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些人(張曉風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些人》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有些人,他們的姓氏我已遺忘,他們的臉卻恆常浮着——像晴空,在整個雨季中我們不見它,卻清晰地記得它。

那一年,我讀小學二年級,有一個女老師——我連她的臉都記不起來了,但好像覺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個小學生心目中的老師不美呢?)也恍惚記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鮮麗的藍。她教過我們些什麼,我完全沒有印象,但永遠記得某個下午的作文課,一位同學舉手問她「挖」字該怎麼寫,她想了一下,說:「這個字我不會寫,你們誰會?」

我興奮地站起來,跑到黑板前寫下了那個字。

那天,放學的時候,當同學們齊聲向她說:「再見」的時候,她向全班同學說:「我真高興,我今天多學會了一個字,我要謝謝這位同學。」

我立刻快樂得有如脅下生翅一般一一我生平似乎再沒有出現那麼自豪的時刻。

那以後,我遇見無數學者,他們尊嚴而高貴,似乎無所不知。但他們教給我的,遠不及那個女老師為多。她的謙遜,她對人不吝惜的稱讚,使我忽然間長大了。

如果她不會寫「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個小女孩心中寶貴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們的營地嗎?」

「能。」那個胖女人說。

「我已經把錢給你了,可是如果你們不送,」我不放心地說,「我們又有什麼證據呢?」

「啊!」她驚叫了一聲,眼睛睜得圓突突,仿佛聽見一件聳人聽聞的罪案,「做這種事,我們是不敢的。」

她說「不敢」兩字的時候,那種敬畏的神情使我肅然,她所敬畏的是什麼呢?是尊貴古老的賣米行業?還是「舉頭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臉,十年後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認,但我每遇見那無所不為的人,就會想起她——為什麼其他的人竟無所畏懼呢!

有一個夏天,中午,我從街上回來,紅磚人行道燙得人鞋底都要燒起來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人疲軟地靠在一堵牆上,她的眼睛閉着,黎黑的臉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麼?

他也許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許很憂傷,需要一兩句鼓勵的話,但滿街的人潮流動,美麗的皮鞋行過美麗的人行道,但沒有人佇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會兒,想去扶他,但我閨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顧忌,如果他是瘋子,如果他的行動冒犯我——於是我扼殺了我的同情,讓自己和別人一樣地漠然離去。

那個人是誰?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暈中想必也沒有看到我,我們只不過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卻盤據了我的心,他的無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長久的自責里。

上蒼曾讓我們相遇於同一條街,為什麼我不能獻出一點手足之情,為什麼我有權漠視他的痛苦?我何以懷着那麼可恥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願再遇見他一次,但誰又知道他在哪裡呢?

我們並非永遠都有行善的機會——如果我們一度錯過。

那陌生人的臉於我是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

對於代數中的行列式,我是一點也記不清了。倒是記得那細瘦矮小貌不驚人的代數老師。

那年七月,當我們趕到聯考考場的時候,只覺整個人生都搖晃起來,無憂的歲月至此便渺茫了,誰能預測自己在考場後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數老師也在那裡,他那蒼白而沒有表情的臉竟會奔波過兩個城市而在考場上出現,是頗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揀了一塊碎石子,為特別愚魯的我講起行列式來。我焦急地聽着,似乎從來未曾那麼心領神會過。泥土的大地可以成為那麼美好的紙張,尖銳的利石可以成為那麼流麗的彩筆——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書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謂「君子謀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沒有考,而那以後,我再沒有碰過代數書,我的最後一節代數課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個的中學教育也是在那無牆無頂的課室里結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義有多美。

代數老師姓什麼?我竟不記得了,我能記得國文老師所填的許多小詞,卻記不住代數老師的名字,心裡總有點內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應該不甚困難,但總覺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許多我記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價值嗎?[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