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

內容簡介

「凱雷特用6段話寫出來的故事,比很多作家用600頁寫出來的故事還好!」

蔡康永、蔣方舟、慶山、黃麗群感動推薦

英國大作家薩曼·魯西迪認為他的寫作代表了「下一代人的聲音」

繼《銀河系邊緣的小失常》之後,「以色列書店作品失竊率最高的作家」埃特加 ·凱雷特又一經典故事集。

本書收入34個腦洞大開的超短篇故事。一個男人的漂亮女友到了晚上就會變成一個熱愛足球的粗漢,而這個男人發現自己和這個粗漢相處得很好;一對身體不斷縮小的父母;一個思想會化為形狀的世界;一條悲觀主義的會說話的魚……在這部睿智而諷刺的短篇小說集中,以色列作家凱雷特書寫了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敏銳地勾勒出現代人類生活的境況,帶給你捧腹又深思的閱讀體驗。

· 蔡康永、慶山、蔣方舟、黃麗群感動推薦

· 阿摩司•奧茲、薩曼•魯西迪、揚•馬特爾、喬治·桑德斯、金英夏一致稱讚

· 獲法國藝術暨文學騎士勳章、以色列文壇「總理獎」、以色列出版協會白金獎

· 擠下諾貝爾得主愛麗絲·門羅,進入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大獎決選

· 擔任有「小諾貝爾文學獎」美名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評審

· 跨界奇才,小說改編並編劇的電影《割腕者的天堂》入圍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執導電影《藍色果凍海》獲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國際影評人周最佳編劇

名家評論

凱雷特是一個天才!

——《紐約時報》

只有一件事凱雷特做不到:寫一個無聊的故事。

——《衛報》

埃特加·凱雷特,以色列作家。在這個國度,書能夠賣出8萬本着實不易。他說:寫作不能阻止戰爭,但它使陌生人之間獲得一種有憫惜的溝通。我讀了你所寫的,你讀了我所寫的,我們會知曉彼此。

——慶山(安妮寶貝

他的刻薄勁兒有點像伍迪·艾倫,但因為身處社會環境的複雜,比伍迪·艾倫更苦澀有趣。

——蔣方舟

再讓他說個故事好不好?好,當然好。這些想法肆無忌憚,垂墜飽滿,精緻得像紅寶石雕刻的石榴子,每一次落下都鏗鏘敲響銀盤,有些還會多彈幾下。魔幻寫實是我們熟悉的把戲,而凱磊耍得憂心忡忡又天真無邪,耍得精準又撩亂,你完全被迷惑以為那些真的是柔軟甜蜜的石榴子,鬼迷心竅咬下去才發現一顆一顆都是穿越思想縫隙的子彈。

——黃麗群(中國台灣作家,《海邊的房間》作者)

埃特加·凱雷特的短篇小說兇猛、有趣,充滿能量和洞見,同時常常深刻、悲傷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奧茲(以色列作家,《愛與黑暗的故事》作者)

一個睿智的作家……和我認識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樣。下一代人的聲音。

——薩曼•魯西迪(英國作家,《午夜之子》作者)

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語調卻顯得隨意。這些故事像笑話卻不是笑話。埃特加•凱雷特是個應當被嚴肅看待的作家。

——揚•馬特爾(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他的故事中有愛心、智慧、雄辯和超越,而這些美德在埃特加自己身上就多有所見。我很高興埃特加和他的作品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讓一切都變得更美好了。

——喬治·桑德斯(美國作家,《林肯在中陰界》作者)

在經常發生街道槍戰、響起空襲警報的國家,居然存在這樣一位用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及幽默感武裝的作家,這也許證明了文學的隱藏力量。在如此受到政治及歷史壓迫的社會,他的故事是一份格外珍貴的禮物。

——金英夏(韓國作家)

作者簡介

埃特加•凱雷特

(Etgar Keret)

以色列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作品被譯為42種語言,風靡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他筆下已有50多個故事被改編成電影,數次獲得以色列出版協會白金獎,二度進入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大獎決選,並獲頒以色列地位崇高的總理獎、法國藝術暨文學騎士勳章、英國《猶太季刊》小說獎、全美猶太人圖書獎等。

著有短篇小說集《銀河系邊緣的小失常》《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想成為神的巴士司機》《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以及散文集《美好的七年》等。


方鐵 | 譯者

文學編輯、譯者。譯有埃特加·凱雷特的《銀河系邊緣的小失常》《美好的七年》《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約翰·康諾利的《暗影來襲》,最新譯作為F. S. 菲茨傑拉德的《我願為你而死》。《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獲得2017年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年度作品獎勵。

原文摘錄

更無論如何,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在蒙巴薩的那段時光有三個月的時間,一個人坐着看你,想象一個吻。 他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將平凡的品質發揮到極致。不是逃避、否認或羞於面對,史瑞奇對自己說,這就是我,這就是一切。他不試圖提升或壓抑本質,而是讓本質充盈於自我,自然而然。他發明的都是些平凡的東西,我要強調,那些平常而非傑出的東西,才是人類真正想要的東西。傑出的發明也許適合傑出的人,但世上有多少傑出人物呢?但平常的發明適合所有人。

書評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Shirleysays(來自豆瓣)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583003/


