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月下獨酌》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月下獨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組詩。共四首。
其中第一首最著名。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月下獨酌其一》寫出了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然後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月下獨酌》[1]
作品出處;月下獨酌(四首)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公元744年
作品原文
《月下獨酌》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注釋譯文
1.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 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
不解飲:不會喝酒
6.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7.將:和。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交歡:一起歡樂。
12.無情游:忘卻世情的交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
期:約會。
邈:遠。
雲漢:銀河,泛指天空。
原文詩意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着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賞析
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複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
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2]
整體賞析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第二首詩通篇議論,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說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論。接着論人。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第三首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游,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着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第四首詩借用典故來寫飲酒的好處。開頭寫詩人借酒澆愁,希望能用酒鎮住憂愁,並以推理的口氣說:「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接着就把飲酒行樂說成是人世生活中最為實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詩人故意貶抑了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表達虛名不如飲酒的觀點。詩人對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態度,這樣寫是為了表示對及時飲酒行樂的肯定。然後,詩人又拿神仙與飲酒相比較,表明飲酒之樂勝於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說明必須樂飲於當代。最後的結論就是:「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話雖這樣說,但只要細細品味詩意,便可以感覺到,詩人從酒中領略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愁苦。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3]。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4]。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