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吳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吳大學 |
中文名:東吳大學 外文名:Soochow University 簡 稱:東吳 創辦時間:1900年(1951年在台復校) 地 址:11102 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類 別:私立大學 類 型:綜合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 主要院系:商學院、法學院、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 、外國語文學院等姊妹學校:蘇州大學 |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SCU)於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蘇州創辦,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在台灣省復校,也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歷史悠久,被視為省內最佳的私立大學之一,與位於江蘇的蘇州大學同宗同源,並互為姊妹學校。學校現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台北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1951年,東吳旅台同學會首議在台復校,先設東吳補習學校於台北市漢口街,三年後奉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核准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設有法律、經濟、會計、政治、外文等學系;1956年於外雙溪現址擴建校舍,續增設學系;1961年全校遷入外雙溪校區,再越八年而恢復大學建制。 1972年台北市城中校區第一大樓竣工,自此學校即擁有兩個校區;發展迄今已有二十二學系、二十一個碩士班及六個博士班,學生總數約一萬三千人。 [1]
秉持中、西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精神,東吳大學致力發展成一所精緻、有特色、具前瞻性的優質教育綜合性大學,培育兼備專業與通識,富創意及執行力之社會中堅人才;學校地靈人傑,內涵精緻,洵為深具特色而完整之綜合大學。
2016年倡議成立「優久大學聯盟」,其成員包括銘傳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12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學。[1]
目錄
辦學歷史
淵源
東吳大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監理會在蘇州和上海開辦的幾所學校。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會(監理會於1939年與美以美會合併改名為衛理公會)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院,1879年遷至天賜莊,並改名博習書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後併入上海中西書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創辦)。
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年輕人學習西方知識的熱情。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D.L.Anderson)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
創辦
1899年,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當時成立文理,醫和神學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01年6月2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稱註冊。
1901年3月,宮巷中西書院遷入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東吳大學堂正式開學,成為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開辦之初,只設中學班,學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開始招收12名大學生。該校西學課程大體仿效美國大學,國學則自作安排,分設有文理,醫和神學三科和附中數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和湖州)。
發展
1907年東吳大學首次授予畢業生學士學位(中國第一個文學士學位(沈伯甫))。
1908年東吳大學在美國田納西州註冊名稱改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東吳大學頒授三個醫學士學位,後未繼續(1912年醫科撤銷)。
1910年東吳大學增設神學科。
1911年3月,孫樂文去世,校董會選舉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書院的校長葛賚恩(J.W.Cline)為東吳大學的新校長。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書院與東吳大學合併組成了東吳大學的文理科。當時大學生人數為50名左右。
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神學科撤銷)。
1915年東吳大學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規定學生需在大學文理科學習兩年後才能投考。頒授第一個理學士學位。
1917年東吳大學頒授中國第一個碩士學位(徐景韓)。
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律學院。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一個法學碩士學位(金蘭孫)。
1929年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1951年東吳大學(蘇州)旅台同學會推動在台復校,但因為法令限制,先設立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暫以台北市漢口街為校址。
1954年7月,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間擁有私立大學建制的學院,也是第一個設立會計系的大學。
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由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1958年3月開始遷入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之新校址。
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
1969年奉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隨後逐步增設各學系與學院。
2000年東吳大學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年。
2004年由前台灣行政管理機構副負責人劉兆玄接任校長,即展開多項重大校園制度及建設更新,將東吳明確定位為「一流的教學大學」,連續2年獲得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教學卓越計劃2億多新台幣,為公私立排名第一。也獲得政治系校友、富蘭克林證券總裁劉吉人捐贈1億元作為人社院學生雙修商學院之獎學金,這也是東吳在台復校53年來,金額最高的一筆捐款。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及第二教學研究大樓落成,為東吳大學帶來新紀元。
2008年劉兆玄出任台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後,副校長馬君梅暫代校長一職。10月15日黃鎮台教授接任校長。
2010年台灣東吳大學與江蘇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一十周年。
文化傳統
校徽
東吳大學校徽的設計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訓。紅黑二色原是法學院的校徽顏色,反映了當時強調鐵血精神的時代背景,其後紅與黑則成為東吳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詮釋,紅色象徵熱誠,黑色象徵堅毅與包容。 [2]
校訓
東吳大學是先有英文校訓,後才有中文校訓。英文校訓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會議通過楊永清校長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校園環境
東吳大學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台北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3]
視頻
東吳大學 BIG DATA 巨量資料管理學院 招生微電影《好想認識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