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曹建海

曹建海

曹建海,河北省永年縣人,1967年12月28日生,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2010年12月,與郎咸平戴旭于建嶸郭亦平時寒冰等被30萬網民票選為「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絕大多數網民認可「九大風雲人物」的評選,認可九大風雲人物接近「公共知識分子」的標準。

目錄

人物經歷

1986年、1991年和1998年分別畢業於河北財經學院(今河北經貿大學)企業管理系、中國人民大學投資經濟系 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分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8-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中國城市土地高效利用。1986-1988、1991-1995在河北財經學院任教,2000年8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從事現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投資與市場、工商管理和土地經濟,對汽車產業、民航產業和房地產業有着較多的研究。2000年以來,主持過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軟科學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等數10個,在《The Chinese Economy》、《經濟管理》、《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著有《過度競爭論》、《中國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中國產業前景報告》(主編)、《中國市場前景報告》(主編)、《中國城市管理研究:以杭州市為例》(副主編)、《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製造業發展報告》(副主編)、《國際產業轉移與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研究》(副主編)等專著。

人物評選

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

2010年12月,經30多萬網民自發投票,曹建海被公推為與郎咸平、于建嶸、戴旭、張宏良、郭亦平、孫錫良等人並列的「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2010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他們被廣大網民稱為「中國底層民意的真實代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中國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

2011年12月,由騰迅網新聞頻道一篇《說公知論公知,誰是公知》[1]。 的文章引發了網絡大討論,千萬網民參與。絕大多數網民認為近年公知評選過濫,公知幾乎成了貶義詞。但絕大多數網民認可「九大風雲人物」這次評選,認可包括曹建海在內的九大風雲人物接近「公共知識分子」標準。

人物軼事

樓市

概述

多種事實表明,2009年3月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重複了2007年的上漲走勢,由於歷史難得重現,投機客更為瘋狂,樓市火爆的勢頭正在超越2007年。那麼,歷史還會重演嗎?

為了控制節奏,中國政府必然實行「慢剎車」政策,大規模信貸特別是違規信貸將會受到較大限制,資產市場上漲的局面將會得到控制。

反過來,如果中央政府認為經濟增長沒有實現預期目標,在2009年年初制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上限基礎上進一步放鬆投放,則今年房價的上漲難以遏制,房價將在2010年3-4月掉頭向下。

中國樓市目前再次步入大幅度上漲的狂飆時期。統計顯示,北京6月在售樓盤,近50個樓盤目前售價為其歷史最高,多數樓盤從2009年一季度到6月份的漲幅超過20%。與其同時,土地市場正在迅速升溫,招拍掛市場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開發商拚命去拿地,出現了比2007年更瘋狂的泡沫。

寬鬆信貸催生房價暴漲

在所有的救市政策中,信貸政策無疑是最重要的。本次救市的政策有稅收政策、信貸政策,也有地方政府實施的「購房退個稅」、「住房入戶」等公共政策。但是,真正促成本次樓市短暫回暖的,最重要的仍是信貸政策。

今年以來,新增信貸漲勢迅猛,1-5月份,新增信貸已達到5.83萬億元,預計上半年新增貸款可能超過6.5萬億。種種跡象表明,資金大規模流向房地產市場的證據是非常明顯的,不僅表現為房地產商通過虛張聲勢的銷售引誘更多消費者進入,而且為數眾多的工商業資本和信貸資金通過高息借貸等方式進入房地產業,更重要的是中央銀行和銀監會鼓勵擴大消費信貸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整個房地產業的資金鍊問題。

在寬鬆貨幣政策環境下,為了實現擴大內需「保增長」的目標,央行和銀監會於2009年3月18日聯合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做大做好消費信貸市場。集中推進汽車、住房、家電、教育、旅遊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的信貸消費。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試點設立消費金融公司;落實好房地產信貸政策,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積極支持符合貸款條件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支持資信條件較好的房地產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開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拓寬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費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

央行上海總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上海的中資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78.7億元,創近4年來的單月增量新高,同比多增6.6億元,環比較上月多增44.8億元。其中新建房貸款增加45.7億元,二手房貸款增加33億元。根據多個城市發布的信息,伴隨着3月以來住房貸款的逐月大幅度增加,住房貸款已經成為多家商業銀行的支柱業務。