迄今為止,我讀過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凱雷特的三部作品:《美好的七年》、《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和《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第一本是凱雷特的隨筆集,記錄了從兒子出生到父親去世七年間的家事。而後面兩本是他的短篇小說集。

1967年,埃特加·凱雷特出生於以色列的拉馬乾。父母都是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而當凱雷特說,「我在波蘭和德國最成功,在法國也成功。在波蘭甚至比以色列成功」的時候,波蘭裔母親不無驕傲地說:「你根本不是以色列作家,你是流亡的波蘭作家。」

1992年,凱雷特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管道》。1994年,由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消失的基辛格》開始,他的作品受到了廣泛關注。作為青年作家,文學評論家太想在他身上貼標籤了。 可讀過小說才發現,他與享譽世界的以色列文學家阿摩司·奧茲或是大衛·格羅斯曼毫不相干。他不像奧茲那麼努力地寫耶路撒冷的善惡,也不像格羅斯曼那樣寫愛恨寫家國。

那埃特加·凱雷特寫什麼?他寫片段、寫細碎、寫恍然間,寫我們毫不知情的世界之外的世界。他下筆幽默、荒誕,甚至很「喪」。可就像腦力激盪時做的選擇題,在閱讀中,我們會想起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美國的伍迪.艾倫、阿根廷的科塔薩爾,還有一閃而過的斯洛文尼亞作家齊澤克。他們與凱雷特不是相像,而是有某種神秘的氣質關聯。

從1998年起,凱雷特的希伯來語作品被翻譯成英文,風靡世界。埃特加·凱雷特是屬於全世界的。他就是他自己。身材不高,長相還有點「邪惡」。家裡有一位他將「外面打不到車」聽成了「吻我」而「騙」到手的妻子,還有一個問他「為什麼一個父親必須要保護兒子」,讓他正視責任感的兒子。凱特雷家的事,說多了都是傳奇。

可說他長相邪惡,這正是他的短篇小說向外散發的氣質呀!如果你讀不懂他,你也就沒過懂過生活。他的每一個短篇都像在你的生活上鑿洞,直到漏風漏雨,你才恍然大悟:媽的,生活簡直就是個騙局,人人都在撒謊。

凱雷特是我讀過的,最愛寫撒謊的小說家。他的絕大部分故事裡都有個人扯小謊。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里,馬爾克斯笑着講出了謊言夾裹的悲哀。老上校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念想,而開始走上了餘生扯謊的道路,直到謊言窮途陌路。

可凱雷特卻認為,謊言永遠不會消失,他們都在另外一個說謊者不知曉的世界活着。在《謊言之境》里(收錄於《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凱特雷讓從小就撒謊的羅比,由一個洞口穿進由人們的謊言組成的世界。每當人們說出一個謊言,那個世界裡的人就多受一重苦難。害得羅比懺悔道:「真希望當初撒謊時,自己沒說得那麼殘忍。那樣的話,那條狗就能少受一點罪。」

這則短篇至少深藏一個「物質不滅定律」:世界上的任何物質,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和消失。而且,凱特雷還說惡意的謊言比善意的更容易令人相信。所以,他用小說把世界翻轉了一次,讓你見識了它的背面,你不敢承認的善良與醜惡如靈光般閃現。

不過,有的讀者的確嫌棄凱雷特的惜字如金,點到為止的行文習慣。他總像電影裡的長鏡頭一般,將一系列的動作做完就完了,不加解釋不再延展。懶惰的讀者是讀不起他的小說的。大量的留白與無限釋放的想象空間,完全可以說明凱雷特是一個為讀者製造摩擦力的作家,這樣有利於與讀者擦出火花,增加閱讀快感。

依凱雷特自己說的,因為從小口吃,所以無法連貫地說出長句子。每當開口,儘量用最短的句子講最多的事情。所以他寫不了長篇小說。但從另一個角度,他也應該是個內心戲特別多的作家吧。他居然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了《發生故、故障》(收錄於《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全篇都是身臨其境的結巴實驗。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覺得我的電腦壞了、壞了。」

比起伍迪·艾倫的那篇隨筆《梅特林的洗衣單》(收錄於《扯平》),老艾倫從六條短褲、四條內褲一直寫到六雙藍襪子,仿佛就是一個單口相聲演員的「大貫口」表演。艾倫的話嘮與凱雷特的節制正好相反,就像艾倫說:你有病啊?凱雷特說:我有藥。

很明顯,像齊澤克一樣,凱雷特是個不折不扣的高級段子手。他會反覆說一個主人公的故事。你們有沒有困惑過,《無首之男》(收錄於《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里的阿里和《阿里》(《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里的阿里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我相信是的,而且肯定是作者的一個熟人!

凱雷特的每篇小說都可以拍成一集《我愛我家》或者《編輯部的故事》。他的筆下都是你忽略的,卻又栩栩如生的生活。暮然回首,故事中見你我。 雖然在短篇小說《最後一個故事,就這樣啦》里,作家坦然地讓妖怪收回了他的寫作天賦,可這恰好應驗了凱雷特父親說過的一句話:「當你沒什麼失去時,怎麼都是賺。」 老先生經歷了各種人生磨難,卻頑強地活到83歲。他道出的正是以色列人的人生信念,也是凱雷特的小說內核。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