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關小龍蝦的幾種打開方式(姜建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關小龍蝦的幾種打開方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有關小龍蝦的幾種打開方式》中國當代作家姜建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有關小龍蝦的幾種打開方式

此刻,正值酉時,夕陽開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徐遁入山林。在臨街的小餐館裡,我們一行七八人,自由散漫地歪坐着,了無芥蒂地閒侃着。陪着我們的,是一滿桌香辣四溢的美食,其中一味,是小龍蝦

而陪着我的,有長者,有美人,還有殺氣騰騰的高度白酒

長者正可聆教,美人恰宜添香,只是這酒,我難免是要又一次地畏而遠之。雖然他們屢屢勸導我,甚至獻上這樣一個說法——沒有在酒席上喝醉過的,不足以談人生,但我依然不願意與之親近。退而求其次,此刻我願意親近的,或許是那一盤紅通通香噴噴吃起來一準令人汗津津的小龍蝦,儘管我還談不上愛吃它。

我肯定不是吃貨。我瘦弱的身體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一點早已是有目共睹,毋庸贅言。但此時我選擇了雙手齊上,左撕右扯,狼吞虎咽,嘖嘖有聲。我揮動油膩的手擋住了誰敬的酒,突然開腔:要不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或許我可以算作半個「有故事的人」,在今天的故事裡,幾隻潛伏許久的小龍蝦將露出水面。

距今大約三十年前,而今夏季夜宵市場上火爆的小龍蝦,其實是蟄伏在農家稻田裡,令人心裡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的一大害蟲。

小龍蝦是貨真價實的舶來品,更科學的定義,應該叫外來入侵物種。其正式名稱,叫做「克氏原螯蝦」,原產地在北美。一般認為,這一物種,在距今百年前由美國引入日本,而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夕,經日本而傳入我國江南水鄉地區。所以有人說,小龍蝦其實是日本鬼子投放在中國的生化武器,但誰能料到,中國人民居然武裝到了牙齒。

小龍蝦以江南水鄉為基地,然後溯江逆流而上,闖入我的家鄉江漢平原,作為一種陌生的物種,潛藏在曲曲折折的河流溝壑里,長期以來不大為人知曉。大約等到後來它在故鄉農田裡泛濫成災時,我才猛然意識到,也許我正是釋放這種害蟲的主犯之一。

我清醒地記得,自五六歲開始跟着父母在田間壟上幹活,在深坑淤泥里爬滾,見慣了泥鰍黃鱔,無懼於水蛇螞蟥,卻絲毫不知道還有小龍蝦這貨的存在。那時候,一到春去夏來,稻田旁邊的水渠,就是男孩子們鍾愛的地方,我們會用竹簍魚罩絲網等工具,在裡面一遍遍地捕撈。除了泥鰍黃鱔,其他諸如適合紅燒的鯽魚與鯿魚,適合油炸的白條刺鰍,適合燉湯的黃顙與鲶魚,都是我們眼紅心熱的對象。在那個尚未擺脫貧窮二字的八十年代,能吃上葷菜,就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我從未捕撈到小龍蝦。

我是在離村十幾里外的地方,與小龍蝦猝然相遇的。

我和我侄子輩的小夥伴大寶,結束了暑假裡在外走親戚的生活,一同結伴回去。我們在凹凸不平的鄉村土路上百無聊賴地走着,一邊看着好容易偏斜的日頭依然發出毒辣的光亮,一邊感受着炙熱的路面有熱氣升騰而上。突然,大寶指着數百米開外的一團濃郁的綠蔭說:「要不,我們去那裡歇歇……」

我知道的,那是一處茂密的樹林,占地有好幾十畝,緊挨着一大片河塘,原本是鄉鎮農科所搞實驗的地方,後來因政策原因而荒廢了,多年來無人認領也無人問津。它有一個怪異的名字,喚作野豬林。為什麼這樣叫呢?估計從前真的有野豬出沒。

所以我的反應是,果斷地一口拒絕。然而大寶斜着眼看着我說:「哪有什麼野豬?我只聽說裡面有蜂蜜……」

他的話許是刺激了我。於是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一溜煙地跑過去,在一大片近乎野生的林子裡撒歡,驚飛了無數隻鳥,嚇跑了很多條蛇,蜂蜜沒摘到,還差一點被馬蜂給蜇了。在我們驚惶未定的躲避過程中,在一條淺淺而又曲折的溪流旁,小龍蝦隆重登場。那時它可能是從洞穴中爬出來透氣,也可能是定時性巡山。反正它揮舞着兩隻碩大的前螯來開路,蜷曲的尾部在鋪滿落葉與青草的地面軋過,完全是顧盼自雄我自為王的范兒,直到遇見了我們。