這樣的政策自然極大地提振了投資者對於房地產業的信心。進入今年4月以來,股市中地產股和銀行股輪番互動,房地產股成為本輪股市行情的「領軍人物」。從信貸緊縮時期的「假按揭」,到小陽春時期的銷售數據造假、退房潮,再到5、6月份投機客的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終於實現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期待已久的「反轉」走勢,再次走向上升軌道。不過,在房屋供給過剩、居民收入增長有限和經濟長期看空的大背景下,房地產價格上升的趨勢,註定是不能持續的,大漲之後必有暴跌,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購房能保值嗎

在大規模信貸投放的同時,資金大量進入了股市和嚴重缺乏資金的房地產市場,帶動資產市場價格急速上漲。中金統計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25日,深證成指和上證綜指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26.2倍和21.1倍,位居世界前列;而房市在價格調整極不充分的情況下再次漲價,基本上堵死了普通消費者購買住房擴大消費的通道,而迅速淪為投機者的天堂。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基本判斷,由於脫離實體經濟和居民家庭實際支付水平,中國的股市、房市必將在有限期的炒作之後掉頭向下,而大量資金可能瘋狂湧入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投機,帶動實物產品價格的飆升,引發惡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必然重創正處於衰退周期的國內實體經濟,也必然迫使經濟陷入長期滯脹甚至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規律。

那麼,在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下,房地產是不是居民理財投資、規避風險的首選呢?我認為不是!原因在於,現有大中城市房價超過真實造價近10倍而透支未來上漲空間,投資住房已沒有任何價值。以貨幣供給增長來衡量,2009年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預計為55.2萬億元,約為2003年的M222.1萬億元的2.5倍,而目前大中城市商品房價格約為2003年水平的3-5倍。即使在房屋總供給量6年不變的情況,房價上漲速度已遠超過了貨幣投放增長速度,已經失去了上漲空間;從人均住房面積看,2003年我國城鎮人均23.7平方米,2009年將超過30平方米,這是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均房屋面積增加。如果考慮到2億左右的暫居在城市的農民工無力參與現有的住房市場,則現有龐大的住房存量,仍然控制在原有收入較高的城市居民手中;從供求關係看,由於房價過高,我國城鎮住房過剩已經非常嚴重,初步估計全國至少有10%的城鎮房屋處於空置狀態,這種局面決定了未來房價將長期在實際物價水平之下運行,根本不具有保值功能。

是銀行、消費者在買

只要有30%的收益,就有人願意冒風險;如果擁有300%的收益,投機住房的收益足以讓人忘記2008年被深度套牢的傷痛。眼下中央政府竭力救市、銀行放鬆審批大規模房貸、房地產開發商搖唇鼓舌節節漲價、消費者惶恐不安持幣搶購,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嗜血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投機客豈會錯過!

在目前政策條件下,在北京市,一位擁有了購買第一套住房資格的購房者,只要能拿出20%的首付,就可以想買多少套有首付和利率優惠的住房,就能買多少套。根據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的報道,一位購房者利用現有商業銀行爭奪客戶的政策漏洞,一個人就購買了35套住房,這已經成為目前樓市購買的主流。在深圳,「零首付」、「一成首付」這些曾經在2007年慣用的炒作伎倆,再次在樓市出現。由於銀行對於貸款的審查非常寬鬆,商業銀行房貸任務加重,陰陽合同大量出現,致使降低首付的情況再次泛濫。隨着各地特別是一線樓市的「火爆」,越來越多的投機客重新活躍起來,而這些投機客樂於一成甚至更少首付,通過高槓桿率「以小博大」,以便在房價上漲時出手獲利。對於大手筆的投機客,中介也在積極吸引以便擴大業務規模。目前,中介普遍通過與按揭評估公司合作,將物業的評估價做高,做成「陰陽合同」,利用銀行較高評估價與賣家較低購入價之間的差額,甚至可以為買家實現「零首付」。


