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織

[孔夫子舊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絲織以蠶絲或化學纖維長絲作經、緯,織製成絲織物的工藝過程。中國絲織工藝以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著稱於世。中國古代絲織品種主要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絲織物也稱"絲綢"、"綢緞",傳統上指蠶絲織物。近代絲織物所用原料種類很多,除蠶絲和化學纖維外,還有棉紗金銀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絲織 [1]

外文名稱 silk weaving

拼音 sī zhī [2]

地區 中國

分類 傳統工藝

歷史背景

中國勞動人民遠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已能生產絲織物。到漢代,絲織生產有了相當規模,大量精美的絲織物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和歐洲。在唐代,又通過海路運銷到了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宋代時由於普遍使用拉花機,絲織技術又有發展。至明代,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成為舉世聞名的三大名錦。清代時僅金陵(現南京)一地就有絲織機 5萬台。蘇州、杭州一帶則是"機戶萬家,日出萬綢"。公元 555年,蠶桑從中國傳到歐洲。13世紀以後,絲織成為威尼斯、米蘭等地的重要手工行業。產業革命後,意大利和法國都有了發達的絲織工業。1801~1804年,法國人J.M.賈卡研製成用紙紋版控制紋針的提花開口機構,促進了絲織技術的發展。

商代至漢代

採用絞經組織使經線形成明顯絞轉的絲織物,在商代已經出現。經過殷商的發展,西周時期已有較為複雜的織錦工藝。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秦漢的織繡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飛躍,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和各種幾何紋。漢代絲織的製作工藝已非常精美,尤其是孔眼分布均勻的單絲羅,製造工藝相當高超,代表作品有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1兩,極為精巧。

唐代

唐代的絲織工藝十分發達,分工很細。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中國民間的絲織生產遍及全國,產量很大。唐代織繡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不同於此前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唐錦受到西域紡織文化的影響,採用緯線起花、用兩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因此也被稱為"緯錦"。緯錦利用多重多色緯線織出花紋,織機結構複雜,但操作方便,可織出比經錦更複雜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中唐以後,緯線顯花成為絲綢提花織物的主流。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除了唐錦外,唐代還盛行綾(以斜紋組織為基本特徵的絲織品),其中以浙江出產的繚綾最為著名。竇師綸是此時最著名的絲織紋飾設計家,他設計的絲織紋樣多以羊、馬、龍、鳳為題,新穎別致,富有生氣,因其曾被封為陵陽公,故其設計的紋樣又有"陵陽公樣"之稱。

宋代

宋代絲織在唐代的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其中以織錦最具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宋錦用三種斜紋組織、兩種經紗(面用本色生絲,底用有色熟絲)、三種色緯織成,組織規則嚴整,色調典雅和諧,多採用小朵花、規矩紋。宋錦除用作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專用材料,深受書畫家歡迎。此外,緙絲也十分盛行。它採用通經斷緯法以平紋組織織成,織制時以本色絲作經,用小梭將各色緯線依畫稿挖梭織入,最後不同色彩的緯線間會出現空隙,如雕鏤之狀,因此又稱"刻絲"。緙絲主要用於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了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的轉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今上海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

宋元之際,隨着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而此前紡車的錠子數目是兩至三枚,最多為五枚。大紡車利用水力驅動,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紗為例,普通紡車每天最多紡紗三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

元代

元代絲織工藝中以織金最具特色。織金在元代又稱為"納石失"。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這使織金成為一種時尚。金錦的花紋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為了適應蒙古遊牧民族生活的需要,毛織在元代得到特殊發展。毛織品種多為地毯、床褥、馬鞍、鞋帽等,主要產地在寧夏與和林(今屬蒙古)。中國古代最早只在西北和西南一帶種植棉花,在元代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的努力下,棉織工藝在中國廣大地區得到推廣。當時松江一帶的"烏泥涇被",成為風行大江南北的著名產品。

明代

明代,全國有江南、山西、四川、閩廣四個絲織產區,其中江南是主要產地。此時最具時代特色的是織錦,被稱為"明錦"。明錦有三個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是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十分高雅華貴。妝花則是採用挖梭工藝織入彩色絲線的提花織物,其每一朵花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妝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是中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根據不同的地組織,妝花織物可分為妝花紗、妝花羅、妝花緞等。明錦的圖案組織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其中以纏枝圖案最為常見。明錦花紋豐富多彩,有雲龍鳳鶴、花草鳥蝶、吉祥錦紋等,其造型質樸大方,富有程式化的裝飾美。

