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家寨子的人和事(韓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家寨子的人和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曾家寨子的人和事》中國當代作家韓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曾家寨子的人和事

金秋時節,天空湛藍,桂花飄香。我開上車,準備前往「蓄謀已久」,一直想去卻久未成行的姚渡曾家寨子走一走,看一看,尋思能否在此尋找一些創作靈感,以便儘早完成區作協前不久布置的「以姚渡鎮為主題」。

說來也巧,我正在為尋找創作題材而絞盡腦汁時,我忽然想起,母親在世時曾多次提起:她的大嫂曾慧英(我的舅媽)出自姚渡曾家寨子的一名大家閨秀,而她的父親曾道(字通一)是民國時期的一名大人物。至於其他,母親則語焉不詳。恰好某日晚飯後,我散步來到城廂特色飲食街區「繡川秀里」,偶遇三位前來參加婚禮的表哥。閒談中,他們提及自己已去世多年的母親 ——我的舅媽曾慧英。我把期間所聞拼湊成一段文字,希冀能為此次作業交個差。

1929年的某一天,位於金堂縣姚渡(今青白江區姚渡鎮光明村)曾家寨子內,一名陳姓產婦誕下一名女嬰,卻因產後大出血出現併發症不幸離世。女嬰的父親名為曾道(字通一),是一名具有較深愛國情懷的熱血志士,早年他曾東渡日本,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了同盟會。由於公務纏身,無暇顧及尚在襁褓中的幼女,只有狠心將女兒送養給同族宗親。後來,勤國事秉,公正廉潔的曾老先生官運亨通,一度身居民國政府監察院中央委員、川康監察使的高位。1949年8月病逝於成都。于右任、張群,及熊克武、劉文輝、鄧錫侯、康心如、謝無量等在川軍政要員,社會賢達,親戚故舊等上千人前往悼念。曾先生做官多年,兩袖清風,嚴於律己,生前卻並無積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贈送紅漆棺木一口,黃金一兩,靈柩發往金堂安葬,(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光明村)沿途各縣、鄉,設有路祭,社會各界,家鄉人民,無不惋惜。

前面提到曾通一先生的夫人陳氏因難產離世,留下了一名女嬰,由於曾先生已投身於革命,常年奔波在外,無奈只好忍痛將自己年幼的女兒送與他人。幸運的是,這名女嬰在養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出落得亭亭玉立,乖巧懂事。後來,這名算得上大家閨秀的女子相中了一位相貌堂堂,既有些文化,又誠實本分的後生。這位後生就是我的舅舅王大芝。他當時正在曾家寨子內的一所由孔祥熙創辦,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從山西太谷不遠千里,南遷至此的銘賢學校做義工。再後來,這位叫做曾慧英的女子自然就成了我的舅媽。為舅舅共生育了7個子女,他們恩恩愛愛,互謙互讓,幸福終老。

到了曾家寨子,我孤身一人,在早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的寨子內轉了一圈。這座曾經氣勢恢宏、堅如城郭的寨子,如今已是滿目瘡痍,不忍直視。正欲轉身離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熱情地詢問我是不是曾家的後裔,我向他點了點頭以示正確。並趁機向他表達了想去拜謁曾通一老先生的陵墓,得知我的來意,老人自告奮勇為我帶路。去的路上,老人告訴我:三十年前,正是他和另外三名本村村民,受曾通一先生的後人懇請,將一塊重達一百多公斤的墓碑抬往曾老先生墳墓上安放。

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荊刺密布、雜草叢生、樹木掩映的墳場邊上。興許是時隔已久,老人已記不清曾老先生陵墓的具體位置。沒辦法,我倆只得拔開野草慢慢搜尋。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我們在草叢中耐心細緻的尋找,終於在多座墳塋中辨別出曾老先生的陵墓。並暗自為,這位彼時為實現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付出畢生心血的已逝長者心生敬意。

返回經過曾家寨子大門口,看見有幾名遊客正在拍照,其中一名男士向我們打聽:「是否能夠參觀到曾家寨子展館陳列室?」我不置可否地搖了搖頭。當聽到他們皆是外地口音,我便熱心地為他們做起了義務講解員。在與這位年紀與我相仿,一位儒雅隨和的男士交談中得知:他姓周,來自貴州貴陽,他的奶奶早年從曾家寨子嫁到成都王家塘,他後來因工作關係定居於貴州,這次回成都省親,專門抽時間帶上妻子,和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剛從英國留學歸來,喜歡寫作的女兒來曾家寨子尋根。我也興奮地告訴他:我的奶奶、外婆、舅媽都姓曾,她們都是從曾家寨子嫁出去的。聽罷我的一番話,他們興奮地說:「太巧了!說不定我們若干年前都是一家人,現在也可算得上是親戚啊!」

告別了那位熱心帶路的老人,以及來自貴州前來尋根的一家三口。回去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曾經聲名顯赫的曾家寨子若是和成都大邑的劉氏莊園一樣,當年能夠得到妥善保存,或加以精心打造和廣泛宣傳,那現在又該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又該吸引多少外地遊客前來觀光遊玩?又該為當地增加多少收入呢?[1]

作者簡介

韓 強,筆名心誠則靈,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人,退伍軍人,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