在「零首付」和低首付條件下,與其說是投機客在買樓,不如說是銀行通過住房信貸方式買樓,這才是推動本輪房價快速上漲的根本原因。對於投機客而言,所謂「買房」不過是一個欺瞞的「文件工程」運作而已,至於房屋裝修、家電家居、水暖電、商業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根本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如果考慮到開發商的「擁樓自重」而不去考慮新項目開工,買樓的投機客只為通過囤積數量眾多的空房轉售,則本輪樓市熱潮給國民經濟增長帶來的推動作用不僅絲毫不能體現,惟一能帶來的是社會恐慌、經濟混亂,以及被開發商、投機客拖下水而深套其中的國內銀行——老百姓再次成為真正的受害者。

如果房價能夠保持上漲局面,投機客有機會將住房賣給真正的消費者,則投機客和銀行有機會避免損失;但是一旦房價下降,投機客一般會選擇「斷供」甚至出逃,留給銀行大量的、逐日貶值的房屋資產,則大範圍的銀行信貸危機自然會不可避免。由於房價遠遠脫離了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和支付水平,如果聽任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全國範圍的房市崩盤必將發生。可以說,目前的中國已經步入了「中國式次債危機」的高速通道,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嚴厲打擊來自銀行內部人員、開發商、炒樓客的各種違規違法騙貸行為,收縮高房價條件下的房貸規模,嚴防死守由於高房價引發的信貸風險爆發。

違規貸款

在我國房地產業內,製造「假按揭」騙取銀行貸款,歷來是開發商一個不便於公開但各自心知肚明的行業規則。由於這種違規涉嫌違法犯罪,所以房地產商對於社會公眾諱莫如深,這也很難讓媒體、研究者獲得便於系統分析的相關數據。但是,假的永遠真不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透過一些蛛絲馬跡,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開發商、投機客和銀行人員違規操作的真相。

「假按揭」最原始的做法是開發企業投資者及其員工自買自賣,如深圳蓮塘就有開發商迫使其21名員工每人購買兩套住房;然後擴展到利用員工親屬、朋友名義購房;再擴展到與中介機構、投機客的「戰略」合作,由開發商出具假的首付收據,然後高估房價,使中介機構、投機客可以輕易獲得住房產權,然後尋機在二手市場高價兜售。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最終都涉及退房問題,所以除了「斷供」之外,退房數據是了解「假按揭」脈絡最重要的途徑。如果能夠找到高價買主,或者已經「假按揭」的房屋被買家看中,則房地產開發商順勢通過退房變「假按揭」為「真按揭」,在不影響現金流的情況,違法的記錄被抹掉了。

在北京,部分在售熱銷項目的退房率高達30%,表明開發商在資金「缺血」的時候,通過「自買」內部換手做假按揭騙取貸款,在度過危機之後便尋機退房,準備在樓市回暖之際大撈一筆。對此,北京市房地產協會副秘書長則辯稱前5個月北京退房率只有4.7%,明顯略去了那些在「缺血」時簽約而在今年1-5月份退房的絕大部分數量,這是一種掩耳盜鈴行為。在杭州,5月住房銷量聽起來異常火爆,但媒體報道的透明售房網上6筆1.17億元的退房大單,原購買人竟為樓盤投資方。很明顯,開發商是在自賣自買,炒高樓盤價格。對於如此膽大妄為的騙貸和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相關房產管理部門卻表示無法定性違規。看來,地方政府放任房地產交易監管,竭力呵護來之不易的投機搶購氣氛,才更能體現其土地供應商的根本利益。

根據國家審計署6月24日發布的報告,在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審計過程中發現,這6家銀行2008年一些基層分支機構違規發放土地儲備貸款、虛假按揭貸款以及向不符合條件的房地產企業提供貸款215億元。上述情況體現了在信貸緊縮條件下被發現的銀行工作人員、政府官員、開發商之間相互勾結、違規獲取銀行信貸的情況。如果考慮到他們之間由於長期合作而形成的默契關係,上述發現不過屬於冰山一角,而更大規模的違規貸款則被深深掩藏了。

