生意興隆,人氣旺盛,歲歲平安。那麼.珠里興市有何熱鬧場景呢?用今天的通俗話來說,是舊鎮上一年一度的搖快船比賽,或日賽龍舟。只不過古鎮上賽龍舟非同尋常,其起源與規模系由松江、浦東一帶進香船隻自泥河灘三官堂進香歸來,途經朱家角鎮歇夜而形成。據老一輩稱,幾百條船匯聚澱山湖口,恰似三國曹軍舟連舟,人擠人,煞是壯觀。每到節日,在一星期前,各地商賈都趕來鎮上,設立臨時店鋪,還有拉洋片、賣膏藥、玩猴戲等,各種雜耍也都來此趕集。生意興隆,盛況空前。到農曆七月D六日晚上,達到高潮,是夜,松江等地進香船隻留宿本鎮大小客棧,四鄉農民都集於鎮上,外地鄉民也都紛紛前來投親趕集,街上行人如潮湧,摩肩接踵、各商鋪店面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顧客盈門。沿街小吃,吆三喝四,香氣四溢,令你垂涎三尺。鎮上廟宇大門敞開,香煙燎繞,不少善男信女,手持香籃,或肩背香袋,雙手合十,進香禮拜。整個朱家角一片歌舞昇平景象。

清明放風箏

放風箏在朱家角鎮上少說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也是鎮上民間娛樂活動重要內容。先由鎮上一些孩子,由自己紮起簡易風箏,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然後再請大人們在風箏上畫些西遊記梁山伯祝英台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待得清明節前,田梗郊外春暖花開,全家出動一起到空曠地放風箏嬉戲。

大人們也會在此時此刻,向孩子們講些風箏面上的民間故事,給下一代從小薰陶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自然,鎮上幾戶頭面人家放風箏又有另一種情趣。他們專門請了竹匠,劈竹扎鷂,製成碩大的百腳鷂、蜈蚣鷂、蝴蝶鷂。放飛那天,主人選擇在日落西下的傍晚,先用好酒好菜請客,爾後燒香點燭三叩九跪,祈求上天保佑平安,十分虔誠,最後,主人點亮密密的鷂燈,打開自家的後園大門,慢慢將風箏 放上天,讓左鄰右舍共同賞玩。空中,一頭飛天蜈蚣張牙舞爪,翹首搖尾凌空而起,百腳鷂、蝴蝶鷂爭相在空中爭艷;幾百紙鷂燈齊放光彩,天上地上笑語連天,掌聲四起,確有一番不凡氣勢。

搖快船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定七月0七日為神誕節,泖南鄉民均信焚香,先兩天經朱家角,停泊舟楫相銜迤邐里許,待香市散,回朱里有彩船數十,金鼓沸騰,撥槳如飛,名"搖快船"。後成習俗,每年舉行一次,"搖快船"成了民間的風俗。快船都塔起花棚,披紅掛彩;前棚懸掛彩燈、插彩旗,中棚坐鑼鼓手,後棚為搖櫓手遮陽。前擁與中棚豎一方塔傘,頂安葫蘆,每艘船有彩衣七八套,都上繡花下流蘇,有鶴立雞群、八仙過海,有繡獅、猴、娃等,裝飾華麗。船上備大櫓、矮槽置於船體左右,大櫓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掌櫓扯繃共10人,均為身強力壯青年,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在碧波蕩漾的水面,從三汾盪至無主堂單程1000米左右往來如梭,相互競賽。篙櫓對峙,一有機會,搶着爭前,櫓手猶如龍騰虎躍,把櫓出跳氣宇軒昂,拉繃人臂碰水面,體如飛燕掠水,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跺腳比唱,時而貓腰挺胸,二三四合,櫓手接力.把櫓推艄扳艄,撐篙屹立船頭,使盡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此時參賽之船在鏗鏘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備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精彩紛呈,場面壯觀,無不贊聲不絕。快船雲集漕港大顯身手,鎮上各路商賈涌集大街、茶館、飯店,顧客盈門。解放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1984年鬧元宵和同年9月農民 運動會上均有搖快船表演。搖快船乃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體育水上文化。

燈遊船

適應夜晚進游,觀賞夜色天空,耳聽幽婉樂曲,眼看融融燈火。也可於湖中散放油燈,隨波飄逝,成為水中星星,使波光流翠、彩燈搖曳、櫓聲咿啞、涌瀉千里,慢步划行,顯得清麗雅致,若在大湖中排成一字蛇行,或雙卷穿繞,組成光條,由指揮船隻發號,船形變幻莫測,於晚風徐來雲高氣爽之夜,月色澄明之時,使人恍覺進人瑤池,飄飄如仙,觀燈者也為之陶醉。若在井市港河中蕩漾,岸上觀眾亦走亦趨,贏得一片歡呼,真是優者水也、游者船也、幽者影也、麗者人也。

音樂船

古鎮古色古香之典雅文化藝術的又一特徵,絲竹班早在清代中葉,盛行古鎮,所謂絲竹,系指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絲弦管竹樂器,具有音色清麗柔美。音響細膩典雅之特點,其代表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竹街、慢三六、慢六板、雲慶、歡樂歌、四合如意",俗稱八大名曲、每種樂器上均飾有龍鳳彩頭,銀珠閃爍,五色繽紛。絲竹古有洋台打唱,每班4~6人,有一套裝潢台擺,每逢喜慶節日、迎神賽會、舉辦婚事均應邀演奏,吹吹唱唱,氣氛熱烈非凡,且具民族特色。平時一般為嫁娶喜慶之助興。在賽船上演奏增加氣氛,更是錦上添花。

扎肉提香

朱家角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扎肉提香"表演。表演者先在自己的前臂上,用鐵鈎鈎住,鐵鈎下面掛上香爐、銅鑼,甚至掛上沉重的鐵錨,顯得十分堅強和英武。當然,表演"扎肉提香"非一般等閒之輩,乃是練了十幾載氣功者居多,鐵鈎鈎住皮肉,居然未見滴血,實屬怪也。"扎肉提香"隊伍也有女性,但她們主要掛上份量較輕的香爐之類、現在這種表演已滅絕,也不可能再有這般殘酷的表演了。

基本簡介

扎肉,肉餡燒賣,炙毛豆,紅燒蹄髈,阿婆粽,麥芽糖臭豆腐等。

簡介

水上運動場,東方綠舟,青浦曲水園,大觀園,報國寺,民族文化村,太陽島

旅遊提示

如果喜歡水鄉平時的那一份恬靜,建議不要在節日長假的時候來。[1]

參考文獻

  1. 朱家角古鎮馬蜂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