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卞之琳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小時候我總愛看夏日的晴空,

把它當作是一幅自然的地點:

藍的一片是大洋,白雲一朵朵

大的是洲,小的是島嶼在海中;

大陸上顏色深的是山嶺山叢,

許多孔隙裂縫是冷落的江湖,

還有港灣像是望風帆的歸途,

等它們報告發現新土的成功。


如今,正像是老話的蒼海桑田,

滿懷的花草換得了一把荒煙,

就是此刻我也得像一隻迷羊

輾轉在灰沙里,幸虧還有蔚藍,

還有仿佛的雲峰浮在縹渺間,

倒可以抬頭望望這一個仙鄉。

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出生於江蘇省海門市,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

他曾是徐志摩胡適的學生,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其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詩意大多偏於晦澀深曲,耐人尋味,詩《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在北京去世。[2]

卞之琳的主要作品有:詩集《三秋草》(1933)、《魚目集》(1935)、《數行集》(收入《漢園集》1936)、《慰勞信集》(1940)、《十年詩草》(1942)、《雕蟲紀曆1930-1958》(1979)等。[3]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社主編、詩人高洪波說:「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4]

卞之琳的詩歌是披沙揀金式的,拙於言語,但有耐心和耐力,寫得持久,不以數量取勝。他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詩作錚錚然有金玉之聲。卞之琳長於內心思考,短於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絕對不是公眾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眾人物,就像孫犁,是遠距離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卻是文化和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公眾人物。其詩,表現了人生深層次的痛苦、孤獨、命運和思索,博採中西各家之所長,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挖掘,沉着、大氣、精光內蘊同時也靜氣內斂,並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九葉詩人等詩作者。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