信貸緊縮下尚且如此,那麼在寬鬆信貸政策和國家大力鼓勵銀行加大住房消費貸款的情況下,原有的諸多違規行為不僅合法,而且催生了更多的「打擦邊球」和突破更大邊界的新違規行為。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各家商業銀行各顯神通,只爭朝夕。例如,某省銀行營業部通過加強品牌宣傳(與其他銀行爭奪客戶資源)、成立住房貸款中心(專業化作業)、整合審批流程(限時審批,提高審批效率)、完善獎懲機制(誰搶到客戶資源重獎誰)、嚴格規章制度(做樣子很重要)五措並舉,力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快速健康發展(「健康發展」不過是數量擴張的另一種說法)。這就自然給了房地產開發商、房屋中介機構、投機客等巨大的可乘之機,信貸審批把關不嚴、虛假按揭事件頻發也就見怪不怪了。

商業銀行大規模貸款的底氣何在呢?在我看來,銀行之所以敢在房價極高價位「坐莊」,根本的底氣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中央再次強調房地產業在當前階段的支柱產業地位,並最大限度地進行房地產救市,強化了銀行決策者對於「房價只漲不跌」的信心。就是說不管是否會出現斷供,只要銀行有機會拿回房產抵押物,銀行就不會出現蝕本的情況——這與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前的金融公司何其相似!第二,由於中央把「保增長」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給了主要由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高管這些「廉價代理人」豪賭的機會:如果有幸不會出現「次債式危機」,則寬鬆貨幣政策下的大規模放貸,可以鞏固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全球銀行業中「最賺錢公司」的地位,而且可以藉此自己給自己制定更高年薪、享有更多分紅;而一旦出現不可控制的信貸危機,則可以以完成政治任務為自己開脫,並尋找財政注資以彌補信貸損失。

國內商業銀行高管這種「廉價代理人」身份註定了國內銀行的「預算軟約束」即「負盈不負虧」性質,這決定了銀行業在房地產信貸中的豪賭趨向,必然為未來的金融危機埋下深重的隱患。

微博回應房價

1提問:我認為月收入等於當地一平米房價才是下決定買房的時刻,你認為這個比例應該是多少呢?

搜狐微博@曹建海:一般不能超過家庭年收入(一般是兩個勞動力)的6倍,否則長期看根本支付不起。

2提問:請問大家,誰現在沒有屬於個人名下的住房?

搜狐微博@曹建海:城市化的人口——農民工,沒有幾家有的。他們的購買力只是開發商叫價的噱頭,所以中國人都被騙了。

3提問:政府到底什麼態度?什麼時候能看到真降而不是假摔?

搜狐微博@曹建海:中央政府想調控減少民怨,地方政府不配合陽奉陰違,但是現在的局面地方政府也控制不了了。

4提問:政府降地價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不大,憑什麼說房價會步入下降通道呢?

搜狐微博@曹建海:房價降了,地價自然降了。現在的土地市場已經反映出了了。政府降地價的關鍵,是最低比例的土地實行無償劃撥建設保障房。

暴跌已勢成必然

多種事實表明,2009年3月以來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重複了2007年的上漲走勢,由於歷史難得重現,投機客更為瘋狂,樓市火爆的勢頭正在超越2007年。那麼,歷史還會重演嗎?我認為會的,而且在劫難逃。歷史是相似的,但歷史很難完全重複。所以,暴漲後的房價將在什麼時候出現反轉,重回2008年以來的下降通道呢?我認為很難拖延到明年3-4月份,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中旬,即9月份左右實現逆轉。原因在於,目前決定房地產供求的所有因素均不支持房價上漲,唯一的變數就是貨幣政策。根據我的判斷,中國目前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造就資產市場的過度投機之外,對實體經濟不僅無益,反而加深了危害,阻礙了經濟回暖的步伐,這種政策將在下半年調整;另外,中國今年年初確定廣義貨幣供給M2增長17%即8萬億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8萬億,這些目標的上限將在9月份之前完成。為了控制節奏,中國政府必然實行「慢剎車」政策,大規模信貸特別是違規信貸將會受到較大限制,資產市場上漲的局面將會得到控制。