它並不是來擋住去路的。一剎那間,它停了下來,我們也停了下來,並且還蹲了下來。估計在它看來,站着的我們許是什麼奇怪的樹木,然而蹲下來的我們,絕對是從未見過的會動的某種龐然大物。我們轉動着好奇的眼珠,它應該也努力前伸着鐵盔一般的頭顱上的兩顆小眼珠。

然後它落荒而逃。那突然爆發的驚人的後退速度着實把我們嚇了一跳,也激發了我們的鬥志。

它躲進了淺水中的洞中。我們伸出那摸過泥鰍黃鱔甚至是蛇的手往洞裡掏。自然,毫無經驗的我們被蜇了。我們不僅沒有知難而退,反而是誓不罷休。最後是,從大半隻胳膊深的洞穴里,掏出來一隻,又一隻。而順着這條溪流,又陸續發現許多的洞穴,自然掏出了許多隻。

我們大概是一網打盡,我們宣告大獲全勝。

我們脫下長褲,繫緊褲管,將龍蝦裝入裡面。裝不夠時,又摘來荷葉包裹。我們極度興奮地跑回家,向大人們展示我們的意外收穫。大人們也沒怎麼見過,反正確定是蝦,然後決定與左鄰右舍一起分享。各家的做法各不相同,有一整個放在灶里火烤的,有直接下鍋油炸的,有揪下蝦尾肉清炒的,然後次日大家的反應一致:難吃!還有人因此而拉肚子……

難吃而又沒有經濟價值,並且還惹得爹娘的責備,我們將憤懣發泄在剩餘的蝦身上,徑直扔進河塘里,讓它們餵魚去。然而半年的功夫,村裡的人發現,河塘之間築起的堤壩多了些裂縫,魚跑了不少;田埂壟頭更是有了許多的窟窿,高處稻田蓄的水因此而流走了;溝渠里有死去的泥鰍黃鱔飄起,身上有遭虐殺的痕跡……這一切,都是龍蝦幹的好事!

後來,大人們自發地開始了捕殺行動,特別是在聽到縣水廠在收購小龍蝦的消息後。沒多久,小龍蝦幾乎就絕跡了。直到現在,老家農村里對早已美味傳天下的小龍蝦,依然愛不起來。

至今我坐車回家,都要在野豬林這一塊下車。只是這裡早沒有什麼樹林了,一條筆直的省級公路打這穿過,也從老家門前經過,直通幾里外的長江!

等我開始將小龍蝦定義為美食之際,我已到了上大學的年紀。而所謂時代,也被喚作成了新世紀。

那時,餐飲界開始漸漸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叫做:「中國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潛江之所以以小龍蝦出名,那是因為油燜大蝦這種老少皆宜的吃法,正是潛江人的發明。

潛江緊鄰敝縣,二自古以來,天沔潛如今省直轄的三地,和我老家一樣,一直歸荊州管轄。所以讀大學時,遇到這些地方的同學,我都稱之為老鄉。記得剛讀大學那會,我們一改中學時代以來長期吃學校食堂的習慣,專門選擇在校外小餐館用飯。我們通常以寢室為單位,一行四五人呼嘯着出校門,在校園周圍各色餐館裡穿梭與找尋美味。那時的飯菜價還很便宜,素菜大概兩三元,葷菜不過五元,而火鍋,基本上都是二十元。然而我所屬的這個小圈子,基本上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就餐時極少點火鍋。我們覺得冬天裡適合吃火鍋,我們覺得有了高興的事兒適合吃火鍋,還有我們以為,火鍋是用來請客的。

而小龍蝦這道更加稀罕的菜,自然不會出現在學生常用菜譜了。但就在某一天,它們出現在餐館的魚缸里。它們在幾乎無水的魚缸里顯得很躁動,不停地爬來爬去,那碩大的前螯,在玻璃上撞得叮噹直響,然後這聲音成功吸引了我一位同學的注意力,而他,正好出生在潛江。

[1]

作者簡介

姜建發,八零後,荊州人,現居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