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長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鮮長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朝鮮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朝鮮語稱卜。演奏時將鼓橫掛胸前,

或放在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執竹片敲擊。朝鮮長鼓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

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長鼓多用在舞蹈中,由舞者邊舞邊擊,

亦可在合奏中或伴奏中作為節奏樂器使用,深受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流行於遼寧、

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最。

歷史

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歷史曾流行於中原地區。朝鮮族民間樂器。

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

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我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

當時雖未有長鼓之名,但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中

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

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

隋唐時期,我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當時雖未有長鼓之名,

但實際已用於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

到了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

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近百餘年來,杖鼓在我國中原逐漸消聲匿跡,而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遂改名為長鼓。

長鼓作為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裡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

長鼓手常常隨着眾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着長鼓,故在起舞時側重於擊鼓的形體動作,

逐步創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稱為「長鼓演戲」。後經歷代藝人創造豐富,

長鼓舞便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每逢佳節之日,

民間常出現跳長鼓舞者,深受群眾歡迎。延邊歌舞團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將長鼓舞搬上舞台,

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

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結構

鼓身圓形,木製,蒙皮,中間細實,兩端粗空,可發兩種不同的音色。

鼓身用一段椿木,呈圓筒形,樺木或楊木多塊木料拼合,也可掏空或旋制而成。全長56厘米~70厘米,

兩端鼓腔粗而中空,中間鼓腰細而實心,呈兩個倒接的腳杯狀。左端鼓腔長18厘米~22厘米、

鼓口直徑24厘米~26厘米,右端鼓腔長16厘米~20厘米、鼓口直徑22厘米~24厘米,

中間鼓腰直徑10厘米~12厘米,從而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共鳴腔。鼓身外表塗以紅漆,繪有描金花紋圖案。

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左端鼓腔稍大,多蒙一塊較厚的牛皮、馬皮、驢皮或豬皮,

以使其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右端鼓腔略小,多蒙一塊較薄的鹿皮、羊皮或狗皮,以使其發出清脆、

明亮的高音。用繩索繃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緊度,因而每個長鼓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色,粗端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

細端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還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皮面縫在兩個直徑41厘米~48厘米的圓鐵圈上,

分別蓋於兩端鼓口,鐵圈四周各置八個鐵鈎,拴以皮條或鼓繩,相鄰兩繩間穿以可活動的皮套,又稱浮轉,

左右移動皮套可調節鼓皮張力。鼓身外塗紅漆。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

左右兩端分別稱為手鼓面、棰鼓面,都無固定音高,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

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將其調成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

鼓棰用竹條或細竹製作,棰長40厘米。

古代的長鼓,用獐皮做左邊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邊的薄鼓皮,鼓筒採用木材或多層紙、薄鐵等材料製成。

長鼓有沙市6個銅製的龍頭形鈎子,鈎住鬆緊繩。鬆緊繩用三股真絲線製成,每隻鼓上裝有8全套袖,即用來調整鼓繩的皮套。

演奏方式==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鐵圈,其餘四指可單指

敲擊或一起拍擊手鼓面,右手執鼓棰敲擊棰鼓面。經過人們不斷地發掘、整理,演奏技藝極為豐富。

手鼓面奏法。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悶鼓點等四種,棰鼓面。右手奏法有單鼓點、

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敲擊的節奏變化有四十多種。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獨唱、舞蹈伴奏。

演奏長鼓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

如朝鮮族著名的《長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於木架上,

擺在演奏者面前專作為樂器演奏,為聲樂伴奏(如伽倻琴彈唱)或參加器樂合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

音色分外清麗鮮明。它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

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表演地位

杖鼓在朝鮮族民間是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與筒簫、細篳篥等朝鮮族民間樂器齊奏或合奏時,均為領奏樂器。

故民諺中有「第一是有名的鼓手,第二才是有名的歌手。」可見杖鼓在民間樂隊中地位的重要了。

當人們看到朝鮮族姑娘將一種較小的杖鼓橫掛腹前邊擊邊舞時,這種表演形式就是著名的朝鮮

族《長鼓舞》。杖鼓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鏗鏘的鼓聲伴着矯健的舞姿,十分動人。

將一種稍大的杖鼓置於木架上,參加器樂合奏或為聲如獨唱、伽耶琴彈唱、舞蹈伴奏,

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杖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差交錯,

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有時猶如珠落玉盤,叮咚作響,

有時宛如水動荷葉,令人讚嘆不已,它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

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長期以來努力發展杖鼓藝術,

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節日或勞動之餘,人們歡快地敲起杖鼓,

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抒發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我國東北朝鮮族聚居的地方,長鼓在朝鮮族音樂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長鼓的右邊用一根飾彩穗的竹條敲,

左邊用手,右邊聲高左邊聲低,能敲擊出豐富多彩的節奏,著名的朝鮮族長鼓,在全世界聞名,

藝術水平相當高,真正代表了能歌善舞的朝鮮民族的藝術特色。[1]

參考資料

  1. 朝鮮長鼓,搜狗,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