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陽溝遊記 (50)(趙呆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陽溝遊記 (50)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朝陽溝遊記 (50)》中國當代作家趙呆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朝陽溝遊記 (50)

誰若知道我的底細,聽說我要專門到朝陽溝遊玩,肯定會帶幾分嘲笑甚至鄙夷的。由於我的老家在登封大冶西施村,距離朝陽溝只有三四公里的距離,中間僅隔了一道長溝。

小時候,跟着羊群拾羊屎蛋,跟着光棍漢看露天電影,印象中都曾到過朝陽溝。後來到縣城上高中,幾次從大冶鎮子上坐車,也都走朝陽溝村邊路過。

但是,可能是「燈下黑」緣故,至今想來,竟對朝陽溝一點特殊的記憶都沒有,特別是看着一樣樣關於它的文字,更讓我這個本鄉本土的人有些慚愧。

當驅車到達朝陽溝村口時,一個近幾年才建的青石牌坊臨路矗立着,兩邊石柱上的對聯雖平仄極為不合,但意思明白曉暢。上聯是:昔日曹家灣;下聯是:今天朝陽溝。

這副對聯不僅直接了當地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而且更道出了這個地方的神奇。別小看這巴掌大的山窩窩,在中國戲曲史上,特別是豫劇史上,竟一古一今產生了兩部經典大戲,且都是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

它的原名曹家灣,我們當地人又都叫它曹村,曲劇《卷席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主人公小蒼娃兒有一句著名唱詞:「我家住登封小縣,離城二十五里曹家灣。」說的正是此地。

它的今名朝陽溝,眾所周知,又是從現代豫劇的扛鼎之作《朝陽溝》而來。《朝陽溝》是著名劇作家楊蘭春1958年在此地蹲點,並依當時曹村人抗旱澆麥的生產生活創作出來的。1976年,曹村的幹部和群眾聯名上報公社,要求把曹村大隊改名為朝陽溝大隊,並得到了批覆,從此,朝陽溝的名字就很快叫響,1974年於本村建成的水庫也更名為「朝陽溝水庫」,1976年修建的由此到開封杞縣的762窄軌鐵路,也起名為「朝杞鐵路」,其中的「朝」字,就是朝陽溝。

過了石牌坊不遠,村邊電線杆上有個去「朝陽寺」的指示牌,按照指向,驅車沿着順溝的水泥路一路上行,可除了兩邊村民的各式房舍,竟沒有看到古寺模樣的建築,一直到「朝陽溝水庫」的大壩橫在眼前,才只好下車尋看。

朝陽溝水庫位於朝陽溝村的上游位置,可水庫所在的溝也並不叫朝陽溝,而是古書上說的「平洛溪」河道,酈道元《水經注》云:「水發玉女台下平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也。又東南流注於潁。」按現在的行政區位描述,平洛溪即從登封市唐莊鄉的嵩山九龍潭發源,先流入紙坊水庫,再向東南流經盧店鎮,又吸納二郎溝水等支流,後入大冶鎮的朝陽溝水庫,向下幾里折西到因武則天當年宴請群臣而聞名天下的石淙河,最後匯入告成鎮境內的潁河。看徐霞客的《游嵩山日記》,他老人家從新密過來,夜宿登封景店後,第天應是沿着平洛溪東岸而到石淙的。

朝陽溝水庫依平洛溪兩邊的丘陵夾溝最窄處築壩而成,東邊的山丘俗稱花椒嶺,西邊的山丘俗稱盧店嶺。該水庫是由當時的大冶公社為解決下游的農田灌溉和村民吃水,而發動全公社民工修建的,從1973年11月開工,歷時一年建成。可現在看來,這水庫的修建大大影響了下游石淙河的水位,特別是下游煤礦開採,又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如今的石淙河除灰頭土臉之外,再難聽到河水的「淙淙」之聲。

站在朝陽溝水庫大壩上北望,庫水少得可憐,臨壩處已露出庫底,並野生了一大片蘆葦,冬日暖陽下,頂着白白的蘆花,頗有幾分文藝范兒。水庫北端,因鄭州至登封的旅遊快速路通過,飛架了一座鋼構斜拉的廂式特大橋,遠山近水相襯着,為水庫增加了不少姿色。

朝陽寺呢?問在壩邊曬暖的幾位老人,他們極為熱情的指路,說有兩種方案可選,一是照原路返回,還到「朝陽寺」指示牌那裡,順着所指方向的一個小小村巷往北坡上走,500米左右即到;二是由大壩東邊順水泥路仍往上行,直到山頂,過了銀環亭,再一路順坡南下,半腰處是楊蘭春墓,再往下就又到了村口的「朝陽寺」指示牌處。

本次遊玩最主要還是衝着楊蘭春墓來的,自然選了後者。

[1]

作者簡介

趙呆子,筆名海鷗。曾經從事過15年新聞宣傳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