清代

清代的絲織已形成南京、蘇州、杭州三大全國生產中心,品種豐富,織造精美。此外,四川、廣東等地區絲織工藝也很興盛。清代絲織的藝術風格,大體可分為早、中、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繼承明代絲織的傳統特色,多用幾何形骨架,飾以小花朵,規矩嚴謹;中期受到歐洲巴羅克和洛可可藝術的顯著影響,紋樣繁縟,色彩華麗;晚期則流行折枝花、大朵花,趨於淳樸粗放。清代絲織的著名品種除了雲錦、宋錦和蜀錦外,還盛行古香緞和織錦緞。緞是一種外觀光亮平滑的絲織品,最早見於元代,明清時期成為絲織品中的主流產品。

漢代絲織工藝

漢代絲織品的品種很多,繒帛為其總稱。根據製作原料及染織技法的不同,又分為錦、綾、綺、羅、縠、紗、縑、縞、紈、絹以及織成等名目,如錦為多層織文、紈為素繒、綺為文繒等。漢代絲織花紋可分為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幾何紋、茱萸紋以及文字等種類。

漢代絲織品遺存至今的實物,建國前後均有發現,其中內容豐富,參考價值較大的要算是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00多件基本完整的絲織品。其中有匹端單幅的絲織物46段,成件衣服58件,如同一座 絲綢之庫 ,給我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絲織工藝資料。出土的織染品按照絲織的品種來說,有絹、紗、羅、綺、錦緞幾類。從織造方法來說,有平紋、斜紋和羅紋(紋經)。可以說,概括了漢代的主要絲織工藝。

漢代的錦是一種 經絲彩色顯光 的絲織品,通稱為 經錦 ,這種織造圖案的特點是同一圖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馬王堆出土的錦有紺地絳紅紋錦、幾何紋錦、香色地紅茱萸紋錦、隱花波紋錦、孔雀紋錦等等。

在這些織錦中,發現一種特殊織造的錦,被稱為絨圈錦(起毛錦),是以往尚未發現過的精細絲織品。這是由三枚經線提花和起絨圈的經線四重組織,織出的花紋有層次,有絨圈,絨圈大小交替,紋樣具有立體效果,外觀極為華麗,這需要相當複雜的提花裝置和起絨裝置。

漢代紋綺是由一色經線上起花,在素地上顯出花紋。羅是在 糾經 的織機上織出,特別是顯花的紋羅,織造更為複雜。在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有菱紋錦、對鳥菱紋錦、朱羅、紋羅繡花絲綿袍、繡羅香囊等綺羅製品。紗是一種平紋絲織品,由單經單緯交織,形成方孔的表面,顯得非常輕薄。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一件素紗縠衣。這件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的縠衣,只重49克,不到一兩重。真可謂古人所云的 輕薄如空 、 舉之若無 ,為世界紡織工藝所罕見。絹和縑都是平織的,但縑比絹更為精細。絹的經線和緯線的密度大致是相等的,而縑是經線密於緯線。漢代 織成錦 在製作上和一般錦綾不同、通經繼緯與唐宋時期的緙絲相像。近幾年來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出土的漢代 織成山石樹木錦 殘片,即通經斷緯,是珍貴的漢代織成錦實物。另外,在新疆樓蘭、民豐、吐魯番等地也曾發現過大批漢代絲織物,有 龍紋 、 雲氣紋 、 菱紋 、 鳥獸葡萄紋 等花紋錦、綺,還有許多文字紋,如韓仁繡、萬世如意、延年宜壽、大宜子孫等。其圖案設計的用色,可多至四、五色,甚至可以有三、四種顏色不受經條的限制而遍地出現。舉世聞名的 韓仁錦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織品。

工藝過程

各類絲織物的生產過程不盡相同,大體分生織和熟織。生織:經緯絲不經練染先製成織物,坯綢再經練染製成成品。這種生產方式工藝過程短、成本低,是絲織生產中的主要方式。熟織:經緯絲在織造之前先經練染,坯綢不需再行練染即為成品。這種方式多用於高級絲織物的生產。比較有代表性的絲織生產工藝過程如下。

① 無拈經緯絲生織工藝流程:

② 加拈經緯絲生織工藝流程:

③ 熟織工藝流程:

④ 起絨絲織物的生產工藝流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