反過來,如果中央政府認為經濟增長沒有實現預期目標,在2009年年初制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上限基礎上進一步放鬆投放,則今年房價的上漲難以遏制,房價將在2010年3-4月掉頭向下。因為沒有實體經濟增長的貨幣投放必然釀成惡性通脹,在惡性通脹的「覆巢」之下,經濟將進一步停滯,失業會大幅度增加,中央政府也會被迫實施嚴格的緊縮貨幣政策,那時炙手可熱的房市,勢必成為銀行、開發商、投機客手中的燙手山芋,房價暴跌勢不可免。至於商業銀行能不能保護好其資產的安全性,而一些由於房屋信貸陷入危機的銀行會不會向中央財政伸手要求救援,中央財政救援商業銀行是否徵詢民意,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無論如何,2010年將是房價下降不可逆轉的一年,預計這個下降走勢將持續到2012年達到谷底,並將經過一個漫長的穩定時期。屆時,國內城鎮房價平均水平(含保障房)與已經實現低速增長的居民家庭收入的比值可能穩定在3-6倍這樣一個安全閥值,其中大都市基本控制在6倍以內,並且隨着物業稅的開徵、保障房的大量供給,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走出大漲大落、投機橫行的歷史,房價將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科技、創新、勇氣等人文因素將成為繁榮社會被追逐的新焦點。

經濟

說明

本文是我2010年4月份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所作學術講座的整理稿,由《中國房地信息》記者王銳整理,並刊登於該刊2010年第6期。本文代表我在2010年初對中國經濟的觀點,現將全文發表,以接受各方批評。

2008年底,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粗放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巨大衝擊,為了救市,中國實施了令世界震驚的積極財政政策和與之相適應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大力扶植房地產業,放任地方政府以地生財,形成了當今全球最大的資產泡沫,中國經濟面臨着嚴峻的風險和挑戰。

失去民生意義

世界銀行測度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狀況的指標有三個:人均GDP、壽命和受教育情況,其中GD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GDP原來是測度經濟發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標,但目前中國的GDP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它失去了民生意義。目前中國GDP核算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表現為「挖坑經濟」,無關社會淨財富的增加。凱恩斯在1936年所寫的《通論》中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論: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叫創造就業機會。雇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個鐵鍬;當他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生產了;當他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等他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發兩百把鐵鍬,還得發工資。凱恩斯的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肇始,這隻「看得見的手」使西方國家從經濟低谷中走了出來,走向繁榮。

中國的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絕不亞於這種挖坑經濟的拉動。房地產能帶動60多個行業,可以把經濟從冷變熱。如果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就能達到拉動經濟的目的,可以說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規模太大,為此投入了相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投入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過大了,這就沒有必要了。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GDP是政績考核的唯一標準,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財政。GDP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為挖坑。

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築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米建築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築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而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築占建築總量的40%。然而,這樣的建築卻僅僅能持續25-30年。這樣人為地拆了建、建了拆,無疑能推動GDP增長,但總體上看房屋數量卻和以前沒有太大差別,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

當前GDP核算扣減嚴重不足。綠色GDP是綠色經濟GDP的簡稱,指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稱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新的國民經濟核算概念,1993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提出,可分為總值與淨值。總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淨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和固定資產折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組提出的綠色GDP為: GDP扣減自然部分的虛數和人文部分的虛數。自然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自然資源的退化與配比的不均衡;長期生態質量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資源稀缺性所引發的成本;物質、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導致的損失。人文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由於疾病和公共衛生條件所導致的支出;由於失業所造成的損失;由於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由於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狀況導致的損失;由於人口數量失控所導致的損失;由於管理不善(包括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

按綠色GDP進行核算,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僅沒有正的貢獻,反而是負的貢獻。當農田被徵用,建成別墅,表面上看這一過程創造了巨大的GDP,但如果按綠色GDP來計算,這種做法可能就沒什麼價值了。一方面,耕地可以持續地創造產品,另一方面,耕地是一個生態品,可以平衡生態。當把耕地的這些價值算上後,土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現在的問題在於,對房地產這個行業,自然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的損失是從不計算和體現的,因此GDP核算的扣減嚴重不足。

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占比大幅度提高,國家統計局公信力出現問題。以2009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下降了0.7%,但去年現實中的物價可以說是老百姓近十餘年最不能承受的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房地產開發業房屋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2009年我國房價上漲24.2%(新房),同樣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

年我國房價上漲1. 5%,其中新房房價上漲1.3%,兩者相差將近20倍。

在GDP的核算上,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占比大幅度提高。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推動大量項目上馬,投資規模上升之後,就會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從而增加儲蓄,這是一種典型的貨幣注入型的GDP增長。在合理、科學的核算體系中,注入貨幣是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學的觀點也表明貨幣政策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但目前

