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是當代詩詞大家、外交家厲聲教於1976年所作的哀悼周恩來總理的一闕詞,為悼念周總理詩詞中的經典之作。該詞僅用寥寥數筆即勾勒出周恩來波瀾壯闊的一生,既表達了作者對周總理的敬仰、愛戴與深切懷念之情,又對周總理的一生是一個上升到藝術高度的理性的概括。

作者簡介

厲聲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貫浙江杭州,生於南京,長於上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詩詞家。1956年進入外交部工作,代表新中國參與了中緬、中印、中朝、中蘇等邊界談判及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等重大國際談判,被公認為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邊界與海洋事務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點名肯定與兩次接見。有「詩人外交家」之稱的厲聲教被譽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其中《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浣溪沙·甲戌年夏夢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觀潮有感》、《採桑子·西湖四詠》等被公認為當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作為當代國學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跡被編入《中國當代詩壇選藏》、《靜安文史》、《杭州黨史》等典藏文獻及大、中、小學教材中,並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鳳凰網評價其為「當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於一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厲聲教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厲麟似的長子,清代詩壇泰斗厲鶚的七世孫。

作品原文

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 武侯①星隕,江山依舊,千秋寂寞聖賢。投筆嵐山②,運籌黃埔③,一生戎馬多艱。道義一肩擔,保國祚④早定,天下⑤長安⑥。日月經天,大鸞翔宇御浩然。 舟楫⑦不避狂瀾,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堅。八陣圖殘,三分夢碎,諍諫無補空談。長淚滿青衫⑧,嘆午門驚變⑨,雨覆雲翻。遺愛⑩猶存,躬耕人去空園田。

作品注釋

①武侯:指周恩來。 ②嵐山:周恩來留學日本曾賦詩明志之地。 ③黃埔:指黃埔軍校。周恩來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 ④國祚:原意為國運,這裡指新中國。點出周恩來作為開國元勛的功績。 ⑤天下:指新中國。 ⑥長安:長治久安。肯定了周恩來建設新中國的功績。 ⑦舟楫:指周恩來。周恩來總理恰如船與槳,保護革命戰友渡過「文化大革命」的驚濤駭浪。 ⑧青衫:唐代低級官員的服飾。作者以青衫自喻。 ⑨午門驚變:指悼念周恩來,聲討「四人幫」的四五運動。 ⑩遺愛:指留於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與貢獻等。 [1]

作品賞析

這闕哀悼周恩來總理的詞作是著名外交家、文史學家、詩詞大家厲聲教於1976年所作,為悼念周恩來總理詩詞中的經典之作。作者曾獲得周恩來的賞識與肯定,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走上外交戰線,並自始至終追隨周恩來總理。作者出身杭州厲氏家族,與周恩來家是世交,兩家還有親戚關係。故作者對周恩來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獨到的理解。 詞的上半闕,第一句主要以千古賢相諸葛亮喻指周恩來。諸葛亮因功勳卓著被諡為「忠武侯」,詩詞中多有以「武侯」稱之。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後人千秋扼腕,作者用以比喻周總理的病逝,抒發了對總理的無限敬仰和對其逝世的巨大哀痛。作者非常貼切地用典寫實,用「千秋寂寞聖賢」一句,點出古往今來,那些少數堅持真理的人(即聖賢)之不易。在那個特殊時期,這是作者對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其一生堅持真理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第二句,實寫周恩來投筆從戎,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周恩來早年留學日本,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他曾游嵐山並賦詩明志,表達了對真理的追求和充滿人性光輝的浪漫情懷,至今尚有嵐山詩碑留存。嵐山賦詩是周恩來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作者很好地予以把握,並接着用「運籌黃埔」四個字,把周恩來在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期間的這段經歷進行了凝練的概括。 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對周恩來作為開國元勛的功績進行的高度讚譽。其中,大鸞為周恩來兒時乳名,翔宇為其字,二者相連,又恰成為鸞鳳飛翔宇宙之意,作者將此巧妙結合,象徵着周恩來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上半闕末尾,以大鸞翔宇御浩然一句,把周恩來比喻為乘着浩然正氣飛翔於宇宙間的鸞鳳。 詞的下半闕,主要是描述了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雖自身處境艱難,卻仍苦撐危局,保護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的領導骨幹和民主人士等,全力維護國家正常工作運轉,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那段往事。在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對總理的無限懷念之情。杜甫詩云,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作者在下半闕中再次用以借喻周恩來總理,但卻是「八陣圖殘,三分夢碎」,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周恩來總理在文革期間盡力撥亂反正,但卻難以力挽狂瀾,甚至本人都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受到衝擊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無奈嘆息。另外「圖殘」與「夢碎」的意象,也是虛寫周恩來總理逝世,因其太過令人震驚和心痛,以至於作者不忍直書紙上,只能以圖殘夢碎譬喻之。 下半闕最後兩句,實寫周恩來總理逝世以後的情景。長淚滿青衫一句, 白居易詩云,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是唐代低級官員的服飾。作者亦以青衫自喻,自謙官職卑微,也暗示自己雖官位不高,但仍然感念周總理的知遇之恩,不顧自身安危寫下悼念詩詞。由此可見作者之氣節。此外,活用白詩青衫淚濕之典故,既有自傷身世之同感,因文革動亂不僅讓偉人們遭受磨難,何嘗不是也讓作者的青春、理想和前途飽受摧殘;又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暗含其中,是簡約詞句,卻有豐富內涵。

最後一句,借用諸葛亮出師表一文中躬耕於南畝的意象與典故,以比喻謙遜的周恩來總理,又借用陶淵明曾作《歸田園居》一詩的典故和意象,用「躬耕人去空園田」一句,表達出作者對於為國為民操勞一生,鞠躬盡瘁的周恩來總理去世後,內心無限悲痛惋惜的心情。那辛勤耕作的人走了,只剩下空蕩蕩的園田,誰來耕種?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的周總理走了,我們該怎麼辦?這種哀思,實際上也真實反映了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以及作者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 [2]

整闕詞哀而不傷,虛與實,放與收,意象與用典,抒情與敘事均結合巧妙,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周恩來總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個別處似乎虛多實少,典故較多,實則是作者用語謹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個年代,已屬驚人之語,足見作者對於周恩來總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對其個人安危的顧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