我國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GDP中帶有大量財富掠奪的東西,這部分沒有進行相應的抵扣,所以表現出的GDP非常高。這樣的GDP可能是由三聚氫銨、毒奶粉和垃圾建築構成的,是由通貨膨脹構成的,這樣的GDP失去了民生意義,不能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

失衡的中國經濟

(一)失衡的宏觀經濟結構

政府投資主導下經濟增長,消費率下降,投資和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居民消費需求萎靡不振。通常用于衡量消費的指標是消費品零售總額,它分為批發零售業銷售總額、飯店餐飲業銷售總額和其它行業的銷售總額三個部分。在我國,批發零售業中大部分是批發業務,零售業占的比例很低,如2007年生產資料的批發占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5%。零售的大部分用於消費者的消費;批發業批發的大部分不是消費者消費的,而是生產資料批發,如鋼材、成品油、汽車和建築材料,包括機電產品。城市的建築材料都是經過建築企業、開發商的,

居民不可能直接使用,它理應是一種生產資料,但這個生產資料卻歸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里。事實上,我國居民消費是低迷的。當然,中國現在存在着兩個消費品市場,一個是奢侈品市場,這在全世界都是著名的,另一個是普通的消費品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價格是低迷的,而且銷量是有限的。可見,消費需求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增長靠的不是消費,而是投資!

高速增長、剎不住車的固定資產投資。2003至2007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房價高漲的時期,物價也上漲得很快。經濟的增長靠的是投資增長、重化工業增長和高污染的增長來拉動的,從民生的角度來看,這個增長是不可取的。

2004年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名義增長率,始終保持在30%左右,遠遠超過同期名義GDP16%的增長率。從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看,先有儲蓄後有投資,儲蓄決定投資,有多少儲蓄就有多少的投資。但在中國的現實恰恰相反,是投資決定儲蓄,有多少投資,為了平衡投資,才有多少儲蓄。我國的儲蓄形成機制為投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銀行的貨幣創造+財政手段(稅收、支出、發債),可以擴大貨幣供給量。這就決定了投資可以有很大的擴張彈性,投資擴

張在增加總產出、總收入的同時,也必然增加儲蓄。在這裡儲蓄是被動的,是跟隨投資的「自然」補齊,無須等到儲蓄夠了才投資。投資決定儲蓄,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在投資領域的一種反映而已。其中,中國的私人儲蓄在全社會儲蓄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由10年前的50%降到了目前的35%左右。

從數量的角度分析,擴大政府投資能夠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然而,與增長的數量相比,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重要。為短期數量增長而擴大政府投資,很可能面臨着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投資乘數壓縮,以及對社會投資形成的擠出效應等長期風險,引起環境危機、銀行不良信貸危機等後果,給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投下陰影,這是中央宏觀經濟決策過程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中國的出口依賴症:與過度投資相匹配,形成過高的出口依賴症。2009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207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貨物出口12017億美元,下降16.0%;貨物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020億美元。

(二)失衡的產業結構:一枝獨秀的房地產業

2009年我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大約為160萬億,按60%利潤率計算,盈利達0.96萬億;開發商的收入為4.4萬億,開發業的利潤率保守地按40%計算,盈利1.76萬億。因此,我國房地產業盈利約為2.72萬億,占到了當年GDP的8.12%。

中國的實體經濟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央企都不做主業轉向房地產?實體經濟中與建築相關的都如鋼鐵等行業為什麼那麼火爆?這都是建房的需求帶動的,然而建好的房子中許多都不是用於居住,而是滿足囤積和投機的需求,甚至出現郊區、市區房價倒掛的現象,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房地產投機氛圍之嚴重。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泡沫堅硬和龐大。我們可以大概算一下現在北京的房子的價值,按人均 35平方米、2000萬人口計算,共有約7億平方米的住宅,按3萬元/平方米估算,北京有20萬億左右的住宅價值,再加上非住宅的房地產的價值,北京的房地產資產將近30萬億。而北京的GDP僅為1.1865萬億,30萬億的固定資產才創造1萬億的價值,這是多麼低的回報率!

(三)由特權決定的地區結構差異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此起彼伏,2009年以來有14個區域振興規劃相繼出台,由此帶來的區域板塊輪動,也成為國內資產市場熱點: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意見。推出諸多區域規劃的目的在於創造經濟增長極,那麼增長的動力何在呢,歸根結底其來源還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徵用農民的土地,然後通過招拍掛進行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的開發,GDP迅猛增加。但這樣的GDP增長實質上是對農民財富的掠奪和通過高房價對城市居民的掠奪。

(四)個人收入分配嚴重失衡

政府投資擴張本身加重了收入分配的分化。征地拆遷中的掠奪機制、工程承包中的腐敗問題、政府項目經營中的公司化傾向等都導致了收入分配分化的加劇。GDP情結導致政府對企業投資的大範圍補貼,企業投資中的資本收益出現擴大化傾向。GDP考核的政績觀使得政府有動力想方

設法招商引資,為了招商引資,政府給予企業土地、貸款等諸多支持和優惠,勞動力的價格也很低,企業所有者的收益非常豐厚。這也是中國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資產泡沫化導致的大規模弱勢群體的財產轉移和不具備有效的工資協商機制也加劇了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失衡。

中國經濟主要風險

(一)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

2009年銀行新增貸款為9.7萬億,其中對房地產的直接貸款占到了貸款總額的20%,個人按揭貸款將近9000億,另外還有一部分進入房地產的資金沒有列入以上兩個數字,如政府的貸款,2009年政府從銀行貸款的數額約為5萬億,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也流入房地產。另外,銀行貸款中的抵押貸款大部分也與土地價值有關。因此可以粗略地估計,銀行資產中50%都與房地產有關,所以,一旦房價回落,所有的抵押資產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

(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據估計,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大概有9萬億,甚至有10省市的貸款債務率超過100%。地方政府一年的稅收則不到3萬億。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債務都是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很難通過這部分投資收益來償還債務。因此,土地收入就成了地方政府解決債務問題的主要手段。

(三)產能過剩與信貸風險

中國存在世界上最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形成機制上,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競相對企業進行補貼,形成了產能過剩;在治理政策方面,主要方法是淘汰小企業,小企業為避免淘汰,紛紛擴大規模,其結果是產能過剩越治越重。

四、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及出路

後危機時代我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在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失去生產目的的巨大經濟體;自然資源和環境日益惡化;投機氛圍對創新能力產生了致命的影響,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金融戰爭可能給中國帶來挑戰。

面對諸多嚴峻的挑戰,我國的出路有以下幾條:

第一,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限制各級政府權力、限制政府行政性支出,懲治官員腐敗問題,調整收入分配。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發展經濟對於全國人民毫無意義。


第二,擠干泡沫,大力發展實體產業,特別是面向國內居民的消費產業和新型戰略產業,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形成具有民生意義的良性循環經濟體。

第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有利於民生的領域。

第四,大力鼓勵具有民生意義的自住和互助經濟,杜絕市場經濟對於該領域的強權侵入。

人物評價

曹建海先生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房地產藍皮書》評價道:2004年以來,每冊藍皮書對市場的分析和預測都是錯誤的,「他們是房地產開發商為主體的房地產業的積極擁護者」。他甚至親赴現場與資歷更深、級別更高的牛鳳瑞研究員、鄒東濤教授激烈辯論,上演了一場舉國關注的大論戰,而曹建海先生的觀點,獲得了廣大網友一邊倒的支持和好評。

曹建海先生直指問題的根源。他認為,需求方才是市場真正的決定因素,而社科院藍皮書沒有顧及到對需求方的研究,因此,藍皮書所作的預測大多迎合了開發商的意願。

曹建海先生不媚權力、不懼奸商、不避同仁,大膽直言的觀點,充分體現了研究者可貴的血性和認真、嚴謹的態度。在為民生而戰的道路上,曹建海先生走得純粹、坦蕩。這種硬骨頭作風,在當下以媚俗和逢迎為潮流的知識分子中,已不多見,曹建海先生被稱為經濟學界的「當代魯迅」,一定與此有着緊密的聯繫。

參考資料

  1. 今日要聞 ,騰訊網,